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风景图简笔画

时间:2013-04-04 09:38: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江南风景图简笔画大全

  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江南风景图简笔画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江南风景图简笔画大全1

  江南风景图简笔画大全2

  江南风景图简笔画大全3

  江南风景图简笔画大全4

  【江南风景图简笔画大全:江南地区知识的科普】

  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部分地区。

  江南曾经被中原称为吴越,后来随着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美丽富庶的地区,江南以才子佳人以及富饶著称。

  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经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明清时期,江南主要是指江西省及江南省(江苏和安徽合称)以及浙江省地区。

  【历史沿革】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据《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可知史书中出现的“江南”一词,在东周春秋时期,最早指的便是现今浙江、江苏和安徽等省一带,也就是东周时的吴国越国等诸侯国区域。[1]

  秦统一天下时期的《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此书中出现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西晋永嘉之乱后,今中原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为都,是为东晋。隋朝,这一时期的江南有时指的是湖南、湖北一带。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湖南、湖北长江以南部分。安史之乱后,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宋朝改道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分江南东路与西路,其中江南东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饶州(鄱阳)、信州(上饶)、抚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筠州(赣州)。

  元朝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明代袁可立在苏州为推官,史官在评价他的政绩时称呼道,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神君讫威讫富之誉,(袁可立)为江南冠矣!”

  清朝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苏、安徽的统称,两江总督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小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江浙地区。

  【代表城市】

  上海、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常州、无锡、湖州、杭州、绍兴、嘉兴、宁波、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南昌、九江、上饶、景德镇

  地理环境编辑

  江南水乡 诗意红梅 常州第一园林

  江南水乡 诗意红梅 常州第一园林

  “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狭义江南多指江苏南部的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常州、无锡等地区,浙江的湖州、杭州、绍兴、嘉兴、宁波等地区,以及上海共同组成的长三角部分地区。

  地理位置上的江南范围包括安徽东南部、南部的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等地区;江西北部、东北部的南昌、九江、上饶、景德镇等地区。

  明清时期,江南主要是原江西省及江南省(江苏和安徽合称)以及浙江省北部地区。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上海三省一市长江以南地区。与唐代的江南道相比,少了涉及贵州省的部分。福建北部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面积博大,地貌多样,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这与气象学中的江南范围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四大名楼都处在大江南的范围。该区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黄山钱塘江与太湖、庐山赣江与鄱阳湖、衡山湘江与洞庭湖,这三处山江湖流域分别是吴文化、赣鄱文化、湖湘文化的发祥地。 大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

  水墨江南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清初时期江南省,即今江苏、安徽和上海的统称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等江南八府同时也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行政地。

  上八府为:庆元府(明州)、绍兴府(越州)、建德府(严州)、衢州、婺州、瑞安府(温州)、台州、处州

  下八府为:平江府(苏州)、临安府(杭州)、嘉兴府(秀州)、镇江府(润州)、南兴军(宜兴)、常州、安吉州(湖州)、江阴军(江阴)

  【地形地貌】

  烟雨江南

  相对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另外除了降水丰富以外,江南地区还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两者通过运河相互连通。

  江南地区河道棋布、湖泊众多,有中国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江西的鄱阳湖和湖南的洞庭湖、江浙两省的太湖。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又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连,如泰伯开泊渎、伍子胥开胥溪、夫差开凿邗沟与江南运河等等,所以历来就享有“水乡泽国”的美誉。

  在这样的气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着和北方显著的不同。古人是这样去描绘的:

  陶宏景《答谢中书书》更是将江南地区誉为“欲界之仙都”,其文字同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江南水乡

  《世说新语·言语篇》亦载:“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而到了唐代,随着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文人游历江南者进一步增多,诗歌中对江南山水风物发表现就更为充分了:

  杨柳阊门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著屐到人家。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江天诗境好,回日莫令赊。(张籍《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顾渚山边郡,溪将罨画通。远看城郭里,全在水云中。(郑谷《寄献湖州从叔员外》)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杜牧《润州二首》之一)

  而近代汪辟疆先生则认为:“江浙皆《禹贡》扬州之域,所谓天下财富奥区也。其地形,苏则有南北之殊,而皆濒海贯江,山水平远,湖沼萦回;浙则山水清幽,邻赣闽者,亦复深秀。” 以上所引文字充分展示出了江南山水特有的清旷灵秀之美。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Yangtze Plain,Middle and Lower ;Ch'ang Chiang Chung-hsia-yu P'ing-yuen)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国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水陆交通发达。

  长江中下游平原介于东经111°05′~123°,北纬27°50′~34°之间,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

