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一、引言
山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传统。为了深入了解山西的民俗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山西的民俗文化。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山西的民俗传统,包括节日庆典、婚俗习惯、饮食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节日庆典
山西拥有众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春节、中秋节和清明节等。我们调研了这些节日的庆典活动,发现山西人民在传统节日中保留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如舞龙舞狮、放鞭炮、包饺子等。这些庆典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山西的文化传统。
四、婚俗习惯
山西的婚俗习惯独具特色,我们调研了山西的婚礼仪式和习俗,发现山西人民注重婚姻的神圣和家庭的和睦。在婚礼仪式上,新郎要穿着传统的红色礼服,新娘要戴着花环,婚礼上还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唱戏、跳舞等。
五、饮食特色
山西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我们调研了山西的传统菜肴和食品制作工艺,发现山西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刀削面、炊饼等。此外,山西还有许多传统的小吃和特色菜肴,如豆腐脑、糖醋排骨等。这些食物不仅美味可口,也体现了山西人民的独特饮食文化。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山西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山西的民风民俗传统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山西的民俗文化,我们建议加强相关的文化教育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山西的民俗文化。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一、引言
山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传统。为了深入了解山西的民俗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山西的民俗文化。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山西的民俗传统,包括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民间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我们采用了实地观察、访谈和收集相关资料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民间艺术
山西的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包括传统音乐、舞蹈、剪纸和年画等。我们调研了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发现山西人民对于传统艺术的重视和热爱,许多传统艺术在山西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和传承力。
四、民间工艺
山西的民间工艺传统悠久,包括陶瓷、木雕和剪纸等。我们调研了这些民间工艺的制作工艺和传承情况,发现山西人民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一些传统工艺在山西仍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推广。
五、民间信仰
山西的民间信仰丰富多样,包括祭祀、信仰和习俗等。我们调研了山西的民间信仰形式和传承情况,发现山西人民对于传统信仰的坚守和传承,许多传统信仰在山西仍然存在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山西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山西的民风民俗传统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山西的民俗文化,我们建议加强相关的文化教育和推广工作,同时注重对传统艺术、工艺和信仰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山西的民俗文化。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 篇三
摘 要古戏台作为戏曲艺术的载体,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戏曲表现艺术,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建筑形态和建筑艺术。徐沟城隍庙形式之美,建筑之精,是我们值得关注研究的重要文物。
关键词戏台 城隍庙 庙会 社火
城隍崇拜由来甚久。城即城墙,隍谓护城河,城隍历来被认为是各府州县司民监政、护国守土之神。城隍二字最早见于《周易·泰卦》上六爻辞:“城复于隍。”正义引子夏传曰:“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土陪扶乃得为城。今下不陪扶,城则陨坏,以此崩倒,反复于隍。犹君之为体,由臣之辅翼。”关于城隍庙祭的起源,历来有始于汉和始于魏晋六朝两种说法。始于汉说,见元代王恽的《汴梁路城隍庙记》:“汴梁之庙事城隍,其来尚矣……世说秦功臣冯尚,见梦于汉高帝曰:‘奉天命与王知,领城隍阴事。’虽傥侃不可致诘,然自汉至今,遂为天下通祀。”这一说法颇为流行。至于城隍庙祭之事,较早的,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庙,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城隍庙戏台坐落于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内,历史上城隍庙规模较大,布局也很严谨,是徐沟镇老百姓祭祀、贸易、演剧等重要活动场所。1983年8月17日,城隍庙和西边文庙一起被列入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xxx期间占为仓库,现已搬出,但没有维修,整体保存较好,山门有所损坏。城隍庙西侧有照壁一座,琉璃制作呈龙腾状,传说人们为了不让这条龙偷喝旁边池塘的水,将龙的下颌打掉了。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先是山门,然后献殿、正殿、后殿。城隍庙现存两进院,前院分三层。
