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优秀 篇一: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扶贫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我国推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深入了解贫困原因。贫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与地理环境、教育水平、产业结构等多个因素相关。因此,我们在扶贫过程中,要对贫困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找出贫困的根源。只有了解了贫困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措施,才能让扶贫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效果。
其次,要实施分类施策。每个地区的贫困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扶贫政策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山区贫困人口,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提高他们的收入;对于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等。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此外,要加强队伍建设。在扶贫工作中,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扶贫队伍,才能推动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扶贫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强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要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扶贫政策,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合力。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扶贫政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扶贫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施策、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强宣传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优秀 篇二: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扶贫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我国推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注重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扶贫工作的根本之道。只有通过发展产业,增加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才能真正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因此,在实施扶贫政策时,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建设好的基础设施,才能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才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因此,在实施扶贫政策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此外,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保障,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因此,在实施扶贫政策时,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水平,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组织领导和监督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才能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施扶贫政策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要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扶贫工作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注重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优秀 篇三
现在,谈一下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一点思考和感悟。
1、精准扶贫是什么?
精准扶贫就是精准发力、精确制导。过去是大水漫灌,现在是精准滴管,哪里干旱就给哪里浇水,干得很就多浇点,干得松火就少浇点。精准扶贫,首先要把对象搞准。这是前提和基础。好比医生看病,首先要把病人找准,病情看准,有啥病治啥病,根据病情开药方,不能一个方子治百病。精准扶贫就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的措施脱贫。(六个精准:扶持对象、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脱贫成效)
2、为何要搞精准扶贫?
第一,资源有限。一是国家、政府财力有限。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一摊到13亿人身上,人均数就很低了。二是时间有限,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四个全面)。到2020年只有几年时间了,拖不起。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好,就不能撒胡椒面,不能撒拦河网。第二,增强扶贫成效。好比科学地给庄稼施肥,要测土配方,看地里到底缺啥肥,再定施肥方案,缺钾补钾、缺氮补氮。再好比吃补品,不能胡乱服用,确有必要补才能补,补也必须有针对性地补、有分寸地补。鹿茸服多了会流鼻血。乱补,会把一个健康人补成一个病人。第三,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户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但也存在低收入群众。真正需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还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精准扶贫,就是要精准发力、精确制导,有针对性地帮助那些的确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帮助,从而消除平均数掩盖下的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认定精准贫困户?
第一,认定标准。201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综合健康、教育、住房等情况。一看房(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二看粮(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三看家中有无读书郎,四看劳动力强不强(病残老弱,估算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
第二,认定程序。农户申请、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查公示、乡政府审核公示、市政府审定公告。
第三,贫困村的认定。一高一低一无,贫困发生率高于17.2%,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737元,无集体经济收入。
第四,应该是动态的。
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地实践,必须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再次进行复核,对不符合贫困标准不应纳入的,要坚决清退;对符合贫困标准而前期又未纳入的,要立即纳入;对群众有疑问的,要及时疏导解释,公开评议,做到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18日前要完成所有程序和资料。(下达指标、时间仓促、政策把握不准、完全依靠群众评议)
评议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干部不能私下确定,也不能听任群众打人情分,该纳入的,干部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后纳入。越穷的人,往往人际关系越差。要走群众路线,但要避免陷入群众尾巴主义,要民主,也要集中,干部此时要有担当有魄力。但一定要经得起检验,是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绝不是优亲厚友、徇私舞弊。
4、精准贫困户有何待遇?
被认定为精准贫困户之后,是不是国家和党委、政府就把这家的吃喝拉撒一切全包完,贫困户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了呢?不是。是不是党委、政府就要给这家定时不定时发钱呢?也不是。认定为精准贫困户后,党委、政府会安排干部结对定人帮扶,我们的干部和贫困户一起,找准病根,就是找准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因病、因灾,还是缺少劳力、技术,还是因为学生上学或者其他等等,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和办法,看病下药,因人施策,辩证施治(六个一批要覆盖到所有贫困户: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助一批、教育解困资助一批。不用担心贫困户一样都享受不到)。干部对精准贫困户投入的时间、精力可能比非精准户要多一点,但绝不是党委、政府或者干部包揽一切,贫困户绝不可以坐享其成,决不能等靠要,仍然必须要自力更生。我们不能将就懒人。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优秀 篇四
今年四月以来,我镇紧紧围绕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大胆创新工作举措、精心组织强化落实,全镇建档立卡的2380户贫困户、5231名贫困人员脱贫计划得到了顺利有效实施,全镇上下呈现出良好的精准扶贫工作新常态。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到责任精准。
一是夯实工作队伍,成立xx镇精准扶贫工作组,严格执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和“月走访、季登记、年汇总”的工作机制,督促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二是健全机制保障,结合我镇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xx镇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镇2015-2020年总体脱贫工作计划》等制度措施,层层落实目标任务,推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逗硬绩效考核,加大对驻村工作组的考核力度,切实做到扶贫工作周汇报、月总结。不定期开展走访督查,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各村(社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扶贫成效与干部绩效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激活了扶贫干部工作的内在活力。
