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来及习俗作文多篇 篇一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南回归线,也就是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的冬至。冬至的由来有着一段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名叫“尧”的帝王统治着中国。他非常聪明智慧,治理国家十分有方。但是他发现人们常年饱受寒冷的折磨,于是他决定寻找一种方法来温暖人们的身体。一天,尧在宫中观察到太阳的运行轨迹,他发现到冬至这一天,太阳的高度最低,阳光最短。于是他下令全国人民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阳光的回升和温暖的到来。
自此以后,冬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将其视为冬季的开始。在冬至这一天,人们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首先,人们会吃冬至饺子。饺子是冬至的传统食物,它的形状和古代的银元宝相似,寓意着来年财源广进。在冬至这天,家人们会一起包饺子,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这美味的饺子。吃饺子的同时,人们也会祈求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其次,人们会吃一种叫做“汤圆”的食物。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形状圆润,象征着团圆和和睦。在冬至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家庭的和睦。
此外,人们还会洗澡。冬至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洗澡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健康。而且,洗澡还有驱除寒气的作用,能够使人们感到温暖和舒适。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丰富多彩,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通过这些习俗,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冬至的到来也标志着寒冷的冬季的开始,人们会团结一致,共同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作文多篇 篇二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冬至的由来有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冬至这一天是农民们休息的日子。因为冬至是整个冬季中最寒冷的时候,农田冻结,作物无法种植,所以农民们需要休养生息,以备来年的农活。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他们会在庙宇或家中祭拜祖先和神灵,燃香烛,烧纸钱,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事业顺利。同时,人们还会在庙宇或家中摆上一桌美食,供神灵享用。这些美食包括水果、糕点、酒等,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此外,冬至还有一项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吃“饮羊汤”。饮羊汤是冬至的传统食物,以羊肉、白萝卜、大葱等为主要食材,炖煮而成。人们相信吃饮羊汤可以驱寒保暖,增强体力,预防感冒等寒冷引起的疾病。
此外,冬至还有一种特殊的活动,那就是“晒太阳”。冬至这一天,太阳的高度最低,阳光最短。人们会在这一天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晒太阳。晒太阳有助于人们的健康,可以补充维生素D,增强免疫力。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丰富多样,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通过这些习俗,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冬至的到来也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人们会团结一致,共同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作文多篇 篇三
冬至的由来及习俗作文(精选多篇)
现在,一些地方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有的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冬至的由来及习俗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冬至小常识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12月21日~23日),太阳黄经达27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9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还有一些以冬至天气看后期冷暖的谚语有:“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风向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南风百日阴”,“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以冬至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冷,春节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篇二:冬至食文化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是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篇三:冬至的由来与意义
冬至又称"冬节",时间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又分为十二节和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而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因为它的日子并没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我们,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更由于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
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记载,又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才有的。汉代甚至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来庆贺这个日子呢!
"冬至" 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是"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又由于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 "冬节大如年&
quot;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年节相差无几。另外,冬至又有如"亚岁"、"如正(新正)、""履长节"等的称呼,民间则多称为"冬节"。又由于富人都过着丰厚的冬至,而穷人则只能贫苦的过夜,于是又有"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的俗谚。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篇四: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