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 篇一
童声合唱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展示孩子们的音乐才华,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然而,要想让孩子们在童声合唱中发挥出最佳水平,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下面将介绍一些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声音的发声和控制。童声合唱的特点是清澈、纯净,因此孩子们的发声要求非常高。训练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来提升孩子们的发声技巧,比如让他们练习发出长音和短音,以及进行音阶的训练。同时,要教导孩子们正确的呼吸方法,让他们学会用腹式呼吸来支撑声音,这样可以增加声音的稳定性和持久力。
其次,要注重节奏和音准的训练。童声合唱需要保持统一的节奏和准确的音高,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项挑战。可以通过教授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和音准练习来帮助他们提升。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跟着节拍器练习击打节奏,或者通过唱几个音阶来检验孩子们的音准。同时,要鼓励孩子们多听多模仿,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节奏和音准。
此外,要进行合唱技巧的训练。童声合唱不仅要求孩子们发出清澈的声音,还要求他们能够很好地协调合唱。在训练中,可以通过一些合唱练习来提升孩子们的合唱技巧。比如,可以让孩子们练习分声部唱歌,让他们分别负责不同的声部,然后再进行整体合唱。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对自己声部和整体合唱的掌控能力,提高合唱的质量。
最后,要注重舞台表演的训练。童声合唱不仅仅是声音的表现,还需要有舞台的表演技巧。在训练中,可以让孩子们学习一些简单的舞台动作和表情,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自信。同时,要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在合唱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
综上所述,童声合唱训练方法包括声音的发声和控制、节奏和音准的训练、合唱技巧的训练以及舞台表演的训练。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童声合唱的水平,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艺术魅力。同时,这些训练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在合唱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 篇二
童声合唱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它不仅能展现孩子们的音乐才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要想让孩子们在童声合唱中发挥出最佳水平,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下面将介绍一些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
首先,要进行声音的基础训练。童声合唱的特点是清澈、纯净,因此孩子们的发声要求非常高。训练时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的声乐练习来提升孩子们的发声技巧,比如练习发出长音和短音,进行音阶的训练,以及练习唱几个简单的音程。此外,要教导孩子们正确的呼吸方法,让他们学会用腹式呼吸来支撑声音,增加声音的稳定性和持久力。
其次,要进行节奏和音准的训练。童声合唱需要保持统一的节奏和准确的音高,因此对孩子们的节奏和音准要求相对较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和音准练习来帮助孩子们提升。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跟着节拍器练习击打节奏,或者通过唱几个音阶来检验孩子们的音准。同时,要鼓励孩子们多听多模仿,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节奏和音准。
此外,要进行合唱技巧的训练。童声合唱不仅要求孩子们发出清澈的声音,还要求他们能够很好地协调合唱。在训练中,可以通过一些合唱练习来提升孩子们的合唱技巧。比如,可以让孩子们练习分声部唱歌,让他们分别负责不同的声部,然后再进行整体合唱。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对自己声部和整体合唱的掌控能力,提高合唱的质量。
最后,要进行舞台表演的训练。童声合唱不仅仅是声音的表现,还需要有舞台的表演技巧。在训练中,可以让孩子们学习一些简单的舞台动作和表情,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自信。同时,要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在合唱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
综上所述,童声合唱训练方法包括声音的基础训练、节奏和音准的训练、合唱技巧的训练以及舞台表演的训练。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童声合唱的水平,展现他们的音乐才华和艺术魅力。同时,这些训练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在合唱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 篇三
一、运用“轻声”唱法,克服“嘘声”轻声唱、弱声唱是高位训练的方法之一。
