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美食图片诱人的句子_(优选3篇)

时间:2019-06-01 02:46: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形容美食图片诱人的句子_篇一

美食图片诱人的句子总是能够让人忍不住流口水,充满了诱惑力。它们让我们的味蕾在眼前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刺激,仿佛能够感受到食物的美味。下面,我将用句子来形容一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图片。

1. 点点滴滴的浓郁巧克力,融化在舌尖,仿佛带来了一份甜蜜的幸福。

2. 那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热气腾腾的菜肴,让人忍不住流下口水,仿佛能够闻到它们的香气。

3. 美味的汉堡包上,叠着多层炙热的肉饼,蔬菜和酱料,诱人的外观让人不禁想咬上一口。

4. 鲜嫩多汁的牛排,烤得金黄香脆,切开时汁水四溢,散发出诱人的肉香。

5. 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面条在滚烫的汤底中舞动,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

6. 那一块块色泽诱人的巧克力,光滑细腻的质地,让人禁不住想品尝一口。

7. 一盘盘精致的甜点,外表光鲜亮丽,口感细腻,让人无法抗拒。

8. 那一双双闪亮的螃蟹钳,盛满了鲜美的蟹肉,看上去就让人食指大动。

9. 一杯杯诱人的鸡尾酒,色彩缤纷,散发出迷人的香味,仿佛能够让人陶醉其中。

10. 那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寿司,鱼肉新鲜,米饭酥软,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它们的美味。

这些句子通过形容食物的外观、香气和口感,让读者仿佛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美食的诱人之处。它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美食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想要品尝一口。

形容美食图片诱人的句子_篇二

美食图片可以通过诱人的句子将食物的美味和诱人之处展现出来。下面是一些形容美食图片诱人的句子。

1. 那一份份色香味俱佳的小吃,看上去就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

2. 炸得金黄酥脆的炸鸡,外酥内嫩,蘸上特制的酱料,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3. 那一块块融化在嘴里的巧克力,香甜可口,仿佛能够带给人无尽的幸福。

4. 鲜嫩多汁的三文鱼,切开时露出鲜红的肉质,看上去就令人食指大动。

5. 那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面条劲道,牛肉酥烂,每一口都让人满足。

6. 一盘盘诱人的海鲜,看上去鲜嫩多汁,让人忍不住想品尝一口。

7. 那一杯杯色彩鲜艳的果汁,清凉爽口,喝上一口,仿佛能够感受到水果的甜蜜。

8. 烤得香喷喷的面包,外酥内软,一口咬下去,口感丰富,让人欲罢不能。

9. 一盘盘精致的甜点,外形美观,口感细腻,让人无法抗拒。

10. 那一碗碗丰盛的火锅,酱料麻辣可口,各种食材在锅中翻滚,令人垂涎欲滴。

这些句子通过描写食物的外观、口感和香气,让读者仿佛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美食的诱人之处。它们让人不禁想要品尝一口,体验这些美味的滋味。

形容美食图片诱人的句子_ 篇三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与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等人同属京派,被后世赞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文字平淡温暖,透露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除了小说和戏剧,汪曾祺在散文一道颇有造诣,而《人间滋味》就是一部兼具中华美食文化和中国文人风韵的散文集。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其中的一篇《端午的鸭蛋》被收录进人教版语文课本,里面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作家选择的美食以家常菜为主,平凡之处,又见不平凡。随处可见的土豆、韭花、萝卜、豆腐被写出了各种花样,看似简单,实际上饱含着一个人对家乡的追忆,对人生阅历的总结,还有对所处文化背景的认同。

在历史长河中,不少中国文人借助美食来抒发情怀,古今如是。“吃”能饱口腹之欲,而“吃的艺术”能丰富精神世界,寻求灵魂抚慰。在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身上,我们既会因为绝妙的美食描述而口舌生津,又会从中发现中国文人对待生活的雅、真、慢三种风韵。

以食为艺:当美食和文学相结合,哲思见于文字,反映个人追求和社会风貌

陈华积在《文化散文研究资料》中写道:“散文不是描摹生活的画笔,而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在这里,思想不是抽象的哲理与枯燥的说教,而是天马行空或沉重凝练的对于历史现实的感悟与追思。”

