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已有之”的解释
- 成语拼音:
- [gǔ yǐ yǒu zhī]
- 成语解释:
- 古代就已经有了
- 成语出处:
-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
- 成语例句:
- 梁遇春《一个“心力克”的微笑》:“区区之意不过说明这种矛盾是古已有之,并不新奇。”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语
- 感情褒贬:
- 中性成语
- 成语词性: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事情或现象等
- 结构类型:
- 复句式成语
- 形成年代:
- 当代成语
- 标准拼音:
- 繁体字形:
- 古已有之
- 英文翻译:
- Ancient times
- 成语故事:
- 成语接龙:
- “古已有之”成语接龙
“古已有之”单字解释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厚今薄~。2.经历多年的:~画。~城。这座庙~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拙。~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5.古体诗:五~。七~。6.姓。
已:1.停止:争论不~。2.副词。已经:早~知道。3.文言副词。太:不为~甚。吾得仲父~难矣。4.后来;不多时:其母…见长蛇数丈入榻下,~忽不见。5.古又同“以”。
有:[yǒu]1.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之:1.往:由京~沪。君将何~?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古已有之”的反义词
空前绝后
“古已有之”造句
西方社会的吸*现象,古已有之,兀兀秃秃。
这似乎是一条古已有之,而现代社会早就将其抛弃的关于强硬的训诫。
在艺术和哲学古已有之的对立中,过分坚持它具有随意性是不可能的。
企业策划,掀起你的盖头来策划,可以说古已有之.
整体论的思想古已有之,在古希腊文明中它以有机整体论的形式出现。
对道德宽容思想的研究可谓古已有之,但现代道德宽容思想的出现却是20世纪前后的事。
孔子的学术风格是坚定保留古已有之的华夏文化精神。
两个人走在一起,并非就要古已有之的门当户对,但思想务必是相通相谐的.
这种对家的依恋情感古已有之,代代相传.
以鹿入画,古已有之,如八大山人、沈铨、华嵒、李鱓、郎世宁等;近现代画坛,程十发、范曾、李延声等亦是画鹿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