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经典语录 篇一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有许多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不仅是书法家们的创作心得和体会,也是书法艺术的理论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些书法经典语录。
第一句经典语录是:行行出状元。这句话用来形容书法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它的意思是说,只有真正懂得书法的人才能够在书法创作中取得成功。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
第二句经典语录是:笔墨纸砚。这句话强调了书法创作的基本工具。在中国的传统书法中,笔墨纸砚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好的笔墨纸砚不仅可以提高书法创作的质量,还可以增加艺术的韵味。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笔墨纸砚是每个书法爱好者要注意的事项。
第三句经典语录是:字如其人。这句话强调了书法作品与书法家个人品质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性格、情感和修养都会通过他的书法作品表现出来。因此,一个人的字迹可以反映出他的人品和个性。书法家们在创作时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净化,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优秀。
第四句经典语录是:字有灵魂。这句话强调了书法作品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还有自己的灵魂。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有生动活泼的形态和灵动的笔触。通过书法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字的魅力和力量。
第五句经典语录是:功夫在字外。这句话强调了书法创作的内涵和意境。一个好的作品不仅仅是漂亮的字形,更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意境和内在的力量。书法家们在创作时要注重内涵的培养和意境的营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有吸引力。
以上就是一些书法经典语录的介绍。这些语录不仅仅是书法家们的心得和体会,更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和灵魂。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书法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书法经典语录 篇二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有许多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不仅是书法家们的创作心得和体会,也是书法艺术的理论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些书法经典语录。
第一句经典语录是:“笔走龙蛇”。这句话形容书法家在书写时笔触流畅而有力,如同龙蛇在纸上游动一般。它强调了书法作品的气势和感染力,要求书法家们在创作时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第二句经典语录是:“书法如画”。这句话强调了书法和绘画之间的联系。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有绘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
第三句经典语录是:“笔力骨骼”。这句话强调了书法创作中笔力的重要性。笔力是书法作品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效果。书法家们在创作时要注重笔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出色。
第四句经典语录是:“字如其人”。这句话强调了书法作品与书法家个人品质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性格、情感和修养都会通过他的书法作品表现出来。因此,一个人的字迹可以反映出他的人品和个性。书法家们在创作时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净化,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优秀。
第五句经典语录是:“笔墨纸砚”。这句话强调了书法创作的基本工具。在中国的传统书法中,笔墨纸砚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好的笔墨纸砚不仅可以提高书法创作的质量,还可以增加艺术的韵味。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笔墨纸砚是每个书法爱好者要注意的事项。
以上就是一些书法经典语录的介绍。这些语录不仅仅是书法家们的心得和体会,更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和灵魂。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书法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书法经典语录 篇三
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
1、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2、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3、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
4、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5、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6、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7、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8、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9、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10、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11、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12、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13、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4、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
15、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16、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17、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18、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独虎难敌群狼。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不怕虎狼当面做,就怕人前两面刀。 英国: 当你认为狗可信,狼已偷偷把羊圈进。 培根: 就是因为有了正义感,人才成为人,而不成为狼。 土耳其: 狼的毛色可以改变,吃羊的嗜好永远不变。 蒙古族: 狼趁风雨害牛羊,贼趁空隙盗柜箱。 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狼披羊皮总是狼。 狼无隔夜肉,鼠无隔夜粮。 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前怕狼后怕虎。 杯盘狼籍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豺狼当路 豺狼当涂 豺狼横道 豺狼虎豹 豺狼野心 豺狼之吻 鸱视狼顾 除狼得虎 狗肺狼心 狗行狼心 官虎吏狼 鬼哭狼嗥 鬼哭狼嚎 鬼吒狼嚎 鬼咤狼嚎 鬼抓狼嚎 虎狼之势 虎穴狼巢 进退狼狈 拒虎进狼 拒狼进虎 狼狈不堪 狼狈万状 狼狈为奸 狼狈周章 狼奔豕突 狼奔鼠窜 狼奔鼠偷 狼奔兔脱 狼飡虎食 狼飡虎咽 狼餐虎噬 狼餐虎咽 狼吃幞头 狼虫虎豹 狼顾鸱张 狼顾鸱跱 狼顾狐疑 狼顾虎视 狼顾麕惊 狼顾鸢视 狼嗥狗叫 狼嗥鬼叫 狼嚎鬼叫 狼号鬼哭 狼艰狈蹶 狼猛蜂毒 狼前虎后 狼飧虎咽 狼贪虎视 狼贪鼠窃 狼突鸱张 狼突豕窜 狼吞虎餐 狼吞虎噬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狼烟大话 狼烟四起 狼眼鼠眉 狼羊同饲 狼子兽心 狼子野心 粒米狼戾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驱羊战狼 如狼牧羊 如狼如虎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豕窜狼逋 豕突狼奔 使羊将狼 鼠窜狼奔 鼠心狼肺 贪污狼藉 枭视狼顾 羊狠狼贪 引虎拒狼 引狼拒虎 引狼入室 引狼自卫 鹰视狼步 鹰视狼顾 鹰睃狼顾 鹰挚狼食 赃贿狼籍 赃贿狼藉 赃秽狼藉 赃货狼藉 赃私狼籍 赃私狼藉 赃污狼籍1)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 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3)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4)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5)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6) 字无百日功。
