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精简3篇】

时间:2017-07-04 08:35: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篇一

盲人钢琴家——雷蒙德·李

雷蒙德·李是一位著名的盲人钢琴家,他的故事鼓舞着无数人的心灵。尽管失去了视力,但他用音乐的力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雷蒙德·李在出生时就失去了视力,但他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他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的爱好,给他买了一架小型钢琴。雷蒙德·李通过触摸琴键来感受音符的位置,凭借着天赋和努力,他很快就能弹奏出美妙的旋律。

然而,雷蒙德·李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渴望挑战自己,证明自己的才华。于是,他报名参加了一场全国性的钢琴比赛。尽管他是唯一一位盲人选手,但他并没有放弃。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比赛曲目,并接受了专业的指导。比赛当天,雷蒙德·李坐在黑暗的舞台上,凭借记忆和音乐感觉,他完美地演奏了每一首曲目。他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深深打动了评委和观众,最终他以高分夺得了比赛的冠军。

雷蒙德·李的故事在媒体上广为传播,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音乐家。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证明了盲人也可以在音乐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更启示了我们每个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有梦想和努力,就能够战胜困境,实现自己的目标。

雷蒙德·李的故事也给了其他残疾人以勇气和希望。他们看到了一个与自己类似的人,通过努力和坚持,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成功。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篇二

肢体残疾者的奥运冠军——奥斯卡·皮斯托瑞斯

奥斯卡·皮斯托瑞斯是一位双腿截肢的运动员,他的励志故事感动了全世界。尽管身体残疾,但他用坚强的意志和无限的毅力,成为了一名奥运冠军。

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在一次童年事故中失去了双腿。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激发了他对运动的热爱和渴望。他开始参加各种残奥会项目,如短跑和跳远,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坚持和努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焦点。

然而,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渴望挑战自己,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决定参加非残奥会的比赛,并报名参加了伦敦奥运会。尽管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奥斯卡·皮斯托瑞斯没有放弃。他通过刻苦训练和专业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最终,在伦敦奥运会上,他获得了两枚银牌和一枚金牌,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奥运冠军。

奥斯卡·皮斯托瑞斯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了残疾人也可以在非残奥会上取得成功。他的坚持和努力告诉我们,残疾不是阻碍,只要有梦想和毅力,就能够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奥斯卡·皮斯托瑞斯的故事也给了其他残疾人以勇气和希望。他们看到了一个与自己类似的人,通过努力和坚持,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成功。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结起来,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鼓舞着我们每个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了残疾人也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有梦想和努力,就能够战胜困境,实现自己的目标。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篇三

  导语:既然有残疾者做不到的事,也应该有残疾者才能做得到的事。你知道有哪些身残志坚的故事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励志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_第1篇: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_第2篇: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

  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

。”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_第3篇:

  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是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投篮。其实,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这只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钢琴上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他的言语总是那样的亲切。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的关系融洽,与客户的交流愉悦。常常得到老总的嘉奖……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见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热情,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们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的时候,言语之中总透露着无尽的温情爱意与骄傲、自豪。

  聊了半个钟头之后,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就围坐在桌前,品尝起他母亲做的美味佳肴,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的爱。一家人为了给自己残疾的只有一只左手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一齐改掉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习惯。

  成长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时,他的家人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起成长。为了让他健康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