《人间滋味》明显具有上述的散文精髓,书中一半部分在述说中国各地菜肴的起源和做法,另一半部分则是汪曾祺在研究美食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待事原则和生活领悟。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必然是抒情有之,哲理有之,形散神不散,有作家自身的独到见解。

汪曾祺由美食产生的思考

介绍苦瓜的时候,汪曾祺便把美食和文学结合到了一起,提出了有关创作和评论的主张。苦瓜有什么特点?味苦,与一般蔬菜大不相同,不走寻常路,但是“苦”却是“酸甜苦辣咸”的人生五味之一。由此,他说起了文学的“杂食性”:

《吃食与文学》:“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

除了苦味,苦瓜各个部分的吃法不同。辞海有言,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放到作品来看,一个人吃苦瓜可以偏好吃皮或者吃瓤,读文章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汪曾祺的一番“苦瓜”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借鉴意义。正所谓“求同存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苦瓜滋味特殊,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需要心存包容之心,互相尊重正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通篇观之,《人间滋味》说寻常美食,也说人生道理。汪曾祺把他的点滴感悟写入了散文,这是他在“吃”之余,得到的精神收获。

历代文人由美食产生的思考

“以食为艺”是中国文人对“雅”的追求,从美食见哲思,字里行间的意趣小到个人追求和处世斟酌,大到社会风貌和人文气象。当代作家高晓声曾经说过:“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叫文化”。

这种文化在诗词达到顶峰的唐宋已经初见端倪,唐朝张志和的《渔父》勾勒出了一幅“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水墨画景象,寥寥数语揭示了诗人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憧憬。

杜甫则在《丽人行》中用“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来形容宫廷宴饮的极尽奢华,盛唐气派跃然纸上。

唐末五代杨凝式所书的《韭花帖》,被称为天下五大行书之一。“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

味之始”,书法家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恰好收到了亲友馈赠的菜肴,于是洋洋洒洒写下一篇行楷。平常可见的韭菜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珍馐美味,倍添情谊珍重之意。

在宋朝,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繁荣,上到皇家下到百姓,人们对于吃喝玩乐的兴趣都达到了顶峰。

士大夫一族最有名的“馋人”是苏东坡,所谓的东坡羹是“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做鱼的原因是“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他借用烹调之道来安慰身心,自得其乐,掩盖自己屡遭贬谪,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仕途落拓之情。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东坡一生豁达乐观,从他美食相关的诗词文集中,我们窥见了东坡居士的开阔胸怀和豪迈气魄。

南宋年间,孟元老回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之象,写下《东京梦华录》。当时亲王宗室的宴席上觥筹交错,行酒九盏,“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

第六盏假鼋鱼、密浮酥捺花;第七盏排炊羊、胡饼、炙金肠;第八盏沙鱼,独下馒头、肚羹;第九盏水饭、簇飣下饭。

孟元老经历靖康之变,随着朝廷南下避难,用文字记录了他对北方故土的追思。《东京梦华录》写的是北宋社会的风土人情,也包含了他对往昔辉煌盛景的缅怀。

到了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饮膳正要》,给大众普及了基础的营养学知识,在书中讲述了药膳、食疗、滋补、健身之法,并且阐述了养身与培养心志人格的辩证关系——“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

明朝散曲家王磐关注民生,他的《野菜谱》收录了五十二种普通百姓能够充饥的野菜,同时以菜名起兴,哀叹民间疾苦。

在清朝,大才子袁枚虽然不会下厨,却喜欢研究菜式的做法,《随园食单》系统性地总结了中国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

更不用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贾府作为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所吃的茄鲞、莲叶羹、豆腐皮包子、枫露茶、奶油松瓤卷酥、鸡髓笋等等美食精致无比,反映了贵族的饮食习惯和日常生活。

中国近现代作家中,最出名的美食散文集莫过于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和汪曾祺的《人间滋味》。

