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精选6篇)

时间:2017-03-08 07:15: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一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指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方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将介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首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财务预算、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其中,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登记、分类、计量、汇总和报告,形成了相关的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用于向内外部用户提供经济信息。财务预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对事业单位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计划、安排和控制,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依据。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心任务,它包括财务收支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决策等方面,旨在实现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保障,它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合法、规范和安全。

其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强制性和适用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事业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其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按照会计学和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能够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再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和制度,以适应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管理需求。最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监管性和审计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和审计机关的审计,以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规范和安全。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依据,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财务活动,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效益。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科学、规范和有效的实施。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三

  预算会计改革既借鉴了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又保持了预算会计独特风格;既保留了传统做法,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总的讲,《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变化大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统一了记帐符号,确立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记帐基础。

  新制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和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会计记帐采取借贷记帐法,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这就从制度上规定了事业单位记帐方法,革除以往收付、增减、借贷等多种记帐符号并存的格局。采用统一记帐符号,不仅规范了事业单位记帐规则,而且也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便于教材编写、报表口径、帐册、凭证印制相统一。

  二、归并了会计科目,建立了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

  原预算会计科目均以预算管理形式划分的。新制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打破了按预算形式设置会计科目的格局,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设置了统一的会计科目,减少了科目数量,由原来三种预算形式的95个科目简化归并为现行通用的42个科目,并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和支出五大类设置了统一的编码,以便加快电算化进程,有利于电算化操作,同时也符合事业单位精简、高效、统一的核算要求。

  三、打破了预算管理形式,建立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的财政供给机制。

  原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采取全额、差额、自收自支的预算管理形式,从而鼓励了单位创收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资金供求矛盾,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平衡财政预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使一些单位养成惰性和伸手向上的思想,总躺在原体制上吃安稳饭。新制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打破了大包大揽的硬性供给模式,改过去的不同预算管理形式为“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的预算管理形式?这一形式无论从量上或范围上都没有规定性,具有一定的弹性,预算均视单位事业发展需要和单位创收以及财力状况而定,财政部门有很大的主动性,克服了以往无论单位创收高低,财政拨款一分不少的被动局面。

  四、打通了预算内外界线,建立了“大预算”的管理模式。

  原制度在资金管理方式上严格区分预算内外,其分配主体也有所不同,预算内则主要通过国家财政分配,而预算外则主要通过单位自收自支,财政加以监督,其资金整体效益难以发挥。新制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本着预算内外资金相统一的原则做了如下规定:首先界定了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收人,这里既包括了财政补贴收入也包括了单位依据法规收取的收人;其次规定了事业单位收人全部纳人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其三在收人类别划分上是按照收入的来源渠道和具体内容划分的,而不是按预算内外划分的。这些足以说明在收入上是按照“大收入”、“大预算”的要求框定的,符合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

  五、重新确立了会计要素。

  新制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三大类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大类,克服以往仅以资金来源运用总量考察其来龙去脉,没有从单位资金拥有量和效益去考察,对单位负债和效益状况不能总括地全面反映的弊端。新制订的会计要素体系,从会计要素的基本内容上不仅能反映资金来源.、运用及其来龙去脉情况.而且还能反映单位负债总量和偿债能力以及单位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同时还能通过资产运动增减变化及结余情况直接考察单位净资产和基金情况,及时反映出单位一定时期内盈余水平和负债率。

  六、改革了传统的收支余报表结构,建立以资产负债表为主及其附表在内的报表体系。

  新制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报表设计上改革了传统的差额平衡式为直接平衡式,建立以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事业支出表、经营支出表在内的报表体系。通过会计要素将资金划分为资产和负债两大部类,左右两边形成对等关系,仅从“资产负债表”列示数据就能分析考察出单位资产总量、负债率、净资产、偿债能力以及当期收支规模,无论从动态还是静态都能一目了然,是一套较为科学、严谨、完整的报表体系。同时还通过“收人支出表”及其附表全面反映年度累计收支及事业经营收支,内容完整清晰。

