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离骚》的作文【经典6篇】

时间:2014-08-03 08:21: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结合《离骚》的作文 篇一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由屈原创作而成。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了作者对时代动荡和个人遭遇的痛苦抒发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本文将结合《离骚》的主题和内涵,谈谈我的感悟和思考。

《离骚》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形式,展示了屈原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草木花果和诗意的世界。他通过描写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劳动,表达了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向往。他所描述的那个世界,没有战乱和疾病,没有贫穷和苦难,每个人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世界看似遥不可及,但正是这种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让屈原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离骚》中的主题之一是对逆境的应对和战胜。屈原在作品中描绘了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和沉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以此为契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文字排遣了自己的痛苦和忧伤。他坚信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相信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努力奋斗,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离骚》中的另一个主题是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屈原通过描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的两面性。他认为人性中既有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也有邪恶和丑陋的一面。他借用自然界的象征和意象,表达了对人类行为的审视和对道德的追求。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主张以和平与友爱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

结合《离骚》这部伟大的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屈原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他的创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给予了我巨大的启示和鼓舞。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逆境,但是我会以屈原的精神为榜样,坚持积极向上,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也会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善恶的两面性,努力做一个有道德和善良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合《离骚》的作文 篇二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本文将结合《离骚》的主题和内涵,谈谈我的感悟和思考。

《离骚》中的主题之一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屈原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他用生动的描写和诗意的语言,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瑰丽,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钦佩。他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对照,揭示了人类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他在作品中提出了“大梦谁先觉”的理念,呼吁人们要认识到自身在宇宙中的微小与渺小,要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

《离骚》中的另一个主题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屈原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和境遇,表达了对人生的痛苦和迷茫。他在作品中提出了“儿童未老先学之”和“独醒芳菲”等观点,倡导人们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他认为人生是一场旅程,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的思想启示了后人,激励了大家要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结合《离骚》这部伟大的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屈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给予了我巨大的启示和鼓舞。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也会学习屈原的精神,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同时,我也会时刻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结合《离骚》的作文 篇三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xxx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xxx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结合《离骚》的作文 篇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诗,因为他的诗歌中总透露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读他的诗歌,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读了屈原的《离骚》,让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满的是他奔腾不息热血。

“路曼曼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闾大夫的低吟浅唱又一次穿透历史的迷雾,在寂静的夜里无数次响起。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日子已永远过去了,为何你还不放弃,依旧支撑着心中不灭的信念?你大可以拂袖驾一匹白马而去,从此隐忧匠心世外桃源,与造化同游,那将会是何等的逍遥与自由!为何你还要一次次苦苦劝谏,徒劳无功,却到头来害了自己,为的是什么?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励和催促吗?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吗?还是青年时的济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国,系心怀王”是你肩膀背负的重担。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简上,深烙在华夏文明史上,鲜活了千年。让我们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烧的爱国火焰。

你的肩膀上扛着历史的重量,在汨罗江畔,你徘徊了那么久、那么久。你的肩膀上背着民族的尊严,在我们心中优游,并且永远、永远……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你对国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大丈夫,为了祖国,还是满眼热泪,不会有人嘲笑你,我们只会为你而感到自豪。虽然无法让楚国兴旺,但你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切。你的声声哀吟仍在汨罗江回响,响遏行云,我相信,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是爱国之情的种子。

你忧国忧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样,你肩负了楚国的存亡,人民的忧苦,是永远的神话。

你肩负了“入世”的梦,你肩负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你肩负起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你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你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你将挚意挥洒成行文流水的文字。你的爱国之情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结合《离骚》的作文 篇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6]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7]郁邑余挓[8]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华章,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即遭遇忧愁之意。

而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讽)谏君也。

”认为“离骚”意为“离别的忧愁”。

关于“离骚”的解释学术界还有多种,但以上两种解释影响较大。

考虑到因司马迁距屈原的年代最近,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其中的“离”皆不能解释为“别”。

因此,以司马迁的说法为最佳。

《离骚》抒写了屈原的理想和遭遇,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同时具有自传性质。

司马迁在解说《离骚》的起因时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认为《离骚》是一部忧患之作,并且具有讽谏含义。

