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篇一
标题:《1984》读书笔记
《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之作,是一部揭示极权主义社会暴政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的生活和思想进行深入描述,奥威尔勾勒出了一个恐怖而绝望的未来世界。在本书中,奥威尔对权力的滥用、言论控制以及人类自由的剥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警示。
本书以极权主义国家“大哥”统治下的伦敦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温斯顿在这个社会中的经历和思想斗争,展现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黑暗与无情。奥威尔通过温斯顿的视角,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控制历史、语言和思想来控制人民。在这个社会中,言论自由被严格限制,思想犯罪被追捕和消灭,个体的自由和尊严被彻底摧毁。通过对温斯顿的心灵描写,奥威尔深刻地展示了一个在恶劣环境中,仍然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人的坚持和勇气。
本书中的主题之一是对历史的篡改和操控。在这个社会中,历史不再是客观的真相,而是由政府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和改写。奥威尔通过描写温斯顿在工作中的经历,展示了权力如何通过对历史的篡改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历史被完全改写,人们的记忆和认知也被操纵,使得他们只能相信政府所宣传的版本。这种对历史的篡改和操控,使得人们失去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真相的追求,成为了政府的奴隶。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对个体思想和自由的探索。温斯顿作为一个思想犯,一直在寻求真相和自由。他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和反抗,体现了个体对权力的抗争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尽管他最终失败了,被迫接受了政府的洗脑和摧毁,但他的坚持和反抗精神仍然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通过温斯顿的故事,奥威尔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个体的思想和自由也是值得坚守和追求的。
通过阅读《1984》,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权力的滥用和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警示。它提醒我们要保护言论自由,追求真相,坚守自己的思想和尊严。只有在一个充满自由和公正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读书笔记 篇二
标题:《活着》读书笔记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历经种种磨难后依然坚守生活的故事。这本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传递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困境的坚韧与乐观。
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中。他历经了战争、饥荒和政治运动等一系列灾难,但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无论是在饥荒年代,他舍身保护家中的粮食;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迫害和折磨,但他仍然坚持活下去,为了家人和自己一直努力着。福贵的坚韧和乐观精神,让人们感到敬佩和感动。
本书通过福贵的一生,展现了生命的宝贵和对家庭的珍视。在福贵的眼中,生命是一种奇迹,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宝贵。尽管他一生中经历了痛苦和苦难,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他坚持活下去,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更是为了家人的幸福和尊严。通过福贵的经历,余华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重新思考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家庭的关爱。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对困境的坚韧和乐观。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困难和磨难,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无论是在饥荒年代,他仍然努力寻找食物;还是在政治运动中,他被迫害和折磨,但他依然相信生活会好起来。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时,坚韧和乐观是战胜困难的关键。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相信未来,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困境。
通过阅读《活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对困境的坚韧与乐观。这本小说让我重新思考了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家庭的关爱。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会坚持和乐观,相信未来,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享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读书笔记 篇三
没有她的日子是孤寂的,没有她的心灵是空虚的,没有她的指引是无目的的前进,她是谁?——《读者》,改变我,改变很多人的人。
刚刚去了书店,教辅书占据了柜台,我半天摸不着头脑,《读者》跑去哪里了,这样来回了几次,我都没有看见她的身影,几天了,想放弃了,直接订阅吧。从人流里钻出去的时候,我瞧见了一个还从未细看过的角落,不由得走了过去,熟悉的金黄楷字,别具一格的图画,深蓝的封面,我立刻有说不出的欣喜,赶紧抽了一本,好似怕别人抢去,踏实与亲切的感觉,我难以形容,《读者》!久违的《读者》!永远的《读者》!让我重新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雨接连的下着,针针密布在我的伞上,路人行色匆匆,我回头看了看书店,出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人,手里是五花八门的书,没有《读者》朴实浅淡的封面。我笑了,隐没在雨里的笑,他们看到了分数与物质的财富,却忽略了最真挚的,最纯净的心灵生活,但我拥有,我因此自豪,自豪我认识了《读者》,一个好朋友,一生的朋友。
我带着《读者》走了好长一段路,把嬉戏留在了雨里。我仰着头,看天,灰蒙蒙的,杂乱的天,没有任何东西遮挡的天,脚下滑,滑到了《读者》的路上,封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两只将要鹏翔的天鹅,傍晚的黑色加重了湖水的深邃与忧郁,一刹那,它成了一幅最美的画,没有杂质的画,它就像《读者》,勤恳的蜜蜂多年来不曾停顿的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劳碌着一餐心灵的饕餮盛宴。
回首望,望不尽《读者》脚下的天穹,翘首看,看不穿读者永远的爱。每日守候着同一个的理想的不同寓言,《读者》孜孜不倦的教导着一辈又一辈的年轻人,给他们目标和方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世界。虽然世界在变,周围在变,《读者》的理念不会变,读者的爱更不会变。
读书笔记 篇四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文章没有采用绚丽多彩的词句,只是通过平实的语言,给大家描绘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暗含着作者对当时国家、民族的期望。
《春》里的春天是四季之首,繁花烂漫。山醒了,水醒了,小草醒了,花儿醒了,还有和风、细雨和城里乡下的老老少少,组成一幅美妙的春景。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宛转的曲子、笛声,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静的是物,动的是人;静的球开始滚动,动的风筝在飘荡;春天里的一切都仿佛有了生命。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风雨阴晴总相宜。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朱自清为我们勾勒出一季如画的春天。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草的生长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也向我们暗示,嫩绿的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我们的身边。
读书笔记 篇五
唯一一位站着喝酒的长衫文人,孔乙己。
——题记
孔乙己有着高大的身材,脸色青白,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满口的之乎者也也就是他的特点。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也是一个很好的秀才,可就是这么好的秀才却出生在了旧社会,一个很好的秀才就这样泯灭了!上天对他很不公平,读了一定的书,但成绩不好,每一次的考试都落榜。
孔乙己穿着一件极为破旧的衣服,从来没有洗补。但他总觉得自己是上等的人,比一般的地位要高,实际上,他也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下等人,只不过穿着长衫罢了!