第一层院较深,从戏台至中层院,长度米,院东西各有厢房小三间,院宽米。在此上一平台为前院中层,两侧有配殿各五间。
第二层院即中层院,深米,宽米。
第三层院,即献殿与正殿一层院,院深米,宽19米。 戏台主体小六椽,中间两金柱直抵七架梁。下檐斗拱五踩双昂,明间、补间三朵,次间两朵,两面出八字墙。献殿卷棚歇山,三间,小四椽,面阔12米,深米,院东西两侧各有小屋三间,卷棚顶。正殿悬山,五间六椽,阔米,深米,五花山墙。后院有后殿,为硬山三间,六椽。斗拱五踩双昂,柱头、补间各一朵,五架梁。前后单步梁共四柱,殿阔12米,深米。两侧各有配殿小三间。柱榫眼至地面米,因增改为仓库,故地面铺上水泥,实际应比此数据大一点。
在漫长的岁月里,庙会场地渐渐变为买卖货物的集散地。最初,敬神祈祷、酬答深恩的焚香还原者多,买卖货物少,后则演变为交易者众敬神者少,故庙会又称庙市,成为集市形式之一。五十年代以后,庙宇神像无存,焚香上供者绝迹,庙会已成为纯物资交流会。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扩大,庙会物资交易功能已不复存在,庙会也消失了。然而,社火保留下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每到庙会期间村民们总会依照惯例组织人们去办各种社火,图个吉利。
城隍庙会于五月进行。民间传说,五月十一日为城隍诞辰日,是日佛晓,有官宦绅商选出主祭一人,助祭若干人,长袍打扮,一次排列在城隍庙正殿前,司仪高呼:“奏乐!”一时间,罄镝叮当,钟鼓齐鸣。有主祭申文纳表,焚香摆供,献牲献爵,给城隍上万年寿,为百姓祈祷平安。全城文武官员应邀前来为城隍祝寿。是日五更起,城乡各地还原、许愿、求子求寿、免灾、却病的善男信女亦纷纷赶来,用各种盘具端上供品(香、烛、锡箔、神纸等)献给城隍。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男女老少比肩接踵,络绎于途,游玩者更是人山人海。凡前来赶会者,均需交两个铜板(折合当时二分钱)方许入庙。在会场中设摊叫卖的各业商贩,每天都要出地铺款。整个庙会,白日唱戏献神,夜间除演戏外还有和尚对坛念经。在庙的附近空场中设置棚房,有售卖各种日用杂货、地方小吃,及农副产品,甚至京津客商也来推销货物。除此之外,还有使拳、卖艺、变戏法、耍马戏、演西洋景的。
社火活动始于“祭社”。自古天子祭天、诸侯祭地、庶民祭社。《辞源》中说:“祭土神也曰社。”社火,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耍。中国古代民间“祭社”、“闹红火”活动的宗旨与目的,主要是乞求上苍赐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次才是民间娱乐。徐沟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县址所在地,这里的背铁棍中外闻名。据说在明末清初,由民间抬神、迎神祈雨活动演变而来。相传明朝末期,徐沟民间每逢大旱无雨之年,便需置办猪、羊祭品双份,击鼓奏乐,鸣锣点炮,召集全村大、小人等赤膀顶香,由乡、村、族长带领,排着长队,到关帝庙前摆开祭品一份,长跪祷告,再三乞求伏魔大帝关云长大发慈悲,出面替民众到龙王那里讲情降雨。随后将木雕或者铁铸的关公神像“请”入彩阁内抬着,浩浩荡荡来至龙王庙前,重新摆开另一份祭品,然后照例是全村跪拜再三,并由村长等人将关公神像抬进龙王庙大殿,好让两位神祗面对面磋商降雨事宜。与此同时,一队披头散发的妇女,尚需在庙门外的水井边(古时候,龙王庙前一般都有水井)进行另一种乞雨仪式。她们一边假扮从井中打水状,一边假扮倒水状,模样可怜地面对苍天……并口中念念有词。之后徐沟民间逐步将抬彩阁装神像乞雨形式演变为抬彩阁装带神像面具的真人形式,这是一次进步。后来徐沟民众发现,在抬扮神活人乞雨这种形式中,存在着很高的艺术表现含量,于是便将其加入进社火活动行列并取得了观众认可,是谓“抬阁”。如今有些“社儿”为了在“社赛”中出奇制胜,夺取“彩头”,居然又从“抬阁”中派生出来“背阁”。从“抬阁”、“背阁”到“铁棍”、“背棍”,是徐沟民间更进一步的文艺改革,“棍”比“阁”的优点在于:
(1)更有高度。在人山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把长期规划与近期安排结合起来,锲而不舍。
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群众使人们加深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获得启迪。要努力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提高素质。要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要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由浅入深的教育,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
3.广泛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着眼实践,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只有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化为大众的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人们“学有榜样”。通过培育和宣传来自群众身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先进典型,引领人们根据身边实实在在的模范的人和事去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二是紧紧抓住诚信建设这个重点,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推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扎实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相互关爱、服务社会的文明风尚;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李德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
(7).
