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小学生自创春天小诗:戴可杰采摘桑葚的场景 受访者供图
图为:戴可杰采摘桑葚的场景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台州3月16日电 (见习记者 范宇斌)“月光和夜色是最好的柴火小学生自创春天小诗,午夜的炉子里燃着蓝色的火焰……守着祖祖辈辈八百多年的时光,直到黎明被古法手工膏的醇香催醒。”一首《采果熬膏》小诗,是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80后”农创客戴可杰的真实写照。
今年37岁的戴可杰,写诗是他从小以来的爱好,比起“诗人”他更愿意被称为“农人”。近日,记者来到戴可杰的小院,在两株百年古樟下,喝着梨膏茶,听他讲述从城市返回田园,继承古法采果熬膏的“诗意生活”。
图为:戴可杰与妻子一起在熬制膏方 受访者供图
“2006年大学毕业后,我在上海、宁波陆续做过文案主管、内刊主编等工作。”回忆起步入社会的那段时光,戴可杰坦言,“当时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也更强,与我向往的生活总有差距。”
戴可杰的家乡临海涌泉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戴可杰告诉记者,其祖上为南宋侍御史兼太常寺卿戴皋,后辞官隐居江南,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临行时获太医局好友赠予的宫廷御用膏方——桑葚膏。自此之后,戴家世代种桑养蚕,采果取汁熬膏。
图为:蜜桔膏 受访者供图
2014年,戴可杰毅然放弃城市生活,与妻子一起回到家乡创业,帮着日渐年迈的父母打理果园,继承祖上流传下来800多年的熬膏手艺。
戴可杰告诉记者,“创业初期,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刚开始的两年,膏方都在经历各种调试和检测。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做市场调查、新品研发、产品标准化等。”
万事开头难,戴可杰却对自己的“膏方事业”充满信心。
“五月采桑,六月采梅,十月采橘……在临海,四季水果不断,而鲜果难以长期保存,一度成为果农的‘烦心事’。”戴可杰说,按照时令,自家祖传的熬膏手艺,恰好能够破解鲜果“卖不掉、放不住”的烦恼。
图为:姜膏 受访者供图
鲜果熬成膏,要经历采摘、选材、清洗、阴干、挤汁、过滤、沉淀、熬制、搅拌、收膏等20多道工序。
“我们在传统桑葚膏的基础上,又开发了梨膏、姜膏、蜜橘膏、杨梅膏、枇杷膏、西瓜膏、火龙果膏等9种新产品。”戴可杰介绍道,每研制出一种新品,背后往往要调试上百次。
“膏方熬制最关键的是火候的把握,要分时采用武火、文火、炭火等,经历12个小时以上,方能熬制出纯度高、香味浓、甜度佳的单方膏。
据介绍,这一传统技
艺已列入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谈及“夜以继日”的熬膏时光,戴可杰说,35斤新鲜枇杷历经十几个小时的熬煮,只能出1斤枇杷膏。“无疑,这是一个细致、繁琐的过程。”
图为:桑葚膏 受访者供图
诚然,与父辈不同,文艺青年戴可杰却将这份“苦”酿成了诗。
“在熬膏的过程中,有灵感了,我就拿起纸、笔写上几句,我想把熬膏的经历通过诗歌表现出来。”在戴可杰看来,写诗不是纯粹感情的宣泄,而是思考生活、品味生活之后,值得被写出来的感悟。
如今,他在每种膏方的包装上都附上了一首小诗,还自创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推广古法养生膏方。
作为一名“80后”农创客,戴可杰不断地用创新手段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他的带领下,村子有近十位大学生从大城市返乡创业。戴家小院也成了当地农创客的“集聚地”,不少“农二代”们时不时聚在一起“头脑风暴”,为彼此的发展出谋划策。
“接下来,我想把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融入到膏方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产品差异化发展,让传统膏方走向世界。”戴可杰说。
把水果熬成膏,将日子过成诗。回顾返乡创业的“得与失”,戴可杰说,“农创客的未来亦如熬膏,用心投入,慢慢等待,便会等到生活的甜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