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篇一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动画片。以伊朗这个国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伊朗人民的生活、文化和信仰,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影片中的绘画风格令我印象深刻。画面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每一个场景都像一幅精美的画作,令人陶醉其中。而且,动画片运用了大量的伊朗传统艺术元素,如民间舞蹈、古老建筑和手工艺品等,使得整个影片更加具有浓厚的伊朗风情。这种绘画风格不仅增加了观赏的乐趣,也为故事的表达提供了独特的方式。
其次,影片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展现了伊朗人民的真实生活。小男孩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温情和感人的瞬间。他和家人一起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他与朋友们一起玩耍、学习,他在学校和家人间经历着各种挫折和成长。这些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伊朗的人民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影片中还涉及了伊朗的宗教信仰,通过小男孩家中的宗教仪式和他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展现了伊朗文化中宗教的重要地位。
最后,影片让我对伊朗这个国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伊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伊朗在国际上一直存在着误解和偏见。通过观看这部动画片,我对伊朗的认识得到了拓展。我了解到伊朗人民的平凡和善良,了解到他们对家庭、友谊和信仰的重视。这让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和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总的来说,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人的作品。它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让观众深入了解了伊朗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它不仅让我对伊朗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也让我对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部动画片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愿意更多地去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国家。
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篇二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动画片,让我对伊朗这个国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影片以一个小男孩成长的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伊朗人民的生活、文化和信仰,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
首先,影片中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采用了细腻的绘画风格,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每一个场景都像一幅精美的画作,令人陶醉其中。影片还用大量的伊朗传统艺术元素,如民间舞蹈、古老建筑和手工艺品等,展现了伊朗的独特魅力。这种绘画风格不仅增加了观赏的乐趣,也为故事的表达提供了独特的方式。
其次,影片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展现了伊朗人民的真实生活。小男孩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温情和感人的瞬间。他和家人一起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他与朋友们一起玩耍、学习,他在学校和家人间经历着各种挫折和成长。这些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伊朗的人民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影片还涉及了伊朗的宗教信仰,通过小男孩家中的宗教仪式和他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展现了伊朗文化中宗教的重要地位。
最后,影片让我对伊朗这个国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伊朗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伊朗在国际上一直存在着误解和偏见。通过观看这部动画片,我对伊朗的认识得到了拓展。我了解到伊朗人民的平凡和善良,了解到他们对家庭、友谊和信仰的重视。这让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也让我对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的来说,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令人感动和思考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让观众深入了解了伊朗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它不仅让我对伊朗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也让我对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部动画片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愿意更多地去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国家。
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篇三
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范文
导语:《我在伊朗长大》系列漫画的作者玛嘉·莎塔琵要以她童年的所见所闻,用影像和语言作辩解,将自己对于伊朗这一神秘而古老国度的个人记忆描绘出来。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你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小人
把他们逼得狗急跳墙是很愚蠢的
会让你无法以真报怨
再没有比怨恨和报复更糟的了
永远保持自尊,忠于自我”
这是看完《我在伊朗长大》之后最为之感动的几句话。看了三遍,而且每看一遍都感受不同,但唯有一点是没变的:这部影片写的是在伊朗动乱的大背景下一个女人的史诗,一段追求自由和本性的心灵之旅。玛姬的外婆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虽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以及所讲的话都是举足轻重的,她教给玛姬以及观众许多做人的道理,相信作者的漫画也有怀念外婆的初衷。我想,影片最想表达的就是“永远别忘了你是谁,也别忘了你的家乡”。