[3]林尚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n].学习时报.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 篇四
民俗文化之重阳节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而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拥有博大且浑厚的文化。因此,从古至今就流传下不少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深感自豪,这些传统节日牵动着我们的心,激励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值此清明之际,我们小组开展了有关重阳节的一些调查。一、调查目的:
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程度、态度
3、培养对老人的敬老之情,弘扬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文化。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对象: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部分学生 2.调查方法:
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重阳节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收获与反思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xxx在xxx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从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重阳节这个传统的中国节日,当代大学生都知道它是农历九月九日,可是对于它的历史及发展过程的却不太了解,对于这种小节日关注度不够,不像对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一样重视。对于重阳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如登高,赏菊,插茱萸或是别称敬老节或是它的针对群体老年人等知识,学生们就更是不懂。看来,重阳节在社会群体中,至少可说在大学生中重视程度很不够。
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在重阳节当天关爱老人最有意义的活动是去敬老院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聊天、唱歌、打扫卫生、做饭。这确实是个关爱老人的好方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院的老人不也是相当于我们自己的老人吗?用这种方式,既不需要我们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同时又能让老人们感觉到温暖,让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孤独可怜的,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们。并且,从这种活动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可以提高我们的尊老敬老爱老意识。
3,对于关爱老人最好的方式上,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多抽些时间来陪陪他们,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时,就应该多给他们打打电话,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而不认为用钱和好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回报。的确是这样的,老人们要的不是多么富裕的生活,而是希望子女们能多多陪陪自己,说说话,唠唠家常,即使每天粗茶淡饭,他们也会觉得很幸福很满足。
4、当问及到父母的养老问题上,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是把他们接到身边亲自照顾的方式。少数的则是请保姆或是送老人院。由此看来,学生们的尊老爱老意识还是很强的,这也是受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不过这只是我们当前的美好心愿,将来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后,或是真的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后,或许我们美好的愿望就会因为种种因素干扰而破灭了,比如买不起或租不起够大的能住下父母的房子,或是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他们,或是农村和城市的代沟容不下父母。这种种的原因导致愿望的破灭,不然怎么会有越来越普遍的孤寡老人和空巢现象的现象存在呢?
5,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当今社会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当然我们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学生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对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当前中国人的普遍想法——“遇事找政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想想为什么会出向这一现象,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当前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致,在现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们一切向钱看。他们为了追逐所谓的金钱、利益、事业、名誉、地位、权利等,宁愿放弃亲情,把年迈的父母留在家中,不管不顾。其实子女都知道父母要的其实不多,只要子女心中关心、记挂他们,时常回家看看或通过电话聊聊天,让父母知道他们的子女过得幸福快乐健康就行!我们通过今天的调查就是希望作为子女的我们,平时多关心关心父母,争取以后不要让我们的父母以后成为空巢老人!
