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孝顺父母的力量
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应该始终坚守的原则。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和孝顺,将他们的存在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孝顺父母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身边的一个感人故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我有一个朋友叫小明,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为一次严重的意外事故而瘫痪在床,需要长期依赖他人照料。尽管家庭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小明的母亲一直默默地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她为了节约开支,每天亲自动手做饭,亲自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从不抱怨。而小明也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每天放学后都会主动去帮助母亲照顾父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父亲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小明的孝顺和努力并没有白费,他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并且获得了一笔奖学金。这对于小明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帮助,也是对他们多年辛勤付出的肯定。然而,小明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依然保持着对父母的孝顺和关心。
在大学期间,小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回家探望父亲,陪伴母亲。他每次回家都会帮助母亲做家务,给父亲按摩,为他们带去一丝温暖和快乐。他明白,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而他的孝顺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小明的父亲在他的陪伴和照料下,慢慢地康复了一些,他们一家人也因为小明的孝顺而更加团结和幸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份无尽的责任,但也是一份无尽的幸福。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关爱和教育。我们应该时刻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用我们的行动来回报他们。无论是物质上的关心还是精神上的陪伴,我们都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做,因为只有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篇二:孝顺父母的无私奉献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坚守的原则。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和孝顺,将他们的存在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孝顺父母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下面我就来讲讲我身边的一个感人故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我有一个朋友叫小红,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尽管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小红的妈妈一直默默地承担起了照顾她的重任。她为了给小红提供更好的生活,不惜辛苦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小红也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她每天回家后都会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妈妈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小红在学业上也是非常用功的,她凭借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这对于小红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帮助,也是对她们多年辛勤付出的肯定。然而,小红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她依然保持着对妈妈的孝顺和关心。
在大学期间,小红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回家探望妈妈,陪伴她。她每次回家都会帮助妈妈做家务,为她准备好一顿温暖的饭菜,与她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她明白,妈妈对她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而她的孝顺就是对妈妈最好的回报。小红的妈妈在她的陪伴和关心下,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她也因为小红的孝顺而更加坚定地支持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份无尽的责任,但也是一份无尽的幸福。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关爱和教育。我们应该时刻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用我们的行动来回报他们。无论是物质上的关心还是精神上的陪伴,我们都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做,因为只有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关于孝顺父母的说说孝顺父母的感人说说 篇三
百善孝为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关于孝顺父母的说说孝顺父母的感人说说,孝道之邦。“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鲁迅先生说关于孝顺父母的说说孝顺父母的感人说说:不
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西方的亚米契斯也曾说关于孝顺父母的说说孝顺父母的感人说说: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今天,让我们通过3位诗人,3个感人故事,3首经典诗歌,一起传承中国的孝道文化。
-- 1 --
一千二百二十五年前,即大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四十六岁的孟郊听母亲的话,第三次走进了考场。这一次,他终于高中进士。放榜那一天,他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的街头狂奔,他高兴地写下千古名篇《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然而即便高中进士,却直到五年后,孟郊才等到溧阳县尉这么个小官。
