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故乡阅读题答案
篇一:故乡阅读题答案语文
《故乡二题》
刘长春
找不到田野
①我的老家在浙东南的一个小镇上。小镇周围便是望不到边的田野。几十年来,我从小镇走出,走过田野,走过城市,走过世界上许多的地方。
②夏秋之交,我远涉重洋,到大洋彼岸的一个国家访问。失眠之夜,明月在天,照着失眠的我。望着明月,想着家乡。所以,一回来就急切地挈妇将雏踏上回故乡的路。行李甫落,与上初三的孩子说:走,去看田野。”
③出门往东过几个铺面折北就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上可以望见老家后门。记得过桥就有两株古樟,它们经历过多少世纪的风霜雨雪,我不知道,但我记得,儿时是须得三人牵手才能合围树干的。古樟苍劲挺直,枝桠勃发着生命的灿烂,精力旺盛地向天空四周伸展,覆盖人家,覆盖小河……那记录过春雨夏阳秋霜冬雪与鸟鸣虫唱水韵桥情的两株古樟呢?
④记得,过小桥往北直行走出镇子就可以望见田野,沿河间于田土中有十来口河塘,塘中养鱼、种莲、植菱,岸边散落开桃李梨杏。阳春三月,这河塘,这田野,油菜花豌豆花、蓝草籽花紫云英花、桃花李花梨花杏花……穿行在这花的海洋,快活美丽了多少个年少的日子。入夏,娇媚了河塘,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蛙鼓虫鸣,一阵喧闹厂一阵沉寂。秋天,放一只澡盆于塘中,人坐其间,以手当桨,晃悠悠,采红菱……那是一幅幅四时交替的乡情风俗画啊。
⑤可是,情依旧而景全非。河塘不见了,桃李梨杏不见了,竹篱茅舍不见了……中式西式不中不西式的楼盘和闲置撂荒的土地,延伸到了视野尽头。
⑥一路上,我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说着小镇的过去,一一一过去的河塘,过去的田野,过去的物产,过去的风情……
⑦当孩子一声“田野呢”让我从温馨的怀旧中走出,我茫煞若失地对孩子说:
⑧我找不到原来的田野了,找不到了!
那条小河
①
老家屋后有一条小河。②河水从大山深处流来,像一条飘带似的由西往东从镇中蜿蜒而过。小河两侧十里长街,临河而居十万人家。沿河一色二三层的木结构楼房,参差错落,平平仄仄。河上横卧着许多石拱桥,桥上黄发垂髫、蓝衫红袄,都一律倒映在河中。河岸点缀着桃红柳绿,河中流动着灯影桨声,水面飘荡着清月明霞……读了一点书后,觉得这小桥流水,就成了唐诗宋词。
③长街上十万人家吃的用的都是小河的水。晨雾中洗菜,灯影里捣衣,黄昏时游泳,一河欢笑一河歌,也都是别样的风情画呢。
④天刚启明,家家根据梆子铁绰的不同声响,将泔水和便溺提出去交给专门收拾的人,一车车拉向郊外拉向田野。同用一河水的十万人家小心呵护着小河,小河以其自净能力回报十万人家。
⑤年年冬天枯水季节,镇上为头的一组织,每家每户或出钱或出力,十万人家疏浚河床,来年春天、河又是莹莹亮亮,一天天漫上一级级石阶,招呼十万人家。
⑥小河,就这样清洌洌地流过了多少世纪。
⑦离家二十年,当我回到小河边,我的眼,涩了。小河窄了,浅了。才是仲秋,小河也干瘪着身子,不再丰满。我的街坊乡邻啊,如何就不再呵护小河了呢?T水道的污水向小河排放,烂菜残羹向小河倾倒,废物破瓶向小河抛掷,小河发黑了,变臭了。
⑧我的梦魂萦绕的小河呢?我的可以照出石拱桥弧线,可以照出乌篷船倒影,可以照出浣衣女娇容的小河呢?我的一河欢笑一河歌、十里小河十里画的小河呢?
⑨……
⑩生活一天天走向未来,也就一天天走向历史?
(选自《名家雅谈》丛书,有删改)
15.简要阐述两处标点符号在文中的表现作用。(4分)
(1)《找不到田野 文末“找不到了”后面所带的感叹号。
答:
(2)《那条小河 第⑨自然段的省略号。
答:
16.《找不到田野 写田野,为何第③自然段却写古樟,有何表达意图?(5分)
答:
17.《那条小河 第②自然段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请选三例作简要赏析。(6分)
答:
18。探究作者在《故乡二题》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15、(1)加强肯定语气,蕴含作者的忧虑与愤慨之情;
(2)此处省略号表意丰富,有等待回答的延时作用,有连续发问后平缓情绪、理顺思绪的作用。
16、(1)古樟是儿时去田野所经路上留有极深印象之物;(2)出门不远即引发儿时的美好回忆(与下文“一路上”形成呼应);(3)出门就发现古樟不见了,形成第一波情绪反差(对下文的田野被毁有暗示作用);(4)能够典型地反映故乡的变迁(美好的失去);(5)丰富了文章内涵(加强了对文章主旨的揭示)。
17、(1)“河水 像一条飘带”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河水轻盈、明艳、流畅之美。(2)“平平仄仄”运用痛感,用表现声律的词来表现视觉,生动地表现了木楼建筑群的韵律美。(3)“蓝衫红袄”运用借代,用衣着代男人女人,与具有借代义的“黄发垂髫”一起形象地表现男女老少各色人等。(4)“河岸 河中 水面 ”构成排比,立体化地表现了小河声、色、情、境之美,增强文章气势,蕴含作者情感。(5)“流动着灯影桨声”“飘荡着清月明霞”运用变形,让无形的桨声具形,立体的清月明霞成为月状的倒影。
18、要点:对故乡曾经的美好的眷念;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忧虑;对经济浪潮中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和人心不古的愤慨。
篇二:故乡阅读题答案语文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 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3分)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4分)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5分)
1、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2. ①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2分) ②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2分)
3. 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2分) 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2分)
4. “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谈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3分)“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