重阳节,俗称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在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诵最多的节日之一。表达了对老人的重视。但是日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出现“空巢”现象,许多孤寡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九九重阳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因此,我们要重视起这个节日来。敬老爱老尊老助老是每一个子女应该做的事。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追悔为时晚矣。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是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而是一种信息:老年人更需要爱、需要快乐和健康。他们需要的也许并不是你的钱物,不是礼物,而是你一声深情的问候?? 创建一个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氛围。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 篇五
我的老家在山西,我喜欢我的老家,因为那里的风俗习惯深入我心。
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到我的老家山西做客!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 篇六
民俗文化之重阳节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而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拥有博大且浑厚的文化。因此,从古至今就流传下不少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深感自豪,这些传统节日牵动着我们的心,激励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值此清明之际,我们小组开展了有关重阳节的一些调查。
一、调查目的:
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程度、态度
3、培养对老人的敬老之情,弘扬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文化。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对象: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部分学生
2.调查方法:
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重阳节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收获与反思
1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xxx在xxx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从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重阳节这个传统的中国节日,当代大学生都知道它是农历九月九日,可是对于它的历史及发展过程的却不太了解,对于这种小节日关注度不够,不像对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一样重视。对于重阳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如登高,赏菊,插茱萸或是别称敬老节或是它的针对群体老年人等知识,学生们就更是不懂。看来,重阳节在社会群体中,至少可说在大学生中重视程度很不够。
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在重阳节当天关爱老人最有意义的活动是去敬老院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聊天、唱歌、打扫卫生、做饭。这确实是个关爱老人的好方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院的老人不也是相当于我们自己的老人吗?用这种方式,既不需要我们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同时又能让老人们感觉到温暖,让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孤独可怜的,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们。并且,从这种活动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可以提高我们的尊老敬老爱老意识。
3,对于关爱老人最好的方式上,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多抽些时间来陪陪他们,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时,就应该多给他们打打电话,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而不认为用钱和好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回报。的确是这样的,老人们要的不是多么富裕的生活,而是希望子女们能多多陪陪自己,说说话,唠唠家常,即使每天粗茶淡饭,他们也会觉得很幸福很满足。
4、当问及到父母的养老问题上,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是把他们接到身边亲自照顾的方式。少数的则是请保姆或是送老人院。由此看来,学生们的尊老爱老意识还是很强的,这也是受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不过这只是我们当前的美好心愿,将来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后,或是真的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后,或许我们美好的愿望就会因为种种因素干扰而破灭了,比如买不起或租不起够大的能住下父母的房子,或是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他们,或是农村和城市的代沟容不下父母。这种种的原因导致愿望的破灭,不然怎么会有越来越普遍的孤
寡老人和空巢现象的现象存在呢?
5,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当今社会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当然我们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学生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对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当前中国人的普遍想法——“遇事找政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想想为什么会出向这一现象,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当前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致,在现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们一切向钱看。他们为了追逐所谓的金钱、利益、事业、名誉、地位、权利等,宁愿放弃亲情,把年迈的父母留在家中,不管不顾。其实子女都知道父母要的其实不多,只要子女心中关心、记挂他们,时常回家看看或通过电话聊聊天,让父母知道他们的子女过得幸福快乐健康就行!我们通过今天的调查就是希望作为子女的我们,平时多关心关心父母,争取以后不要让我们的父母以后成为空巢老人!
重阳节,俗称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在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诵最多的节日之一。表达了对老人的重视。但是日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出现“空巢”现象,许多孤寡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九九重阳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因此,我们要重视起这个节日来。敬老爱老尊老助老是每一个子女应该做的事。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追悔为时晚矣。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是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而是一种信息:老年人更需要爱、需要快乐和健康。他们需要的也许并不是你的钱物,不是礼物,而是你一声深情的问候?? 创建一个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