童声合唱训练的第一个目标是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去追求音量或力度。轻声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状态,而绝不是那种消极的“漏气”声音。轻声与大声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发现,当儿童独自边走边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自然、轻松、愉悦的。如果将这种声音用力度记号表明的话,应是p或mp。因此,轻声唱的训练应在p与mp这个范围内为宜。而“虚声”产生的原因很明显,由于教师要求学生不许大声喊唱,那么学生就由过分用嗓变成不敢用嗓,音色也由太亮变成太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这种现象尤其女生最为突出,平时使用小声唱,长期就会使嗓子失去光泽。这两种方法的焦点是,教师必须搞清楚具有头声唱法的“轻声”唱法是在气息的支持下打开喉头的歌唱,而“虚声”是喉头上挤、漏气的歌唱,因为没有打开,没有呼吸。针对以上的问题我采用开口大声朗读法。首先,让学生把口腔打开找打哈欠的感觉。然后用a母音和He进行发声训练,让学生们把声音放出来。最后找一首歌词让学生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并且告诉学生朗读时要使用充分的气息和兴奋的状态。通过这种方法训练后学生唱歌时才会有自信心,学生的演唱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教师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训练正确的气息支持,形成气声结合的歌唱状态呼吸在发声、歌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孩子们的嗓音、身体都在发育时期,所以唱起歌来有时感到气力不足,容易用胸部呼吸去歌唱,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气僵、喉紧的弊病,一定要避免这种胸部呼吸的方法。所以,在歌唱之前做一些呼吸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胸腹式联合呼吸的状态是比较科学的呼吸状态。即用胸腹舒展、扩张的动作有规律地进行吸气;用小腹腹肌的力量推动气息支持而发声,这种发声训练就是气声结合的方法。这种合唱发声训练所产生的力量是使声音稳定、灵活、有弹性、流动。
(一)呼吸训练在训练合唱队队员气息的时候,我主张采用“闻花式”和“平躺式”这两种呼吸法。
所谓“闻花式呼吸法”就是慢吸慢呼。呼吸时要把心情放轻松,仿佛鼻前有朵美丽芳香的鲜花,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了一口气,吸到横隔膜的地方,然后保持住,坚持一会儿用“嘶”音,再慢慢地呼出去。这样容易让学生找到兴奋状态。而且,气息吸的比较深、比较充足。有利于学生在歌唱时摆脱对嗓子的依赖。而“平躺式呼吸法”就是平躺于一个平面,深吸一口气使腹部像吹气球一样扩张,扩张到最大状态保持住,坚持一会儿再慢慢地呼出去。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可以在腹部上发一些重物如书籍。“平躺式呼吸”可以利用午休与入睡前这一最佳时段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肩膀与脖子得到充分的放松,使腹部肌肉能力和横膈膜的韧性增强。
(二)发声训练
(1)2/43-|2-|1-||m在哼唱此曲时,要尽量打开鼻翼,有哭泣的感觉,用中等音量均匀地唱出,声音连贯流畅,切忌声音不通畅。
(2)4/454321|1---||Lo练习此曲时,要注意气息的连贯,叹下去,声音不要出现多大的波动,要注意气息的平稳,往高声区上行是不要抬下巴,做到轻松自如。
(3)3/8503010|503010||mi mi mi ma ma ma演唱时要利用腹肌连续、有弹性的收缩,把声音送入头腔共鸣腔,但是要防止腹肌僵硬。跳音是在开口音上演唱,要注意下巴不要僵硬,舌根也不要用力。声音要求轻巧、圆润、丰满而有弹性。
(三)体能训练体能训练的方法有:游泳、长跑、仰卧起坐。
(1)游泳游泳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能,潜入水里时又能训练憋气。
(2)长跑长跑是有氧运动。每天早晚找一个空气清新的地方慢跑几圈。跑步时要注意按呼两口吸一口的节奏,这样能增加跑步的持久度。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和气息。
(3)仰卧起坐小学生做仰卧起坐,一分钟一般要求30个到40个。每天坚持做仰卧起坐能锻炼腹部肌肉加强横隔膜的力量。
三、统一歌唱方法,提高声部歌唱能力我们知道,童声合唱的音响是通过各个声部共同完成的。
要想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就必须要求每个声部都达到整齐。在童声合唱的训练过程中,要实现理想音响效果的前提,首先是提高声部内个人的演唱水平。声部内各成员在呼吸的运用、发声的位置及共鸣、音色、吐字的方法等诸方面都应基本达到统一,才能使整个声部的声音达到一致。其次是在演唱上整个声部要根据指挥的要求,像一个人那样开始和结束;在同一时间发出同一个词的音;在指定的地方呼吸;共同完成渐快或渐慢的过渡;各声部以相同的力度来演唱;要以同样纯正的音高去演唱歌曲;清晰、准确地唱出作品的歌词等等。因此,在声部内的成员统一了歌唱的方法后,要随指挥有目的地进行单独声部的训练。只有将每个声部的歌唱能力提高了,再去强调整体的演唱水平,效果才会更佳。
四、在合唱教学中要重视训练与实践相结合合唱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音乐表现形式,最终还得走向舞台面对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在实际的童声合唱教学当中可以发现,实践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能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实践能让学生感受合唱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因此,在童声合唱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训练与实践相结合,如组织学生观看专业童声合唱团的录像并进行欣赏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要合理地安排各种演唱形式,让学生进行观摩和学习活动;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亲自参与到合唱演出之中,收获成功和喜悦,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合唱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活力。
总之,合唱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有着广博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在童声合唱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既要耐心,又要细心,并为学生创造一种更完美、更和谐的合唱氛围。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合唱训练,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我们的童声合唱教学才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我们的合唱事业才能得到日益发展!