  江南丘陵

  江南丘陵,指中国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的丘陵的总称。

  江南丘陵也是传统地理、人文学上的江南地区,包括江西、湖南两省大部分和安徽南部、江苏西南部、浙江西部边境。该地域低山、丘陵、盆地交错分布,以湘江、赣江流域为中心。介于北纬25°~31°,东经110°~120°,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盆地中的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红色地层广泛出露,形成红色盆地,这些红色地层被河流切割成丘陵,则称为“江南红色丘陵”,海拔200~600公尺左右。盆地丘陵周围为海拔1,000~1,500公尺的低山,安徽南部的黄山、九华山,江西东部有怀玉山、雩山,江西、湖南之间有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武功山,湖南西部有武陵山、雪峰山。

  中生代以来南部抬升,北部断裂沉陷,形成向北倾斜的地势。主要部分可视为湘赣两省毗连的大洼地,东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盘踞,地表径流分别通过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抚河、赣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阳湖,然后北入长江。东北部浙皖边区的山地丘陵与浙赣交界的山地丘陵相连,成为长江和浙闽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区内许多中山和低山均为东北—南西向排列,新华夏构造体系清晰。山岭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达1500~2000米。主要山脉有: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和诸广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岭,闽赣界上的武夷山脉和皖南的黄山等。其中庐山、衡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和井冈山等均为著名旅游胜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金华、衢州两大地级市,自古以来为富庶之地,拥有“浙江聚宝盆”之美誉。为钱塘江发源地,河水清澈,为浙江人民的母亲河。

  【气候条件】

  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

  江南地区:长江至南岭间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北部)、安徽、江苏、上海、和福建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

  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

  江南地区:南北向基本浙赣和湘黔两条铁路线为界分为南部和北部,东西向基本以江西省东北部与浙江交界的南北延伸线和江西与湖南交界线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区域。虽然历史上江南区域的气候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有资料显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发展的突然中断,实际上是与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发的特大自然洪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少良渚文化遗址如吴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层上都普遍覆盖着一层泥炭层,说明此地曾被洪水覆盖过。另外,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国的气候也有着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的总趋势。但总体上,江南区域的气候变化幅度要较其他区域小。黄今言主编的《秦汉江南经济述略》一书认为秦汉时期江南的气候条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气温高,日平均温度大于0℃的农耕期、大于5℃的生长期、大于10℃的植物活跃生长期、大于15℃的喜温作物水稻的适宜生长期长;二是降水丰富,长江、钱塘江以北的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1600毫米,长江丘陵地区大于1600毫米,为各种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且雨热同季。秦汉之后的江南地区,虽然在具体的气候指数上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相比北方的干冷,岭南的湿热,人体在江南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是非常舒适度的。

  【江南经济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劳动人民不断南迁,既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三吴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如东晋在曲阿(今江苏丹阳)修新丰塘,溉田8百余顷;在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复汉代旧堰,溉田2千余顷。南朝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2千余顷;修赤山塘(今江苏句容市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宋书·孔季恭等传》史臣语)。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与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鍒法,即把生、熟铁混杂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2万斛(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它如烧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萧梁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区域文化】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和人文区域。根据历史传统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区是苏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江西北部。江南核心区是所谓“水乡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个生态型,因其位于平原泽国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滨海江南相区别,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认为是狭义江南。

  江南文化下的一些次文化区域,如吴文化、越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金陵文化、楚文化、江淮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刘士林教授认为,自成一体的、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的某种区域文化,通常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二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江南文化正是这样一种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诗性文化。也正是在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由于诗性与审美内涵直接代表着个体生命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实现了它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并在现实中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区域文化精神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下逐步整合显现出来的,它包含对人自身以及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认识的总和。一方面,它不断变易、逐渐丰富,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渐次展开而不断有新的内容补充并沉积;另一方面,它又相对稳定,始终保持着一些使之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品质。而在此过程中,自然环境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等,常常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限定,规定了这一区域文化精神的历史走向。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度里,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仅就汉民族文化圈而言,大体可以以长江为界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文化区域。“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的清辞丽句形象地概括了两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草木葱茏、清奇瑰丽,北方则土厚水深、雄浑阔大,在这样有着显著差异的自然环境中孕育成长的人文风气亦因此而各具特色。

  而在大的江南文化区域中,东南地区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区域。特别是唐宋以来,东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财赋之所区、士大夫渊薮,“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也从‘开封——长安’东西向轴线彻底移向江南地区,最终落在‘杭州——苏州’南北向轴线上。” 也正如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这是史所稀见的。”

