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路文案(精简3篇)

时间:2014-03-05 07:33: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百年奋斗路文案 篇一

百年奋斗路:追逐梦想的征程

百年奋斗路,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蕴含着无数个人和国家的奋斗和拼搏。在这条路上,有人倒下,有人前进,有人放弃,也有人坚持。而每一次的奋斗,都是为了追逐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追逐梦想的征程,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无数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正如中国的百年奋斗路一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每一步都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这个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百年奋斗路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壮丽史诗,也是每个个体的成长历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然而,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我们会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才能继续向前。

百年奋斗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生最可贵的是精神力量,只要我们有了精神力量,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梦想,勇敢地追逐,坚定地前行。

在百年奋斗路上,我们也要学会珍惜和感恩。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因为只有珍惜和感恩,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百年奋斗路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征程,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条路上闪耀自己的光芒。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追逐梦想,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和幸福。让我们一起走在百年奋斗路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百年奋斗路文案 篇二

百年奋斗路:改革创新的引擎

百年奋斗路,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中国始终秉持着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寻求突破。正是这种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使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和榜样。

百年奋斗路的改革创新,涵盖了方方面面的领域。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从社会领域到文化领域,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和创新。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创新的引擎,中国才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也是每个个体的事。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寻求新的机遇和突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创新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百年奋斗路告诉我们,改革创新是实现梦想的关键。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我们才能够找到突破口,找到成功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遭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在百年奋斗路上,我们也要学会合作和共赢。改革创新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够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百年奋斗路是一个改革创新的征程,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条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要我们敢于改革创新,勇于追求突破,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一起走在百年奋斗路上,用改革创新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百年奋斗路文案 篇三

,17棵枝繁叶茂的松树连成一片,每棵树上钉有一块写着名字的小木牌。

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华屋,远近闻名的红军村。

1932年,只有43户人家的华屋积极支援革命,将村里仅有的17名青年送入红军队伍。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这17名红军战士陆续回乡与亲人告别。

这一走,去向何方,何时归来?面对亲人的担忧、乡亲的不舍,17个人相约来到后山,每人栽下1棵松树,代表自己给亲人留个念想。

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眺望即将远行的路,17人中最年长的华质彬代表大家向乡亲们说:“松树四季常青,象征万古长青。松树的节气,就是我们华屋人的骨气。我们去当红军,绝不做逃兵,更不当叛徒。我们坚信革命必胜!对,革命必胜!”

离开家的这一天,坑洼不平的道路上挤满了送行的乡亲们。华质彬9岁的儿子华丕恢,哭着喊着要和父亲一起;15岁的华崇宜,是17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离别之际他朝着父母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华钦材“狠心”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笃定“共产党员要带头,一定要走”……怀揣救国救民的远志,17人踏上了征程。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17名华屋战士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或许牺牲在湘江,或许静卧于雪山,或许长眠在草地。盼归而不得的乡亲们将他们手植的青松称为“信念树”,每一棵都挂上木牌,写上一名烈士的名字。

华桃生、华崇宜、华崇森、华钦恩、华钦仑……17名烈士一直被后人铭记。每到清明,华屋人都要到烈士“信念树”上挂红纸、点红烛、系红绸,给小木牌上的名字描红。

回首87年前,17株松苗目送热血青年为了理想踏上征途,见证了革命烈士“铁了心跟党走,为穷人打天下”的必胜信念。

87年后的今天,“信念树”迎风傲雪、巍然挺立,目睹了另一场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写满牺牲和奉献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见证了共产党人反贫困实践中“只能赢、不能输”的执着信念。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凡人英雄们,在这里接受党和国家隆重表彰。流淌着红色基因、传承了炽热信念的叶坪乡,因为走出自己的脱贫致富路,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叶坪乡乡长朱胜江代表叶坪儿女,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手上接过了荣誉奖牌。

叶坪,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漫山遍野浸透着英雄的鲜血。然而,这个见证着光荣与梦想的“共和国摇篮第一乡”,却一度被贫困笼罩。几十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拼搏着、奋斗着,努力摆脱贫困,却始终受到自然资源、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劳动力等因素的限制。

2012年叶坪贫困发生率高达23%;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08户8908人;成片的土坯房长期受雨水侵蚀,进村的路泥泞不堪,村民喝的是黄泥水、吃的是干腌菜、点的是煤油灯……

如何从泥泞中蹚出致富道路,如何把贫穷彻底甩在身后?叶坪的党员干部一队接一队探索追寻,一棒接一棒苦干实干,笃定一个信念——让老区百姓生活富起来!

