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18-09-03 08:25: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一

《百家讲坛》是一档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节目,通过讲述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背景,让观众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期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讲座,深受启发和教育。

这期讲座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讲座由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主持,他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他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的示范,让我们对书法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中国古代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精神的抒发。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内涵。

通过观看这期讲座,我对中国古代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了解到中国古代书法分为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的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同时,我也意识到书法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磨砺,才能达到高超的水平。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

这期讲座不仅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古代书法的魅力,更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思考和感悟的过程。通过观看这期讲座,我深深地被书法家的才华和智慧所折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观看《百家讲坛》,我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更接触到了一种美的存在。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我相信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书法,我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二

《百家讲坛》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档电视节目,每一期都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最近,我观看了一期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座,深受触动和教育。

这期讲座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价值。讲座由一位专业的建筑师主持,他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的案例,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意义和魅力。他讲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让我们对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美感,建筑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布局以及装饰的形式都体现了这种美学理念。通过讲座,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创造力和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观看这期讲座,我也意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形式,更在于其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每一座古代建筑都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品,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价值观。

通过观看这期讲座,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我相信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我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观看《百家讲坛》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每一期节目都能够给我带来新的知识和思考,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观看这期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座,我不仅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更明白了建筑的力量和价值。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观察,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的美丽和智慧。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三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和于丹教授的《论语》。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也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四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

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五

  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 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 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 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优质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