《离骚》前八句中,屈原回顾了楚族的祖先,并对自己的楚贵族血统,以及出生在一个美好日子里的经历,感到非常自豪。

这些叙述显示了屈原对宗族的依恋和热爱,也暗示了自己对楚民族的责任感。

为了使自己能有为于楚国,他还不懈地学习、磨练,加强自身的修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楚王的动摇,使得屈原蒙冤受屈,理想难以实现。

他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表达了身在困境之中,壮志难酬、时不我待的焦虑之情。

屈原在诗中反复地申述了自己对楚王的忠诚,以及对楚国前程的担忧,他说:“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他严厉地批判了那些妒贤误国的奸佞小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显示了屈原对楚国奸臣弄权的黑暗现实的痛心。

为此,屈原在诗中劝戒楚王学习圣贤,亲贤臣而疏小人,并反复列举前代君王的经验教训,他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因此,分清忠奸是国君最重要的责任,而贪图眼前的享乐,则必然导致陨身亡国。

诗人在对黑暗的现实的深深反思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理想,宁死不改初衷,显示了坚贞不屈的品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司马迁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此,《离骚》中实际蕴涵了屈原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叹悲愤之情。

《离骚》后半部,屈原描写了自己的两次壮丽的神游和一次遍求神女的经历。

第一次神游在历经了苍梧、县圃、 嵫、咸池、扶桑等多处神界,终于来到天庭,“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宣告了这次神游的失败。

但屈原并不因此而屈服,而是转而追求地上的神女。

但不是由于理媒无能,就是因为神女品行有缺,求女亦归于徒劳。

一般认为这次神游和求女,象征着屈原在楚国漫长而失败的努力过程,象征着楚国普遍的黑暗,使得屈原的理想最终不能实现。

在第二次神游前,屈原因自身处境困窘而求占于“灵氛”,“灵氛”对他说:“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鼓励他远离楚国,去他国寻找自己的前程。

这也是战国士人寻求出路的常用方法,对屈原也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屈原开始了自己的远逝历程,在众多神仙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浪漫威风的神游,来到“皇之赫戏”。

眼看就要达到光明之所在,由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目睹故国,人马俱怀而不忍离去。

这次神游则象征着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追求“两美必合”的政治前途【注:关于《离骚》求女,主要有以下数种说法:1,喻求贤臣、贤士。

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持此说。

2,喻求...

结合《离骚》的作文 篇六

一位内修昭质,外形耿介的圣贤,一心想佐君恤民,却因君王不受,失落中忧思驰骋,上征天庭,却进不了天门,连“想象”都被挡在了天门外,人生是多么的无奈啊。人生在世圣贤都如此,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想来谁也有羁绊牵制,只是缰绳的粗细长短不同而已。活着谁也是身不由己的。为国为民都得不到允许,何况杀人越货者要受制裁呢?就普通人来说,每个人头上一层天,只能是奉天承运顺命而活了。活在那个圈内,就过那个圈的日子,就说那个圈的话。争取是徒劳的。人象一头驴,牵到那就走到那,最多打几个滚,还得看时候,不服缰绳牵引,就得挨鞭子抽打。牵得行程就是生命的运动,这就叫命运。

上穿荷衣,下著芙蓉,美不胜收而满身清芳。云冠直直高耸,壮观悦目;飘带长长落地,散发着秋兰与白芷的幽香。这样的香草美人,却没有人愿意近前。反而是挤在堆满臭蒿的屋子里抢着给自己腰里缠绕。不是人们不辨香臭,是“权”的扭曲,“利”的诱导。君王说:蒿是香的,谁又敢走近芙蓉呢?鹿和马谁也能分得清,但只有傻子和孩子才敢说出来。随波逐流是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人只有象变色龙一样,才能称得上识时务,叫得上“俊杰”。

饮的是木兰花上的露水,吃的是秋菊的花蕊,满肚子高洁芳香,流出来的汗与血都是天地精华。可被嫉妒被陷害被不择手段的埋葬。不是这精华有害,而是香花在,臭蒿就会失色。所以臭蒿为了自己长高,必须把香花埋没。这就是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地位永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空着的时候,拔一根萝卜栽一根葱,舞台总是你上来他下去,不管是踏着别人的肩膀还是踩着别人的头,高出别人的就能露脸。

结合《离骚》的作文【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