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的解释
- 成语拼音:
- [hàng xiè yī qì]
- 成语解释:
-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 成语出处:
- 宋 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 成语例句:
-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语
- 感情褒贬:
- 贬义成语
- 成语词性: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结构类型:
- 紧缩式成语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语
- 标准拼音:
- 沆,不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 繁体字形:
- 沆瀣一氣
- 英文翻译:
- act evilly in collusion with
- 成语故事:
- 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
- 成语接龙:
- “沆瀣一气”成语接龙
“沆瀣一气”单字解释
沆:形容水面辽阔。
瀣:见〖沆瀣〗。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家人。你们~路走。这不是~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5.表示专一:~心~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让我闻~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声。看~眼。让我们商量~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请就来。~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体。2.呼吸:没~了。~厥。~促。~息。一~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候。~温。~象。4.鼻子闻到的味:~味。臭~。5.人的精神状态:~概。~节。~魄。~派。~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我了。~恼。~盛(shèng)。忍~吞声。7.欺压:受~。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功。~血。~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湿~。10.景象:和~。~氛。~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沆瀣一气”的反义词
志同道合 择善而从 肝胆相照
“沆瀣一气”的近义词
串通一气 同流合污 朋比为奸 狐群狗党 狼狈为奸 猫鼠同眠 臭味相投 通同一气
“沆瀣一气”造句
他俩在一起,可谓是沆瀣一气。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又干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日本入侵者和伪军沆瀣一气,镇压抗日英雄。
这些官员和警察沆瀣一气,勾结起来坑害国家。
他们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气。
鸟尽弓藏后,我们一家子酒囊饭袋,沆瀣一气,我和妹妹更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
这三个沆瀣一气的贪官,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人们一提起他们来就咬牙切齿。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他们两人狼狈为奸,沆瀣一气,镇上的人总是避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