  总之,新制订的预算会计制度的实施,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设的重要成果,它标志着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在新形势下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新制度对于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合理有效利用资金,调动单位的积极性,增强事业单位责任感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从上述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六个方面来看,这次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使事业单位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事权和财权及其相互关系,规范财政资金的供应范围,促使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同时使财务管理制度更健全,充分实现财务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其次,新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规范性与当前新形势的需要紧密联系,有效地建立了事业单位全新的核算机制。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点:第一,新制度继承了以往事业单位旧制度中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内容,又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发展、创新、创造性的提出了取消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形式,采取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的预算管理办法。第二,借鉴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经验、做法,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制定了严密、系统的会计制度,可操作性强。例如:根据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新情况,确立了事业单位大收入概念,将事业单位在财政拨款之外的收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中,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第三,对事业支出划分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使事业单位开展正常业务的支出即事业支出能够单独、准确的反映,体现了新制度的科学性。第四,新制度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促进预算事业单位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新制度对于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化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四

  摘要: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亟待改革,这样才能适应中国的经济环境。笔者首先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然后提出了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旨在说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对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事业单位紧随其后,寻找长久的发展之路。为了使事业单位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标准需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旨在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五

  1.会计核算目标不准确

  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有的会计制度包含的会计核算内容较多,但目标不准确,这样就会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无法与整体保持协调统一。与基建项目核算相比,事业单位的一般核算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单纯通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当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出现问题时,就可以真实反映出目前事业单位制度存在的问题。

  2.会计核算体制不科学

  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制并不科学。因为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收付实现制体现的,那么收付时间就成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将其作为规定所属的时间,就会使得所有的收入和费用都会被算在本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这就不能很好体现收支情况、预算情况和负债情况。由于业务的性质不能很好地进行区分,这势必会产生成本计算和费用使用计算不明等问题,影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

  3.固定资产会计制度不能体现实际价值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才能反映出实际价值。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核算,而是依照收入的比例或者以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获取资金。或者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没有仔细审查,这样就无法判断固定资产的损耗究竟如何,也就无法反映其真实的价值。

  4.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主要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这样会计报表的作用就失去了意义,无法真实反映会计信息,尤其是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丧失,使得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时常出现问题,事业单位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和投资等活动。资产负债表的制定虽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时常会出现会计的时间和理念混淆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六

  1.将事业单位会计与建设单位会计进行整合

  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收入”和“支出”进行计算,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将二者合并,这样就可以在兼顾建设单位的同时,有效处理预算和决算的问题。在资产负债表中添加“专项基本建设结余”项目,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从而能够全面反映出基建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增加“在建工程”和“基建拨款”项目,等到工程竣工后再将“在建工程”并入到“固定资产”项目里。

  2.运用权责发生制

  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为了实现会计制度的改革,需要融合权责发生制,这样就可以对业务进行整体核算,实现预算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在财务报告之中还可以体现预算报告的内容。这对于财务人员来讲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不过却可以充分反映出资金的实际情况。而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伴随中国的会计体系不断完善而进行的,基于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种种问题,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权责发生制,还要坚持将其作为核算的基本准则,逐渐加大使用力度,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务会计工作情况。

  3.解决固定资产问题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在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制度之上结合企业会计制度,这样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体现。在国库集中支付的状态下,根据价款状况和资产存款等项目,使用计提折旧基金时,要侧重体现“累计折旧”,这样才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对于一些原有的项目要适当进行删减和相应的完善。

  4.完善会计报表系统

  第一,改革会计报表体系,建立资产负债表,将收入和支出统一管理核算,使财务信息更加明确,一目了然。只有明确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才能够通过合理的体系展示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第二,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信息的信息量有限,所以,需要找到更加明确的会计信息。了解现金流量,明确事业单位的资金状况,找到其与会计主体的利益关系,就可以实现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明确化。第三,完善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实现会计报表系统的改革。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实在必行,这样才能够使事业单位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不断来袭时,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人员要注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协助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蕾.关于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xx(3).

  [2]赵冉.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xx(36).

  [3]白鹤.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xx(14).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