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1942》观后感 篇一
冯小刚电影《1942》是一部以二战时期中国的历史为背景的影片。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小村庄在战火中生存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的对抗,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电影中的小村庄被日军占领,村民们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在这个困境中,人们的善良和勇敢得以展现。村长为了保护村民,与日军谈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他的勇敢和牺牲精神让人们感动,也让人们对他充满敬意。而在村长的带领下,村民们也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团结和勇敢。
电影中也展现了人性的邪恶。日军的侵略和暴行让人们感到痛心。他们不仅杀害无辜的村民,还抢劫和焚烧村庄。这些暴行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的体会。而在这场战争中,人们的善良和正义也受到了考验。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与日军勾结,背叛了自己的村民。这些人的背叛让人们感到愤怒和失望,也让人们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冯小刚电影《1942》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情节,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展现得淋漓尽致。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是无法估量的,而人性的善良和勇敢却是战胜邪恶的力量。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善良和正义的追求。
冯小刚电影《1942》观后感 篇二
冯小刚电影《1942》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历史剧情片。这部电影以二战时期中国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村庄在战火中生存的故事。通过展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善恶对比,这部电影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导演冯小刚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美术构图,将战争的残酷和村庄的贫困生活都展现得入木三分。特别是那些战争场景和村庄被炸毁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破坏力。同时,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也非常出色,冷色调的画面让整个电影更加沉重和真实。
其次,这部电影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在战争的环境下,人们的善良和勇敢得以展现。村长为了保护村民,不惜与日军谈判,并最终牺牲了自己。他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令人钦佩。而在村长的带领下,村民们也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团结和勇敢的力量。
然而,电影中也展现了人性的邪恶。日军的侵略和暴行让人们感到痛心。更令人愤怒的是,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与日军勾结,背叛了自己的村民。这些人的背叛让人们感到失望,也让人们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总的来说,冯小刚电影《1942》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通过真实的情节和深入的人物刻画,这部电影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它让观众更加珍惜和平,也让观众对善良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品。
冯小刚电影《1942》观后感 篇三
冯小刚电影《1942》观后感
导语:《一九四二》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下是小编带来的1942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942观后感(一)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主席,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心里很多观后感,电影清晰的画面,人物极致的表演,丰富的电影内容,敬慕的大师力作,又一朵奇葩让我的心情也随着电影涤荡,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还想着再去看一次。
1942观后感(二)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
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