童声合唱教学是音乐课以及培养校园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感悟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须,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生是一个悲剧。”由此可见,童声合唱这种儿童们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采用正统美声发声方法,音乐家们发现:10岁到14岁之间、变声期之前的男孩子,声音更加丰满纯净,他们会发出一种近似女声,却又比女声更加纯净的音色,而女孩的嗓音则显得尖细了一些;如果要听女童声,则以15岁到19岁为最好。下面就谈谈在实际童声合唱训练中的一点体会。
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 篇四
哼唱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建立混合共鸣(即头腔共鸣)的感觉,保证声音具有“高位置”,气与声结合的比例准确而平衡,咽腔内张合适,歌唱器官的运动能协调自如。
在合唱中哼鸣,既是造成合唱色彩变化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的技术手段。
从技术上看:
第一,是解决气和声的统一,正确的哼鸣不可能漏气,即使漏气也漏不多,能保持声带和气息对抗的平衡与协调,使气与声形成正比,多大音量就相应用多少气,这是最标准的。同时能锻炼发声的生理机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扩大。练哼鸣时在气息上还要永远保持抬重东西的感觉。越是抬重东西,就越要憋一下劲,这种感觉就是对抗。
第二,哼鸣容易获得比较高的位置。
第三,哼鸣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喉咽壁是稳定的,挺立的,即“前松后紧”。前松就使后面咽壁有支撑力。
正确的哼鸣唱法归纳如下:
1.上、下牙不能咬紧,唇部轻轻合拢而松弛。
2.音量不宜过强。
3.声音不要“穿鼻而过”:
4.舌头乎放,舌尖轻抵下牙龈。
5.有控制的气息支持。
6.“激起”时要敏锐,“舒起”时要流畅。
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 篇五
一、正确的站姿及自然松弛的身体状态是演唱的前提
站立是一个演唱者呈现在人前的最基本的状态。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正确的站立姿势对其身体骨骼的生长,后天的气质、仪表的形成都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声乐的演唱不仅需要喉部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同时也需要全身肌肉的协调配合产生共鸣,从而发出优美的音色与音质。在对童声合唱初学者的训练过程中,应反复提醒歌唱站势,要求其做到:
(1)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双手交叉于身体前或于背后交叉都会影响肩关节的松弛);
(2)双脚稍分开,与肩同宽(不可超过肩距);
(3)前后脚站立,保持重心可平稳移动;
(4)头部端正,不抬头,不低头,双眼平视。
(5)可尝试双手向上缓慢抬高,然后自然下垂,体会肋骨呼吸、张开,腹腔扩张的感觉,小腹微微收拢;
(6)膝关节也是站姿的关键,微微屈膝,保持其松弛状态,身体可随歌曲的表达及变化自然摆动。
二、音色与口型的相对统一,气息是关键
童声合唱重视音色与口型的相对统一,在声音条件、音质、音域各异的演唱者中寻求共性,这也是其与儿童独唱的重要区别。要做到音色与口型的相对统一,气息是关键。
从歌唱发声的原理来说,歌唱是靠气息冲击声带所发出声音。在未经训练时,学生的歌唱习惯与吸气方式是大不相同的。从呼吸到喉咙、口腔的状态都是各自长期形成的自然状态,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属于其原始的音色,有的唱高音近乎喊叫,有的低音唱不出来,即使在中声区,声音也是大相径庭。
气息练习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采用腹式呼吸法
为了使歌唱时的气息有力度的原性,应当采用较深的腹式呼吸方法。比较形象的比喻,就像闻花香一样将气吸入横膈膜以下的“丹田”部位,唱歌时气息像一条线一样冲击声带,强弱控制在自己的腹部,喉咙处的软口盖部分要“拎起来”保持自然松弛。
人体在睡眠中的自然呼吸,往往是悠长、自然的腹部呼吸。在练习初期,可尝试让学生自然平躺,闭眼体会每个人自然的睡眠呼吸可着重让学生感受腹部的变化:吸气时,腹部轻轻鼓起;呼气时腹部渐渐收紧,尽量把气息延长。学生对睡眠呼吸兴趣浓厚,久而久之,腹式呼吸的概念就会在脑海中形成。
2.气息要深,要体会用“气柱”歌唱的感觉