孔乙己!一个可伶人,出生在了旧社会,我简直是无法想象那时候的人对死亡竟然是那么的轻描淡写,那个时代的不知道什么是爱!不知道关心别人是怎么样的感受,爱,这个字,已经被人遗忘了!
那个时代的人是那么的冷漠,他们只关心钱包,就好像老板想起孔乙己,也就是孔乙己欠的那十九文钱罢了。
这样不怪他们,不是他们的错!他们的领导有关心在下的人民吗?不没有!他们或许没有去看看人民的生活,或根本就不想管了!或者嫌太麻烦,根本就不想管了!他们都以金钱在上。
我读了孔乙己这一篇文章,我明白了,他就是个可怜人!他不应该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时代的人忽略了人情,漠视了人情!
读书笔记 篇六
给儿子讲故事,可不可以添油加醋?
美国电影《大鱼》做了一个有趣的诠释。
威尔的父亲曾经是一位销售员,走南闯北,善于交际,很喜欢讲自己遇到的人和事。威尔小时候听到后感到很惊奇,长大后便觉得父亲讲的好多事情太离奇,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遇到,或者是父亲在刻意隐瞒着什么。加上父亲常年出差不在家,父子感情比较疏远,以至他结婚后三年没有回过家,只是与母亲保持着联络。
有一天,威尔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病危,威尔和已怀孕的妻子回到家乡。在陪伴父亲的过程中,威尔发现父亲所讲的故事多少还有点根据,便开始了解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逐步增加了对父亲的理解。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威尔也给父亲编了一个故事,让父亲在浪漫的氛围中离别了人世。
人生是需要故事的,人的经历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个故事。是如实道来,还是增添一些想象、夸张和虚拟的成分?也许对不同的人增添不同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一些。
离奇的故事更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一个人从记事起,对这个世界就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知道,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威尔的父亲告诉儿子,威尔出生时,他父亲正在钓一条传说中的大鱼,听说这条鱼爱财,他父亲就用手上的戒指作饵料将鱼钓了上来,在取钩时,大鱼将威尔吐了出来。正如威尔的接生医生所说,这种离奇的出生方式,显然比一位母亲在巨痛中生产的现实要美好得多,同时也满足了小孩子对自己来自何方的好奇心。
浪漫的故事能让爱情更美好。
人一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爱情。现实生活中,浪漫的事情总是不多见。如何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对当事人和家人都是有影响的。威尔的父亲将自己的爱情故事讲得扑朔迷离,经历了一眼看中、通过做苦力获取女孩的信息、采取各种方式不懈追求、抵御了各种诱惑,最后抱得美人归。
将自己的爱情故事讲得美好浪漫,这是一种珍爱夫妻情感的表现。婚后的日子总是趋于平淡,锅碗瓢盆带孩子,想保持一种浪漫情怀谈何容易?如果能经常回顾一下年轻时美好的爱情岁月,在心里保持一份始终不能忘怀的真情,即便是添加了一些虚拟的情节又有何妨?
艰辛的故事能增强生活的信心。
成功的喜悦往往来自艰苦的奋斗,付出的越多,收获后的自信心也越强。威尔的父亲讲述自己从小乡村到大城市推销产品,一路上遇到过巨人、狼人、劫匪、老巫婆,还有双头女歌手,到过“幽灵城”等地方。威尔从母亲那儿得知,这些都是父亲为了保持过去的激情才反复强调的。
将困难放大,超出生活的常识,一旦克服和战胜它,仿佛自己也具有了超人的力量。漫漫人生中,总有好多事情是自己左右不了的,如果能在意念中随心所欲、左右逢源,至少在精神上可以保持不垮,在一个人孤军奋战时给自己充电加油。
天堂美好的故事能让临终老人走的安心。
离开人世常常让人恐惧。天堂情景的描述,不仅让人向往,还与生前道德评价紧密相关。威尔回家,已经让他的父亲感到安慰,又听了儿子讲述的美好天堂的故事,更是得到了一种心灵的解脱。
真实的东西常常不美好,美好的东西往往不真实。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挡不住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设想、去虚构,去想象,既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隐约的目标去努力,也可把它变成一种高超的艺术来展现。
只是在编故事和添加佐料的时候,不要让人产生对诚实人品的怀疑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