二、强化宣传引导,做到意识精准。
一是落实扶贫政策宣传,加大扶贫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社)扶贫工作会、发放扶贫工作手册和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政策,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不依赖,自主寻找脱贫途径、增添脱贫措施;二是着重致富理念引导,加强村民责任心和感恩教育,积极灌输“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脱贫理念,呼吁各村(社区)率先致富的村民回乡投资创业,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民共同致富;三是注重脱贫技能提升,实施“扶贫先扶智”工程,先后聘请县、镇农业技术骨干为群众上技术培训课,共举办油橄榄、核桃、青脆李等种养殖培训18期,培训村民1200余人,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
三、强化工作举措,做到目标精准。
一是变生活扶贫为产业扶贫。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广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罗山槽村建成 1500亩油橄榄产业基地,闲置山地发展青脆李300余亩。胜利村大力发展牲畜养殖,新培育养殖户14家,年出栏山羊1200余只、生猪1400余头。水口庙村依托红花山生态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蔬菜产业,流转土地40亩,20余人实现本地就业;二是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实施公路户户通工程,新建村道4.5km,筹资硬化16.8km村道和14km人行便道。实施天然气、自来水入户工程,2015年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完成天然气安装856户,自来水入户572户。实施灌溉沟渠、人畜饮水工程,新建32口、水池25口、水井6口,实现新增灌溉面积700亩,惠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00余人;三是变粗放扶贫为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xx镇抽调9名精干力量组成3个扶贫工作调查核实组,与扶贫帮扶工作组一道,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对全镇4个贫困村贫困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了《xx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信息核查表》。进一步完善数据台账,细化脱贫措施,按照国家“3211”计划要求,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优秀 篇五
12月16日,吉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会上,我市市委书记崔光德同志代表和龙市委市政府作了题为《统筹推进 合力攻坚 全力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典型交流发言,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充分肯定。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我市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并取得实效,为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扎实基础。
打赢和龙脱贫攻坚战,重在精准。
一是建档立卡摸清底数,确保扶持对象精准。实行贫困户、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为全市8454户20290人建立了贫困人口纸质和电子档案,今年8月,率先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切实摸清底数,找准致贫原因,确保不落一户,不少一人。二是规划先行定位帮扶,确保措施到户精准。先后出台《和龙市2015-2020年定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关于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文件,率先实行市级领导包镇、包村、包户脱贫制度,壮大驻村帮扶干部队伍,每个帮扶干部每年联系2-3户贫困户,分别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共结成3641个帮扶对子,做到农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三是发展产业带动,确保项目安排精准。结合镇村实际,大力发展以民俗游为主的旅游产业,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新型能源产业,以食用菌为主的特产业,以延边黄牛为主的畜牧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了贫困户发展能力。共实施扶贫产业项目210个,带动农户8000余户。
打赢和龙脱贫攻坚战,贵在创新。
一是创新扶贫方式。突出扶贫资金保值增值,建立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造血式”扶贫模式,投入910万元,实施项目13个,带动群众829户1883人。二是整合扶贫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原则,统筹安排各部门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区域,确保资金使用精准。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4亿元,发放扶贫贷款贴息413万元。三是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依托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数据库,启动“掌上扶贫”智能程序开发工作,届时,市、镇、村三级包保领导根据管理权限,可通过手机终端直接查看每个贫困村基本情况、贫困户信息、项目实施带动情况及帮扶计划、帮扶措施、脱贫成效等信息,达到时时扶贫、动态扶贫的效果。四是强化金融扶贫。实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筹措信贷风险基金1000万元,撬动银行金融资金1亿元,利用投资平台为贫困户贷款提供担保。依托国家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平台,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切实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在镇级设立扶贫基金,目前头道镇已率先设立53万元扶贫帮困基金,重点用于扶贫产业发展,解决贫困群众困难。五是整合扶贫力量。切实强化社会合力,积极争取一汽集团等52个中省州帮扶单位支持,通过资金、项目以及下派驻村干部等扶贫举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8650万元,极大地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及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打赢和龙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考验着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干部带头干、带领群众干,是我市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一是强化组织推动。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市镇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亲自抓扶贫工作,通过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四大班子联席会,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制定时间表、明确帮扶措施和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市镇村合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局面。二是强化干部带动。创新实施“三访”联系群众制度,市、镇(街道)党政领导每月至少安排3天深入村屯访贫问苦,挂单督办解决群众诉求和实际困难。实施“项目支书”工程,不断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三是强化机构联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全市8个镇设立扶贫办,配备3人以上的专职扶贫队伍,从全市范围内选调5名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市扶贫办,形成市、镇机构联动机制,夯实了扶贫工作力量。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优秀 篇六
精准扶贫这本“好经”,在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被“念歪”了,显然与扶贫干部的个体状态有关,但是与精准扶贫工作本身缺乏精准的监督、指导,密不可分。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精准扶贫对象是否脱贫,最终以贫困户的签字认可来确认的。理论上说,这个终点的压力设计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但在精准扶贫的起点到终点过程中,一些地方事先并没有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有的只讲结果,不讲过程,把具体工作任务“精准”到了一个个兼职的基层干部身上,领导与监督指导的责任撂得干干净净。
其实最令人痛心的还是资金到位的精准扶贫工作,依然犯了形式主义的老毛病。有位82岁的老人,每月领18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患有严重风湿病。老人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之后,扶贫工作队给他安排养鸡项目,并送来了100只鸡。结果老人的日子更难了,老人说,我一天只吃两餐,鸡一天要喂三次,马上就没吃的了。4个月后,鸡苗全部死亡,老人为此还倒贴了几百元。这个案例,跟一些地方发放的扶贫羊被贫困户宰杀果腹如出一辙。大把的精准扶贫资金白白浪费,不是贫困户不领政府的扶贫情,而是他们没有这个实力托得起这份“情”。
82岁的老人明显是因病而“患”贫的。精准的扶贫应该是用兜底的贫困医疗保障,达到先治“贫病”的效果。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到了基层扶贫干部身上,成了例行公式的公事,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完成“作业”过程。它犯的不是技术病,而是作风病。精准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精准扶贫的“浮萍”化。短时间看,表面绿油油,风过之后打回原形。
离开精准监督、精准指导的扶贫工作,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精准扶贫。不让贫困户掉回贫困队伍,首先需要将不配做扶贫工作的懒政官员,早早赶出扶贫工作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