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精简3篇)

时间:2019-06-07 07:18: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篇一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的塑造,对孩子的品德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言语。因此,父母在言传身教中应该注重表现良好的品德行为,如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尊重他人等。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小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在家庭中,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各种活动,如共同做饭、共同收拾房间、共同参加社区义工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此外,家庭中的家规家训也是培养孩子品德的重要方式,父母可以制定一些家规家训,如尊敬长辈、关心他人、节约用水用电等,通过家规家训的执行,培养孩子的自律和道德意识。

最后,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还体现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等方式向孩子传递正能量和道德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潜能。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品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素养,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篇二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家庭教育则是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小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家长过度强调纪律和规矩,对孩子进行过度约束和惩罚,使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消极的品德行为,如撒谎、偷窃等。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适度,既要有规矩和纪律,又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其次,温和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温和的教育方式强调理解、关爱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开放的沟通,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更加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激励式教育方式也是培养小学生品德的有效途径。激励式教育方式注重对孩子积极行为的肯定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和赞扬,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父母也要注意适度的竞争,避免过度竞争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父母的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也对小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影响。父母的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稳定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良好品德。因此,父母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调节自己的情绪,为孩子树立健康的榜样。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家长们应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和实施,避免过度约束和惩罚,注重温和和激励,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篇三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福禄贝尔曾经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深刻道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良好的品德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小学阶段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让人的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家长必须认识到这点,孩子的真正成功在于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如果仅有科学素养而缺乏品德素养,那么孩子就是畸形生长的盆景,必将毫无生气可言。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时,首先要对孩子的心理做出一定的了解,绝不能以成人的心理理所当然地决定孩子的需求。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

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一、以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基本道德教育

  1、培养孩子的爱心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2],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爱心培养从娃娃抓起!婴幼儿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婴幼儿时期。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抓起。在婴儿时期,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心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

  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孩子既应该享受权利,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岗位,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必过渡。

  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越俎代疱是无济于事的。有的家长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检查作业,这是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孩子才能懂得上学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付出爱和感受爱的能力,付出感情和感受感情的能力。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能够感受爱和感受情感的人,就能够具备付出爱和付出感情的能力。这里感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而感受能力需要在有爱可感的环境里去培养,让孩子生活在真正充满爱心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付出感受爱的能力的关键。常怀感恩之心,必须加强孩子的责任心教育,同时无私地去爱孩子,这才是我们需要做好的事情。

  3、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一个人以后的事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年龄伙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狭小的天地中度过的。由于交往的接触面狭窄,生活内容单调,很容易养成唯我的思想感情及胆小、孤僻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让他们置身于集体环境中,通过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的交往、交流,共同参与某一项活动,来逐步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相互协作,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自我牺牲,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和小伙伴们接触、玩耍、游戏,体会和别人一起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体验和小伙伴共同完成一项事情后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悟相互协作、相互忍让、相互帮助特有的情趣,这种感觉是父母的爱所无法给予的。这是教育孩子从“自我性”向“群体性”的心理转变,拓展孩子的活动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态,使其今后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的良好途径。

  二、为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1、给孩子创设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空间

  孩子能说话会走路后,家长要给他安排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那里不放父母的任何杂物,只放孩子喜爱的东西。孩子想改善空间布局,做父母的只需做孩子的助手,让孩子自己做主。因为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东西,更能给他个人空间的感觉。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样产生平等感。他们在自己的小空间中会积极地学习、活动。

  2、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孩子个人自主权, 建立新型平等的朋友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与孩子交谈时,语言要平和、亲切,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及活动,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孩子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指出:“父母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母放下架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实验表明:与父母一起游戏是诱导孩子情感的源泉,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兴奋,使孩子情绪愉快,性格活泼。同时,孩子在与父母游戏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自然、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相应提高。这样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3、为孩子创设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特别是夫妻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至关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双方也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而不能当着孩子大吵大闹,拳脚相加,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善于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体察孩子的需要,要有一颗孩子似的心去进行亲子间的交往。父母既是孩子的教养者,又是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能做到情感上的交融,使孩子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三 关注成长的重要性

  1、成长比成功重要,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父母能替孩子做事,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会处理各种事的同时,才能学会面对困难。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很怕失败,他承受不了失败。要让孩子自己走好脚下的路输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2、经历比名次重要,过份溺爱造成孩子无能

  都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磨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可以包容孩子,让家成为孩子最后的港湾,可以理解他,让他找到温暖和安会感,在彷徨和没有出路时,给他指条路而不是给他一堵墙。

  3、激励比指责得重要,懂得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

  教育就是挖掘潜能。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筷子一样齐,是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潜能挖掘出来。每天打开孩子的一个宝藏,也有一个秘决叫孩子你真棒。当你说他棒,他就会找到棒的感觉。

  小学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能否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只有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