  山水情人(叶千华)说:“江南文化是一种意境文化,一种诗情文化,一种画意文化,一种韵味文化,一种秀美文化。它蕴含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在雨露岚雾中缠绵,有着禅意般的美丽。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人文】

  江南地域博大,文化上也有些区别,其中人文江南多指的便是苏南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皖南的芜湖、池州、铜陵、宣城、黄山、马鞍山,浙北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和宁波以及上海。有时地处江北的安徽安庆和江苏扬州和江西上饶、景德镇、九江也被归纳到江南文化的范畴。从唐宋起所赋予江南的文化,让江南从一个地理名词真正变为一个包含着美丽、文气与富庶,被世人不断向往和憧憬的词。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中,江南地区也逐渐取代中原地区,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如今的长江三角洲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江南不仅素以鱼米之乡、风景秀丽著称,重文也是江南的传统之一,这也铸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江南文化算是一种情义绵长的代表,被广为传颂的才子佳人等佳话则是对文化底蕴的另一赞美。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建筑风格也别有一派恬静内秀的韵味。咸鲜润甜的精致菜肴也可以作为部分江南的一种代表。

  《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描写的是苏杭美景。

  《江南春》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毋庸置疑,有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美誉的南京自然是江南的代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着“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美名的苏杭的确是江南颇具特色的城市。汤显祖有诗: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记兰亭三月三。花自无言春自老,却教归燕与呢喃。清钱谦益《南征吟小引》:“至其(袁可立子袁伯应)榷关南国,登车奉使,江南佳丽之地,风声文物,与其才情互相映带。”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称,位于南京秦淮河的夫子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宇,夫子庙建筑群中的江南贡院在古代为学子科举考试的考场,均是江南科举文化的象征。

  除此以外江南还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有三个位于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其它还有紫阳书院、八桂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东林书院、明道书院、茅山书院、齐山书院、阳明书院、甘泉书院、会华书院、李白书堂、五经书院等。

  从古至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构筑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等。

  人文精神

  乌篷船

  ——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地域的象征,乌篷船双脚划浆,手中甚至还擎着一只酒碗——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这种特色的,大概谁都会立即想到江南。只有江南,才有脚划的乌篷船。“船头一壶酒,船尾一卷书,钓得紫鳜鱼,旋洗白莲藕。”这是放翁老人的闲情。

  辑里丝

  ——江南丝中极品

  杭嘉湖丝绸

  早在一个多世纪前,杭嘉湖地区的丝绸已经如同今日最热门的股票一样:热销海外,价格变化无常,而每一次变化,都会牵动全世界的神经。它的品质位居榜首,中国的皇室和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一件由杭嘉湖丝绸制作的华服为荣。而在最新的考古发现中,这里还被证实为全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世界上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在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市被发现,距今4700多年。

  【历史概述】

  汉代之后,北方多战乱,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唐代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明清江南桑蚕丝绸业达到顶峰。

  【丝绸之乡形成的条件】

  杭嘉湖平原位于太湖以南,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北,天目山以东,四周高,中间低,水网密布,不利于排水。桑树耐旱,不喜湿,那么究竟杭嘉湖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把“沧海”变成桑田的呢?

  在水利上,归功于杭嘉湖地区人工开凿的河渠溇港和运河荻塘,所谓“横塘纵溇”。在雨季河水会流入太湖,在旱季则引太湖水灌溉农田。

  在土地上,人口的迁移,特别是在南宋后,人口的大量南徙,为了解决粮食等问题,加强对农田的开垦,许多沼泽地都被改造成膏腴农田,还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

  水质也是影响丝绸质量的重要因素,缫丝需要大量的水,长江流经杭嘉湖地区,水流缓慢,水中的泥沙能沉积下来。

  生产模式上,江南水乡利用池塘养鱼畜牧,与栽桑养蚕的水肥相结合,形成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相互促进,形成特有的生产模式,保证了桑树生长。

  在传统养蚕技术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以浙江余杭、新昌、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技术上对上族采用高棚簇,随老随捉,忌用地簇。将“出口干”又改进为“灼蚕不灼茧”。在三眠开叶时,令食拓叶二三次,以省桑叶,且丝韧有光泽。少叶时可用白米粉掺桑叶上喂蚕,丝光白而韧。

  【历史辉煌】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江南苏湖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中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

  清代在杭嘉湖道的江宁﹑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的﹑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掌织办宫廷所需及官用之绸缎、绢帛、布匹等纺织品。清皇室内各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此地的丝绸精织而成。清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取湖丝作经线制成的。