7)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8) 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日记汇要·游艺》
9) 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10)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议》
11)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2)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13)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14)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15)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古碑无不可学,如北朝诸摩崖,手不能摹,可摹以心。心识其妙,手亦从之。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 颜柳得庄严之貌,而失之板。
? 初学,但求间架森严,点画清朗,断勿高语神妙。
? 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 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 晋人书,形不贯而气贯;唐人书,形气具贯。
? 古人法书,篇有篇法,行有行法,字有字法,画有画法,是以名帖,只字半行不可苟且。
? 不熟则不成字,熟一家则无生气。熟在内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
? 唐人严于法,所谓法者,不过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以及修短合度,疏密相间耳。
? 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 欧书貌方而意圆;褚书貌柔而意刚;颜书貌厉而意和。
? 笔画极繁之字,当促其小画,展其大画。
? 字越小越要清晰,稍留纤毫渣滓不得,作小楷,宜清而腴。笔头过小,虽清不腴。
? 学汉魏晋唐诸碑帖,须各各还他神情面目,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迨纯熟后,会得众长,又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
?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 唐碑最难学,一画有一画之步位,一字有一字之步位。一画走作,即为一字之累;一字走作,即为通幅之累。若汉与六朝,自可因失得救,因难见巧,非若唐碑之一无假借也。
? 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 篆字必须正锋,须用饱笔浓墨为之。
? 学篆字必须博古,古器之款识,神气敦朴,可以助人。
? 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 作楷最重宾主分明。譬如写一“日”字,左竖为宾,宜轻而短;右竖为主,宜重而长;中画为宾,宜虚而婉;下画为主,宜实而劲。
? 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岭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
? 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书法名言金句,这些经典你知道多少
书法名言金句
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楷书方正端庄,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兰亭序》中二十一个 “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品的形体极尽变幻,时整齐匀称,时参差错落,时空旷清朗,时密不透风、形随笔出,字随势生、呈观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丰坊《书诀》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宋.姜夔《续书谱》
▲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唐.韦续《墨薮》
▲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宋.姜夔《续书谱》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
▲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晋.王羲之《论书》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
▲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清.梁献《学书论》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清.刘熙载《论用笔》
▲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
▲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
▲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唐.卢携《临池诀》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笔》
▲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清.冯武《书法正传》
▲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
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清.笪重光《书筏》▲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清.王淑《论书滕语》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北宋.苏轼《论书》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唐.徐浩《论书》
▲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老劲者,肉中带骨也。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丝来线去,脉络分明。《书学详说》
▲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唐.孙过庭《书谱》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唐张怀灌《文字论》
▲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明.项穆《书法雅言》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北宋.黄庭坚
▲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清.笪重光《书筏》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梁武帝《又答论》
▲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
▲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清.梁献《学书论》
▲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清.华琳《南宗诀秘》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烁《笔阵图》
▲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清.王淑《论书滕语》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清.刘熙载《艺概》
▲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清.笪重光《书筏》
▲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书之六局,以气为主。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宋.姜夔《续书谱》
▲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清.刘熙载《艺概》
▲刚劲忌野,清劲忌薄。清.梁献《评书贴》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明.项穆《书法雅言》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唐.欧阳询《用笔论》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清.刘熙载《艺概》
六.结体章法辩正安排
▲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清.刘熙载《艺概》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宋.姜夔《续书谱》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宋.姜夔《续书谱》
▲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虞世南《笔髓论》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清.冯班《钝吟书要》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