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精选3篇】

时间:2017-03-01 08:44: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篇一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个典故源自于古代中国的信使制度,主要是通过训练鸿雁来传递重要的信息和文件。这种传书方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而后又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古代中国的鸿雁传书制度是一种高效而可靠的邮件传递方式。当时,官府和重要的家族都养了大量的鸿雁,它们被训练成能够按照特定的路线飞行,并且能够识别收信人的住址。这些鸿雁被认为是神圣的使者,因为它们能够将重要的消息传递给远方。

鸿雁传书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首先,需要有特定的编码系统,将信件的内容转化为鸿雁能够识别的信号。然后,信件会被装在特制的信筒中,信筒上面标有收信人的住址和姓名。接下来,信筒会被绑在鸿雁的脚上,鸿雁会飞到收信人的住址,然后将信筒送到指定的地点。收信人会在那里接收到信件,并进行相应的回复。

鸿雁传书的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广泛出现。例如,曹操在《木兰诗》中写道:“现在鸿雁凭谁遣,笔砚无由书一纸。”这句诗意味着曹操无法通过鸿雁传递消息,感叹了那个时代信息传递的困难。

尽管鸿雁传书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邮政系统的发展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这种传书方式逐渐被淘汰。然而,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仍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的追求。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篇二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典故不仅仅是一种传信方式,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沟通和交流的象征。

鸿雁传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笔墨文化。当时,文人士大夫们使用鸿雁传递自己的文章和书信。鸿雁是一种勇敢而聪明的鸟类,它们能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将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这种传书方式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展示自己才华和智慧的方式,也成为了他们之间交流思想和观点的重要途径。

鸿雁传书的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北宋文人苏轼在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鸿雁传书朱楼上,古今如梦,何曾梦觉。”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时光流转和信息传递的感慨。

除了在文学作品中,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中国的剪纸艺术中常常会出现鸿雁传书的图案,寓意着祝福和吉祥。

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鸿雁传书的方式逐渐被淘汰。现代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手机、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来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尽管如此,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仍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于沟通和交流的渴望和追求。

总而言之,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传书方式,更是古代社会中沟通和交流的象征。虽然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鸿雁传书逐渐被淘汰,但它仍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于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的追求。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 篇三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精选」

  导语:鸿雁传书,又名飞

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

  “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古人便通过候鸟沟通信息,传递书信。《汉书 苏武传》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节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辱使命,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奴修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他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出使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节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被流放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问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讶,再也无法抵赖,只好将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从此成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象征的雏形。

  有关“鸿雁传说”,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他对丈夫的思念。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外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聚的家书,让鸿雁捎去。因此,“鸿雁传书”便成了千古佳话。

  【二】

  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chán)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时汉昭帝已继位,匈奴老国王也已驾崩,换了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通婚。汉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当汉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设法买通了禁卒,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还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牧羊,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后大为震惊,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鸿雁也替他传送消息了。他无法再抵赖,只能向汉使道歉,把苏武放了回来。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