  江南古镇南浔

  地处太湖与运河臂环,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湖泊河流占据小镇面积一半以上。世界上最小的丝织物——4700年前新古器时代的丝绸残片,就早在附近的钱山漾遗址出土了,如果要说到养蚕、缫丝的自然条件,世界上也许没有比这里更好的了。

  青花瓷

  ——元明清三代之国器中国是瓷器的国度,而元明清三代以来瓷器中最为著名者,乃是创自江南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景德镇这块丘陵盆地中,徽文化和赣文化历经千年交融,最终孕育出闻名于世的青花瓷。一曲《青花瓷》道尽了斯物真味: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龙泉剑

  ——铁英淬铸的冷兵君子

  剑被称为冷兵器时期的 “百兵之君”,史传剑由黄帝和蚩尤制造,所以他们亦被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兵主和战神。吴王金钩越王剑,江南吴越在春秋时期,已经是剑道独步天下之处。其中的欧冶子,被奉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为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越国人,在浙江西南方崇山峻岭中的龙泉,铸成了龙渊、太阿与工布这三把名剑。

  蓝印花布

  ——乡野的气韵

  轻软飘逸的蓝印花布,与细桥粗水、粉墙黛瓦、茵柳嫣桃,及淡淡的茶烟氤氲、轻轻的弦索弹唱,一起构成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蓝印花布,古人称为“药斑布”,属于民间传统的手工印花织物。它的印染方法,遍及全国各地,但在江苏、浙江尤其盛行。

  油纸伞

  ——消失的精致

  江南多雨,一年之中,有—半日子都在雨水里泡着。元代诗人虞集对此曾下过结论,叫做“杏花、春雨、江南”。这可以说代表了古人对江南地域文化的认识。油纸伞之所以在江南有着广大的市场,除了价格低廉、分量轻巧、取用方便等特点外,更深层的因素在于地域特色的制约。那里每年近2000毫米的降雨量,以及变化无常的气候,决定了它角色空间的不可限量。

  黄泥螺

  ——此味只应江南有

  泥螺取食,以三个季节为佳,桃花开时,壳软味美;梅雨时,脂膏满腹,适合泡黄酒,浸个—两宿,“膏溢壳外,莹皆若水晶”;中秋时,泥螺虽已肉硬膏少,味道不及桃花泥螺,却粒大脂丰,腌食别有滋味。市场上卖的一般都是桂花泥螺。天下泥螺,宁波泥螺富有盛名。

  泥螺也是一味中药,其肉入药,以盐、酒渍食,有补肾益肝、益精髓,明目、生津润燥之效,《本草纲目拾遗》即说:“吐铁能润喉燥、生津。”

  龙井茶

  ——一杯清茶有山水

  不知是龙井成全了这里的茶,还是这里的茶成全了龙井?凡到杭州的人,都不忘来龙井一游,拾级登山,阅尽满坡的茶色,而—身汗出,谁都会叫开半掩的农户门扉,坐到咿呀作响的竹椅上,跟热情的主人讨—碗刚沏好的龙井茶喝,这时的景象,则是“令人对此清心魂,—啜如饮甘露液”(明·屠隆《龙井茶》)的了。

  紫砂壶

  ——紫砂泥土蕴乾坤

  茶壶的功能,本为蓄茶,然而所蓄之茶,早巳不单为人的生理解渴,而更多地则作用于精神的滋润。那盛茶的器皿,自然在这样的理念统领下,在艺术的圣殿登堂人室,安身立命了。紫砂壶就是在这样的审美理念下诞生的。它是江南的风物,更是中国的美器,乃至于人类创造的瑰宝。

  绍兴酒

  ——鉴湖水的精华

  绍兴酒发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历史与啤酒、葡萄酒同样悠久。

  绍兴酒有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太雕等多个品种。元红又名“状元红”,因酒坛外表涂朱红色而得名,是绍兴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吴韵》

  歙砚

  ——龙尾石的人文精神

  歙砚因产于歙州(州府即今安徽歙县)而得名。以婺源(古属歙州,今属江西)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石材所制最优,故歙砚又称龙尾砚。唐开元年间已有生产,南唐时形成一定规模。歙砚石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嗀里,金声而玉德”等优点。按天然纹样可分为:眉子、罗纹、金星、金晕、鱼子、玉带等石品。

  徽墨

  ——黄山松的凤凰涅槃

  徽州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湖笔

  ——汉字的书写者

  湖笔,与徽墨、宣纸、歙砚(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湖笔的产地在浙江湖州南浔区善琏镇。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宣纸

  ——中华文化的载体

  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江南风景图简笔画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