县尉,不仅官小,负责的还是治安捕盗相关的工作。尽管内心一百个不情愿,但孟东野还是走马上任了。因为他需要钱——县尉确实小,但好歹也算是个正儿八经的官职,有朝廷薪俸。而有了薪俸,便可以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
所以,走马上任的孟郊,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接母亲。
他回想起自己漂泊半生的悲惨经历,尝尽世间辛酸、人情冷暖,一直以来,只有母亲默默支持自己,无条件爱着自己。而现在,已经年过半百的孟郊终于将家中的老母亲接到了身边奉养,这一次他终于有钱、有能力奉养母亲了。
一时之间,感慨万千,写下了感动了我们千年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孟郊写得最为平白通俗的一首诗。六句三十个字,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
但浅显的诗句里蕴藏着深厚且伟大的人生道理。
连不喜欢孟郊诗的苏东坡也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诗句不是写出来的,不是吟出来的,而是从内心从肺腑涌出来、喷出来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形象的比喻完美诠释了儿女的孝心之微小、母爱之伟大,前者如春草,后者如春晖,儿女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母爱之万一。
1992年9月,香港举办了一项活动——“我最爱的十首唐诗”,最后在众多唐诗中,这首《游子吟》名列榜首。
它——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 2 --
黄景仁,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的名字。
名字虽然陌生,但是他的诗句你一定不会陌生,那句著名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他写的,还有那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也是他写的。除了这两句,还有那首字字锥心不忍卒读的《别老母》。
乾隆十四年(1749年),黄景仁出生。虽然是乾隆盛世,但是黄景仁一生过得极为悲惨。
他四岁而孤,家族叔辈很少,好在有祖母、母亲的疼爱和呵护,黄景仁得以读书识字。
但在他12岁时,祖母去世,只剩下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了。
黄景仁希望参加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能更好地奉养母亲。但是屡试不中,为求生计,他不得不开始四方奔波,却一生穷困潦倒。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23岁的黄景仁收到太平知府沈业富的邀请。为了生计,他又要再一次拜别母亲。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老母》
他掀开门帘向母亲告别,他看到母亲——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内心悲苦却欲哭无泪。屋外风雪肆虐,这样的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远离母亲而去,他一步三回头:母亲依靠着风雪摇曳的柴门,目光紧紧盯着儿子远去的方向。
黄景仁说: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将老母亲独自留在风雪之中,这本就不是为人子当做的事。自己不仅不能在身边孝敬老母亲,还让她如此担忧,真是还不如没有儿子啊。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关于孝顺父母的说说孝顺父母的感人说说!当这种离愁别绪和母子亲情杂糅在一起,更加蚀骨锥心。
在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年春节、国庆节后,当我们离开母亲,返回工作的地方时,你可有注意到,母亲那一直跟随着你走出老远老远的目光。
-- 3 --
如果说黄景仁《别老母》是用母子离别的悲惨画面刻画母爱深情,那么蒋士铨的《岁暮到家》则是通过回家后的母亲的欣喜和关怀描摹母爱之伟大无私。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岁暮到家》
蒋士铨和黄景仁身上有颇多共同点,首先,两人同为乾隆年间人,只是蒋士铨年长一些,另外两人都有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
蒋士铨出生时,家境清寒,但他的父母知书识礼,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位秀才,好任侠,长期在外做幕僚,所以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他的母亲身上。
在他4岁时,他的母亲便用折断的竹篾作为点画摆成文字,用这样的方式教他识字。等到蒋士铨稍稍长大一些,母亲就教他学习《四书》、《礼记》、《周易》、《毛诗》等,并且要求他能够背诵。不管严寒酷暑,都从未间断过。甚至有记载说即便蒋士铨在病中,他的母亲仍然将写好的唐诗贴在四周墙壁上,然后抱着他来回走动,教他吟诵诗歌。
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但严师一定出高徒。自幼受到母亲良好教育的蒋士铨在十五岁时开始学写诗。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蒋士铨高中进士。
但在这之前,他也有过很长一段漂泊的日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外游学的蒋士铨终于赶在岁末回到家中。一回到家就被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馨的呵护温暖着: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母亲的爱子之心无穷无尽,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过年之前“我”能够到家。为“我”缝制的寒衣针脚密密麻麻,家书里的墨痕尤新。一见面母亲就说“我”瘦了,拉着“我”的手问“我”一路的困苦和辛酸。
这种场景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自己的母亲,一见面就问在外面过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穿得好不好,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工作还顺心吗。一堆问题过后,就瞧着我们说——又瘦了……
《常回家看看》的歌词里面说: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但是真正成熟懂事的人都不会跟爸妈说这些烦心事,因为我们不能在身边尽孝已是不该,哪里还能再能拿这些烦心事去让他们担忧呢!正如蒋士铨所说: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但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丁十二
图|网络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转发,您的转发支持就是十二创作的动力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