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音”的解释
- 成语拼音:
- [wáng guó zhī yīn]
- 成语解释:
- 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 成语出处: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成语例句:
- 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林四娘》)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语
- 感情褒贬:
- 贬义成语
- 成语词性: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结构类型:
- 偏正式成语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语
- 标准拼音:
- 繁体字形:
- 亡國之音
- 英文翻译:
- sentimental music
- 成语故事:
- 成语接龙:
- “亡国之音”成语接龙
“亡国之音”单字解释
亡:[wáng]1.逃:逃~。流~。2.失去:~佚。~羊补牢。3.死:伤~。死~。4.灭:灭~。~国奴。救~。兴~。[wú]古同“无”,没有。
国:1.国家:~内。祖~。外~。保家卫~。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徽。~旗。~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手。~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产。~术。~画。~药。5.姓。
之:1.往:由京~沪。君将何~?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音:1.声音;读音:~律。~乐。口~。乐~。杂~。把这个字的~读准。2.消息:佳~。~信。3.指音节:单~词。复~词。4.读(某音):“区”字作姓时~欧。5.姓。
“亡国之音”的反义词
哀而不伤
“亡国之音”的近义词
亡国之声 靡靡之音
“亡国之音”造句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艳诗这一诗歌品类历来备受争议,梁陈以后更是背上亡国之音的恶名。
儒家推崇的就是这些礼乐,把流行乐看成是郑卫之声,亡国之音。
我认为张庆熊老师的《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似乎有“言过其实”之嫌。
情种旁有一本小册子,乃我生平之作,算不上杰作,亡国之音而已。
漆光启知道,此时主和主战都势必是楚的亡国之音。
晚唐五代的郑卫之音、流靡之变太低俗,南唐君臣的亡国之音太哀伤,都不适合大一统王朝的时代气氛。
张教授大怒,连夜写就《“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一文表达自己的不满。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从影星来访,一堂课35人缺席谈起》。
京城百姓都觉得这无异于荆棘铜驼,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