乡长朱胜江,一位红军后代,看起来是个清瘦的文弱书生,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脱贫战场上的“拼命三郎”。他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干事创业上,不分昼夜、风雨无阻。

为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他常常连续半个多月吃住在单位或村部,尽管单位离家只有10分钟的车程;为了掌握各村情况,他每次走访村组时,都走不同的路,希望有新的发现;别人“嫌弃”的光伏项目他抢着要,别人看不上的农业项目他求着要,别人害怕的土坯房改造项目他想方设法要……

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前夕,朱胜江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被医生确诊为脑垂体瘤。做完颅内微创手术后没几天,瑞金遭遇“7·14”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

担心乡亲们的安危,担心低洼处的土坯房,朱胜江强忍病痛赶去洪灾现场,指挥抢险、转移群众、抢救财产、调配物资……全乡倒了400间房,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000余人,没有一人伤亡。

特大洪灾给胜利在望的脱贫事业带来了新挑战,但朱胜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说:“做脱贫攻坚工作,要有愚公精神,不畏难不放弃,才能挖掉贫困这座大山!”

一位“钢铁战士”身后还有一群“钢铁战士”;一个人的坚定意志背后是一群人的执着信念。

黄日生,黄沙村党支部书记。华屋的土坯房改造项目启动后,穷惯了的百姓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他跑烂鞋子、磨破嘴皮,坚定走“群众路线”、用群众智慧,成功化解难题。

刘欢迎,大胜村原第一书记。大胜,因红军部队三次战斗大获全胜而得名,却一度成为全乡最破败的“空壳村”。驻村4年间,他带领乡亲们一道,把晴时满身灰、雨天两腿泥的大胜村,变成了通达柏油路的美丽乡村。

杨北庆,仰山村党支部书记。修路、清垃圾、拆空心房,“硬骨头”一个接一个地啃。白天在田间地头奔波,给乡亲们做工作;晚上回到家,还要照顾因车祸瘫在床上的儿子。

曾小娜,禾仓村第一书记。土生土长的她,一趟趟跑山路、蹲泥塘,一次不行跑两次,两次不行跑三次,做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帮助村民学养鱼技术。

叶坪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发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苏区精神,爬乡里最高的山、走乡里最险的路,蹚过急流,陷过泥泞,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收获满满。

历经8年奋斗,叶坪不仅在赣南革命老区率先脱贫摘帽,全乡贫困人口2308户8908人全面脱贫,7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顺利退出,而且大胜、朱坊、合龙、仰山等贫困村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

华钦材未能谋面的儿子华从祁如今儿孙满堂,搬进了两层半的明亮新居。他说:“父亲如果能看到华屋变化这么大,一定十分高兴。”

“华屋119户以前住的是危旧土坯房,如今住上了客家小洋楼。”红军烈士华桃生的后代华盛如今是华屋村的村委会主任,见证了华屋处处皆“华屋”的巨变。

叶坪,脱贫攻坚重大历史性成就中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令世界瞩目的人间奇迹刻写着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闪耀着“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信念光芒。

信念铸就精神。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脱贫攻坚光辉历程,回顾脱贫攻坚英模感人事迹,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回首百年奋斗历程,无论是革命时期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还是建设岁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无论

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时俱进、敢闯新路的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还是新时代举国同心、攻坚克难的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一系列伟大精神从坚定信念中铸就,成为指引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灯塔。

今天,静穆的叶坪革命旧址群内,古树苍虬,青草如茵。“一苏大”旧址、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无声诉说着那段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厚重历史,也见证了后继者用奋斗和汗水诠释的脱贫攻坚精神。

信念之树长青不老,精神火炬永不熄灭。从向死而生的远行,到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共产党人始终以热血赴梦想、以行动践诺言,哪怕脚下荆棘丛生、千沟万壑,哪怕前路风雨交加、困难重重,始终笃定信念、不改其志、奋勇向前。

编辑 刘佳妮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百年奋斗路文案(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