其实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玛姬第一次出国为界,前部分是以玛姬的眼睛看世界,后部分是以世界的眼睛看玛姬。由于影片是以黑白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的,且小玛姬天真活泼,让观众透过她的眼睛看伊朗的政治、战争等问题时,没有任何紧张感,反倒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让人笑中带泪。而我看到的伊朗,人民毫无自由、人权、幸福可言,就连最平常的聚会、喝酒、牵手甚至听音乐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让人又心生敬畏的是,伊朗人民并没有放弃追求,他们秘密地享受那一切,与政府做着无硝烟的斗争。看着玛姬在衣服上写着“punk is not dead”时,我知道,自由和权利是人们永远追求的,政府无权剥夺,也剥夺不了的。
玛姬出国后的生活是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
1、 纵使身处人群之中,还是会感觉孤独;当适着说服自己已经找到归宿时,还是会显得格格不入。玛姬试图融入那个新环境,但作为一个伊朗人,她被当作野人,只是一个来自狂热的宗教徒国家的野人。她学会吸烟、蹦迪这些年轻又近乎堕落的生活,她本应不是这样的女孩,她放弃了自己的本性勉强自己学着别人生活,最后却还是一个另类。
2、 家是永远包容我们的地方,受伤了,唯有父母会不加追问只求你能平安回家。当玛姬打电话给父母时,电话那头的父母抢着讲话,千叮万嘱,母亲最后说了名“多吃蔬菜和水果”,让我潸然泪下,往往他们都是从最微小的地方关心着我们。
3、 永远忠于自我,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有她的气节,而不是靠外表赢取别人的喜爱,靠装可怜赢取别人的同情。人人都有选择,但万万不可选择陷害别人而满足自己,那样只会让人更看不起你,即使是深爱你的家人。
4、 婚姻永远都不能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如果你确定自己一个人会比跟那个混蛋一起更幸福,那么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吧,一次婚姻的失败是为了下一次的更好,但是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心。
5、 “是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还把我们变成懦夫”,不要去逃避什么,有胆量的人别人更欣赏。
6、 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乡,自己是谁,“姑娘,你从哪里来?”“伊朗”,电影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们的'是感动、回忆与赞许。
玛姬的成长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她也告诉了每个人,自由是有代价的。茉莉人生,有了亲情的陪伴以及外婆教与的为人之道,就足以芬芳整段人生旅程了。
【篇二: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相信大多数人对这首诗都不陌生,它是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创作的。在他的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他对自由的渴望。即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还是认为生命和爱情都不是他所愿,唯有自由才是永恒的追求。
追求自由的行列永远不缺乏后继者,玛赞·莎塔碧就是其中之一。她既是电影《我在伊朗长大》的主人公,也是这部电影的漫画原著者,她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个人认为它的最大的主题是自由,是被禁锢的自由。电影讲述的女主人公玛赞,她的人生充满了动荡和坎坷;她像笼中之鸟一样生活在伊朗,被禁止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历经种种演变——政治变革、两伊战争、叔叔入狱、情人背叛,最后离开国家追寻自由。虽然这部片子以黑白为主,彩色画面极少,但是它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如果你单纯把它当做一部动画片,那你就错了。因为看完它后,心情是沉重的。
电影从1978年的德黑兰开始讲述,主人公玛赞从小和父亲母亲以及奶奶生活在伊朗。9岁的小玛赞每天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她喜欢西方文化,喜欢朋
克风格的衣服打扮,最喜欢的偶像是李小龙,但这些都不被外人所接受,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小范围地追求自己的喜好。她的行为举止都和别的小朋友格格不入,父母和奶奶都常常为此感到头痛。周围的人都觉得她是个怪小孩,不愿和她多接触。然而就在那个年代,年幼的玛赞经历了很大的演变。那个时候正值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变革,沙赫推翻了卡扎尔王朝,建立了更加惨无人道、霸道独裁的朝政。人民毫无自由、人权、幸福可言。玛赞爸爸的朋友布鲁什叔叔组织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想要推翻卡扎尔王朝,想要追求自由建立新的制度,却因此被抓了起来,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游行队伍。也就是那个时候,玛赞知道了自己的祖父也是因为自由失去了青春和生命。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玛赞也并不想就这样地或者,她比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自由,渴望飞出这个大牢笼,尽管这条道路上充满荆棘。
玛赞小的时候对朋克风情有独钟,她不愿意把自己束缚在又长又没有特色的教袍里面。她有一件衣服,上面写着“punkisnotdead”,足以表现出了她对自由的渴望。电影之中有个情节是玛赞穿着朋克风的衣服走在路上,然而她遇到了那些严守传统的教徒们,斥责她竟敢穿朋克风的衣服,必须戴好头巾,穿着统一的黑袍,不然的话就会被抓到监狱里去。玛赞没办法,只好编了一个谎话才得以逃脱。她喜欢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喝酒、唱唱歌,但是这些都是违法的。就连他们偶尔才会有这么一次,也被警卫发现而不得不立刻停止,还牺牲了一条生命。玛赞回国以后交了一个男朋友,他们却因为再平常不过的牵手而被警卫抓走。这些都对玛赞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就是对人性的一种禁锢,是给自由上的一道枷锁,是无法冲破的一道牢笼。电影其实还讲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自由,那就是女性的自由权利。那个时期的伊朗,大多数男人对女人很轻视,认为女人根本就是弱者,包括像玛赞的母亲,电影中也不乏对她的描述。男人们瞧不起她,所以她才会在最后对自己的女儿说,“你要做一个自由的人,如今的伊朗不适合你,我不允许你再回来”。一个母亲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会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说出“不要再回来”这种话。我知道,伊朗人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由,他们的自由只是被禁锢了,被封存了。她们还在默默地坚持,坚持到自由真正释放的那天。
我觉得,与其说这是一部动画片,不如说它是一部文艺片或者政治片来得更为贴切。电影《我在伊朗长大》保留了漫画作者的黑白基调,玛赞的回忆部分都是黑白的场景,只有回到现实的时候才有彩色的镜头,这很好地将回忆与现实区分开来。黑白的色彩给人一种沉稳、严肃的感觉,特别体现出了被禁锢的自由这样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