在文人的笔下,探索美食一是为了满足口腹,二是为了健康养生,三是为了愉悦身心,四是为了直抒胸臆,表达对世间大大小小事物的看法。这正是人间滋味,不可谓不“雅”。

田园情怀:对返璞归真生活的期盼,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

1958年,汪曾祺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学着绘制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图谱。他远离亲朋好友,在荒凉的沽源感到寂寞,但是下地观察马铃薯的经历,反而让他的心情悠闲了几分。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

《人间滋味》的第一章就是《马铃薯》,汪曾祺在离家远行、生活落魄的时候,依然有着轻松适意的情怀,坦然接受返璞归真的生活,不抱怨人世的不公。

这般田园风骨,在中国文人身上,也是屡见不鲜。名气最盛的正是陶渊明,《菜根谭》对他的概括是“鸥眠春风暖日,会知陶处士醉里之风流”。

东晋时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厌倦了官场的黑暗斗争,不愿屈从于高官和小人。他向往乡村的平静安宁,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在田园中获得了精神慰藉。

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气度其实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

孔子的著名弟子颜回就是安贫乐道的典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读书人在失意的时候要保持尊严的完整,一心向学,不为外物所扰;在得意的时候要施展抱负,为天下苍生立命,德及他人,惠及众生。

刘鸿伏《散文的感悟与境界》:“真正的散文家是孤独的农夫,他只身劳作在一种永远只属于他自己的氛围中。”

汪曾祺一生起起落落,《人间滋味》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真挚。然而,我们无法忽视他历尽坎坷的“孤独感”,以及他为了战胜“孤独感”而做出的努力——在田野里解开心灵的束缚,把名利浮华当作过眼云烟,在沧桑和平淡之间寻求平衡,这也是中国文人一贯推崇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慢工细活:任何美好事物都需要耐心等待,慢美食,也是慢生活

汪曾祺在《人间滋味》中提到了茶干,这是豆制品的一种,一般用来配茶而食,所以茶干就是香干的别称。制作茶干的过程是非常繁琐的: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偎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

只有经过这么多道程序,茶干才会越嚼越香,结实又有余味。同样地,朝鲜族的打糕需要捶打200多次,方能保留糯米筋道的口感;东坡肉需要先用猛火大滚,再用微火慢炖,时间足够久,浓茶烈酒的味道才能慢慢渗入红烧肉里。

中国人讲究“细嚼慢咽”、“慢工出细活”,这不仅仅是烹调和品尝美食的要求,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追求。

清代的涨潮著有《幽梦影》,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慢生活”的代表作:“人莫乐于闲,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这份“闲心思”并不是消极地对待生活,而是让人在百忙之中保留一份从容,能够放慢脚步积极品味世间美好,不错过美食、美酒,也不错过春天的鸟声、夏天的蝉声、秋天的虫声、冬天的雪声。

我们日常的喝茶习惯也与“慢生活”密不可分,并且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标志。茶学讲师戎新宇概括了中国人平日里品茶的情调:

“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总能够看到一两把朱泥小壶,抑或三两只白瓷茶蛊,清饮慢品、以茶相对,无论年长尊卑,无论贫富贵贱,这就是我们的习以为常。”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美食之慢,一方面体现了传统手艺所需的耐心和细心,另一方面则展现了大家对于闲云野鹤式“慢生活”的向往。

之所以汪曾祺的《人间滋味》使人读之心喜,是因为美食足够诱人,也是因为他的描述包含了文人风韵里的雅致、真实、闲适。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仍旧期待着诗意的生活,愿意回味酸甜苦辣咸的人间滋味。

结语

中国古人强调“载道”和“立志”,散文便承载着他们的情怀和抱负。而散文发展到今天,代表着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融合,既有代代相传的古意,又有顺应时代的新意。

《人间滋味》不仅仅是一本菜谱、一部散文集,更是作家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对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总结。汪曾祺在纷杂的世间保留着文人初心,把人生的大道理融进一道道美食里,让人们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清雅风骨。

这里是东风愿卿,一个旅行、文史和音乐爱好者,愿你我都能温柔地看待世界。

形容美食图片诱人的句子_(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