由于乐曲中有音高、速度、节奏、力度等变化,及一定长度乐句的需要,就要孩子要有较好的控制气息的能力。教师应重视练气与练声相结合。基本的气息练习方法有:快吸缓呼、缓吸缓呼、快吸快呼等类型。可用气声发出“磁”(ci)音,做出连音、跳音,渐强、渐弱等练习。在练习中,让孩子们时刻关注腹部收紧与松弛的变化,直到腹肌稍感疲劳,即可终止练习。我们教师应明确每条练习的要求与重要性,把各种技巧融入有趣的练习中。经过长期脚踏实地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歌唱呼吸的习惯。演唱时气息也能较自如和熟练。
三、正确的发声状态要求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正确的发声状态对于
歌唱至关重要。在童声合唱训练时,声音的共鸣位置要相对提高,即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无论在高、中音区,无论声音作何种变化,都要坚持声音的高位置。在发声练习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做打哈欠的口腔打开动作,要求学生模仿打哈欠时的口腔状态,然后上下唇轻轻闭合,感觉是喉咙口像竖了一个小鸭蛋或口里像含了半口水,口腔和喉咙的整体是圆滑、松弛的,有轻轻拎起来的感觉。然后轻声唱,并要求学生体会声音不是从口和鼻出来的,而是从额头正中偏下方出来的,造成一种感觉上的高位置头声。这种声音音量虽不大,但很通畅、圆润。
头腔共鸣对孩子而言比较抽象,教师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倒抽一口气”“吃一惊”等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引导孩子打开喉咙,寻找声音高位置的感觉。另外,哼鸣练习也可以辅助孩子感觉声音高位置的存在。做哼鸣练习时,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细心聆听孩子发出的每个音,勿把鼻音认为是头腔共鸣的声音。同时也必须做正确和错误的声音对比,把孩子的歌声引导到统一的、具有高位置的头腔音色上来。在哼鸣练习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感觉唱“咪”和“吗”两个基本的母音,体会眉心集中,眉毛上抬,口腔与鼻腔相通与打开的感觉。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可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虚”“炸”“白”等毛病。
四、既依赖钢琴,又脱离钢琴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准概念视唱练耳训练是合唱训练中的重要环节,音准更是评价合唱队员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童声合唱的初级训练阶段,音准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音准及音程概念,才能为日后进一步的和声训练及多声部训练打下基础。在音准训练中,钢琴是最重要的工具,从学生依赖钢琴、辨别音高,到离开钢琴做到“心中有音”,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循环过程。
1.重视音阶的听辨与跟唱
听音包括听单音、音程、和弦、旋律。而一切的基础则是建立在有准确的音高概念基础上,更浅显的说,就是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记在心上。初接触音乐的学生需要对音阶的排列有深刻的认识、合唱入门阶段,音阶模唱是每节课必须进行的内容。每节课可以采用“跟琴模唱音阶―弹标准音―清唱音阶―对音的循环练习”,把高音谱号小字一组的音阶反复巩固。学生出现的音准问题有可能是由听辨不准确或声音技巧未能达到这两种不同的原因造成的,需要教师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只有通过反复的模唱上下行音阶,才能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概念,最终达到准确地清唱音阶,为练习模唱音程做好准备。
2.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固定音高概念
固定音高概念对于合唱队员接触无伴奏作品及无调性的派作品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初学者,基本的训练方式有以下两点:
(1)寻找标准音“la”。
在每节课的音阶练习后,让学生尝试清唱出标准音“la”。开始训练时,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大,不易唱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刚刚唱完的音阶练习,回想音高。通过反复的练习,大多数孩子都能较准确地记住标准音的音高位置,准确性逐渐提高,直到熟练掌握。
(2)为“do”找朋友
