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认定下的文言文论文论文
数以万计的、看似杂乱无章的汉语词汇有着严密的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是密切关联的,其中某一个义项的改变、消长,必然引起其他义项的变化,也就是语言中的每一个词的各义项之间自成一个封闭的小系统。一是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之间是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包括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词义的变化,这也是词汇系统性的表现。词汇的系统性除了表现在词义的变化、消长等方面以外,还体现在词汇之间的关系上,同义关系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关系。学术界称具有同义关系的同义词为同义聚合,为了便于理解和语言应用的方便,我们仍称之为同义词。同义词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什么标准认定同义词、以什么方法构拟同义词组、以什么方法辨析同义词,都是同义词研究的重要环节,都是同义词研究的基础工作,直接决定了同义词研究成果的价值,下面我们将从这个方面着手,对古代汉语中同义词问题进行研究。
一、同义词的认定标准
研究同义词,首要的问题是确定同义词的认定标准,这是同义词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了同义词研究的价值。大力开展同义词研究六十多年以来,关于什么是同义词的问题,学术界始终没有形成共识。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同义词的认定标准是:在某个特定的共时层面,词类相同,彼此之间的音节结构相同,有一个义项相同的一组词构成同义词。
二、同义词的认定方法
在同义词研究中,有了客观的同义词认定标准,如何应用这些标准构拟同义词组,属于同义词的认定方法问题。使用什么方法认定同义词与确定同义词的认定标准同样重要,都是同义词研究的基础工作,即使同义词认定标准客观、科学,如果同义词的认定方法不客观,在此前提下构拟的同义词也可能与所研究的语料实际情况不符,自然导致研究结论不科学,使得整个研究失去价值。关于同义词的认定方法问题,学术界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讨论,提出了一系列的认定方法。这些方法在同义词研究领域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中的`很多方法,在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中尤其在古代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中显示出了明显的局限性。
(一)替换法该同义词认定方法是指在某个语言单位中,假如其中的一个词能被另一个或另几个词替换而整体语言单位的基本意义保持不变,那么这个词与用来替换的词之间即可构成同义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如果既定语言单位AB,其中的B能被C、D等替换,而AC、AD与AB的意义仍然相同,那么可以确定B、C、D具有同义关系。主张这种认定方法的学者普遍认为,既然同义词彼此之间的意义相同,那么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是必然的,并且认为这也是构成同义关系的一个必要条件。其实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是说不通的。首先同义词不是等义词,同义词彼此之间在基本理性意义相同的基础上,往往在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就决定了同义词彼此之间往往是不能相互替换的,这也是同义词存在的价值所在。其次,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相互替换以后,整体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其变化或是个人主观上认为没有变化,客观上是发生了变化的。在语言应用中,如果语言搭配应用真正做到了精准、科学,那么语句中的用词往往就是独一无二、不可替换的。所以,用可替换性认定同义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没有依据的。
(二)义素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分析像亲属称谓词等某些特殊词类的词时优势很突出,能使词义之间的差异、联系、义素构成一目了然,但是这种方法不能用于析所有词类。因为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个人主观对词义的理解和分析基础上的,面对同一个词,研究的目的不同,分析者不同,分析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在缺乏科学的操作规程和科学的检验标准的情况下,在同义词研究中,研究者很容易从主观愿望出发分析出相同或不同的义素单位,使研究结果披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因此这种方式不适合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
(三)同形结合法这种方法是指待判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能分别与另一个指另一意义的词相结合,如果结合后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的意义相同,那么待判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就属于同义词,用公式表示就是:B+A、C+A、D+A等的意义相同,那么就可以确定B、C、D等构成同义关系。其实这种方法与替换法在理论上是相同的,二者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而已。更何况古代汉语存在的真实语言环境已经消逝,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语言标准去“同形结合”验证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可见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存在疑问,又缺乏真实的同形结合操作环境,在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中还是不可取的。由于上述方法在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学界针对古代汉语的特殊性又提出了“义训”、“互言”、“对言”、“连言”等同义词认定方法。这些方法简便而又易于操作,但是这几种方法还是存在疏漏。假如待研究的文献中的词前人没有做过注疏,或者有些词没有出现在“互言”、“对言”、“连言”的语言结构之中,这些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鉴于以上同义词认定方法存在局限,我们认为在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中,语境识同法是最可靠的同义词认定方法。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中,语境识同法可能是唯一可靠的方法。每一部专书文献都是一个封闭的语言系统,其中的语言词汇都有该专书的特殊性,专书词汇研究的真正目的和价值也在于发掘其特殊性。而且专书语言词汇的特殊性就隐藏在专书的语言系统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真正地、深入地分析专书本身的语言环境,分析专书中每一个词语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分析每一个词语在专书思想内容表达及其与上下文语句、词汇的关系,才能发现其中词汇意义的真正内涵,进而准确地认定同义关系,准确地描写专书词汇。当然在语境识同法的基础上,也可以用“义训”、“互言”、“对言”、“连言”等方法进行辅助验证,尤其是在研究古代专书文献词汇时,前人的经典注疏(包括义训)可以为我们认识专书词汇提供帮助,可以用前人的注疏成果验证我们对词汇的理解。
三、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有了科学的同义词认定标准和正确的同义词认定方法,恰当地完成了同义词组的构拟,就进入了同义词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即辨析同义词彼此之间的同中之异。没有正确的同义词辨析方法,就难以揭示同义词彼此之间的同中之异。关于同义词的辨析方法问题,前修时贤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得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语源辨析法、词义本义引申义系统分析法、反义证义法、字形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语言环境分析法等。这些同义词辨析方法在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古代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应该还是语言环境分析法,其他的辨析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方法,或者作为检验手段。语言环境分析法是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专书同义词出现的语言环境,准确地体认同义词在专书文献中的词义,进而发掘其中的同中之异。语言环境分析法作为专书同义词辨析最重要的方法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专书词汇研究的目的专书词汇研究的真正目的是揭示专书词汇的特殊面貌,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真实的基础资料。
“汉语词汇史研究是以对汉语的各个断代词汇的全面描写和深入研究为前提的,而断代词汇的全面描写和深入研究又是以对各个断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专书词汇的全面描写和深入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的。”而且专书词汇的特殊性就隐藏在专书的语言环境之中,只有通过深入分析专书语言环境,才能发现符合专书语言系统实际的词义。仅仅通过语源辨析法、词义本义引申义系统分析法、反义证义法、字形分析法、语法分析法等辨析方法揭示的同义词彼此之间的差异,往往是古代汉语词汇的共性特征多于专书词汇的个性特征,甚至不符合专书语言环境的特殊面貌,偏离了古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的目的。所以,正确的古代汉语专书同义词辨析应该以语言环境分析法为基本方法,以语源辨析法、词义本义引申义系统分析法、反义证义法、字形分析法、语法分析法等方法为辅助方法,或者把这些方法作为一种验证手段。
(二)语言环境本身的价值专书同义词辨析必须以语言环境分析法为基本辨析方法,而且语言环境也为同义词辨析提供了这种可能。
词语进入语言环境之中,其词义就受到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制约,同时上下文语言环境也对其词义有凸显作用,也就是上下文语言环境对其词义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注释”。“同一篇中,乃至全书各篇之中的字
词,在意义与用法上是彼此牵连与证明的,就是说,经典文献的原文,已经通过字词的相互关系对每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作了准确而显白的注释。”因此,仔细体察语言环境,是正确认识词义的基础,也是专书同义词辨析的基础。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对于古代汉语中同义词的研究还不尽完善,依然停留在较为浅薄的阶段,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