音阶练习后,把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固定演唱中央C“do”,另一组为“do”“找朋友”,每个人随意唱出音阶中的不同音高。形成do-mido-sodo-lado-fa等音程,让学生在游戏中熟悉音与音的距离。
音准是音乐中重要的基本元素,也是合唱中最根本的问题,
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音准习惯,既能做到在练习时依赖于钢琴的固定音高,又能在演唱时把固定音高印在心中,是童声合唱训练的目的与追求。
五、集体协作的艺术――强调“聆听”在合唱中的重要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合唱又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好手段,在孩子接触合唱的初级阶段,应该向其灌输一个重要理念――“在合唱中,‘听’和‘唱’同样重要。”学生不仅要注意聆听自己的.声音,留意自己的音准、音量、音色与队伍间是否和谐,还要注意聆听同伴间的声音,尤其是在和声练习与多声部练习中,注意聆听其他声部的声音。通过聆听,不断地自我调整,通过聆听,及时发现自己及同伴的问题,以达到声部间的均衡。孩子的内心听觉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经过刻苦的训练,心中才会产生对音高与和谐的完整意识。当每一个合唱队成员都拥有了合格的内心听觉后,整体合唱队的水平与素质才有可能大幅提高。在合唱训练时,可先采用同一母音,轻声地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训练合唱队员对声音的控制,也可以获得一种较为清晰而透明的音色,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合唱队员互相倾听,逐渐达到色调的统一。
学生在这种集体演唱的过程中,具有听觉敏锐,分辨能力强的良好音乐整体感和独立的声部观念,将为其进一步的和声训练及多声部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童声合唱艺术是学生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集体艺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排除干扰的坚定信念。童声合唱对儿童道德的培养,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声合唱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水平,显示出新一代的精神素质和精神面貌,更成为国际间交往的重要沟通形式。提高童声合唱的基础训练水平,吸引更多的孩子走进合唱的大门,感受合唱的美妙与和谐,是合唱教育者为之奋斗的目标,毕生不懈的追求。
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 篇六
要想使声音得到良好的共鸣,掌握共鸣器官的调节至关重要。因为我们要求高、中、低三个声区是统一的,因此要训练歌唱者能灵活自如地调整共鸣器官,只有使这三个声区的共鸣器官联成一体,声音才能圆润、明亮。
切忌不能形成“三截头”式的歌唱,而把声音变成三段。不可低声区只用胸声,中声区用口腔,高声区用头声,而应该形成三个声区的统一。这三个声区仅仅在发声时处在不同的部位和偏重某部分共鸣器官而已。虽然某一个声区以一个共鸣体为主,而在歌唱时,却是整个腔体都在振动,三个不同的声区都应该是高位置的。犹如在演奏弦乐器时,无论拉任何一根弦都会引起琴体(共鸣箱)的整体震动。乐器如果不好,我们可以更换,而人们的歌唱器官这个“乐器”是唯一的,是不能更换的,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把它精雕细刻,要让起振器、共鸣腔体、气息在自己的“乐器”上去调整,塑造成最好的“乐器”,使之成为最理想的声音。
调节共鸣器官要注意:唱低声区时要想到头腔的声音,最有价值的低音不在于能唱多低,而在于是否具有高位置。反之,唱高声区时要想到低声区时的通畅及松弛的状态,最有价值的高音在于它是建立在坚实的底座上面,我们可以概括为:“唱高想低”,“唱低想高”。
由于共鸣器官一部分是可调节的,一部分是不可调节的,所以一定要善于运用可调节的共鸣器官(主要是口、咽腔),使之成为调节器。口、咽腔的调节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下颚、软颚及舌部是关键部位,常见的毛病是:
1.下颚僵硬:这势必造成舌根紧张,并会堵住口腔的通道,使之起不到调节作用+
2.舌部后缩及压舌根:这种毛病不但容易造成堵塞发声通道,还会直接影响发音,从而失去咽腔及鼻腔共鸣。
3.舌根偏高:这种毛病肯定会阻塞鼻咽腔的通道,发不好e、i母音,并且发音很挤,不可能产生圆润的音色,从而失去上部共鸣。
4.软颚下塌:这势必造成严重的鼻音,真正好的鼻腔共鸣,关键在于声音不可以“穿鼻而过”,
所以三个共鸣腔体的配合恰当与否,下颚,软颚、舌根及咽部肌肉是关键,需要通过训练,使之起到灵活自如的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