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的由来作文 篇一
冬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的由来可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据史书记载,在古代中国,人们将冬至视为一年的最重要的节气,他们认为冬至是天地阴阳交替最重要的一天。冬至节的由来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农耕是中国人主要的生产方式。农耕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冬至是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据传,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要煮饺子来庆祝。饺子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人们相信吃饺子可以带来好运和长寿。所以,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享受丰盛的晚餐。
此外,冬至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吃汤圆。汤圆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准备汤圆,并与家人一起品尝。吃汤圆的习俗也代表着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冬至节的由来还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在古代,人们相信冬至这一天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为了向神灵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他们会祭祀神灵,祈求神灵的保佑。
总的来说,冬至节的由来与农耕文化和古代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庆祝冬至,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这个传统节日代表着中国人对家人团聚、幸福和祝福的期盼。
冬至节的由来作文 篇二
冬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由来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史书记载,冬至节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人们相信冬至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所以要隆重地庆祝。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太阳神的保佑。他们会在庙宇中焚香、献祭,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家庭节日。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丰盛的晚餐。据传,古代的冬至晚餐非常丰盛,有鱼有肉,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这是因为人们相信吃得越丰盛,来年就会越富裕。
冬至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吃汤圆。汤圆是用糯米制成的圆形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包汤圆,然后在晚餐后一起品尝。吃汤圆的习俗代表着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此外,冬至还有一个寓意深远的习俗,那就是“过冬至”。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要提前向家中的祖先祭拜,为他们送上祝福和感恩。这个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冬至节的由来是多方面的,它既与古代的宗教信仰有关,又与家庭团圆、丰收和幸福的期盼有关。冬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冬至节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冬至节的由来作文 篇三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而且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些有趣的习俗文化,比如中秋吃月饼,重阳登高,七夕节示爱,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冬至了,因为那天可以吃到汤圆,各种口味的汤圆,还记得去年的冬至,老师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们讲了冬至的来历,相关传说,相关习俗和现代人如何过冬至,还有怎么做汤圆。
冬至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根据史书记载,冬至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
关于冬至的传说是这样的: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讲完了这些,老师把我们分成了8个小队,我和杨晨曦、林朝植、黄颜翔、黄伟森和陈主杰分在了同一小队。
最后,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告诉了我们怎么包汤圆,将面和好,馅做好,然后将面做成一个个小小的圆扁片,将馅放进去,收口,掐掉多余的一点,搓圆。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我真期待明天的到来,希望明天的DIY汤圆活动开展成功。
冬至节的由来作文 篇四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节的由来作文 篇五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2]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3]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4]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
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节的由来作文 篇六
听奶奶说,冬至是传统四大节之一,冬至开始数九,是个严寒的节气;“冬至阳生”,从此阳气上升,又是个带来希望的节日。在我们老家西北一个小山村,过冬至,人们要吃包子。因为那里有句老话:冬至节,秃子头上冻出血。人们吃了包子,就“包”住了“头”,也“包”住了来年的希望。奶奶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俗。去年冬至,奶奶一大早就发好面,准备好羊肉胡萝卜馅。一听说包包子,我急忙洗了手,跑到案板边,拿过奶奶压好的面皮,开始学包包子。奶奶边包边教我:“左手心放面皮,右手舀馅放在面皮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边皮,中指沿着边儿往回拉,边拉边捏,最后捏到一起拧个小辫就行”。我一听,难,得有点技术。奶奶说:“不怕,一学就会。”
她握住我的右手,分开手指,在面皮上练习“边拉边捏”,看着面皮的圆边在我手下一点点收拢,也很好玩。奶奶教我做了两个,第三个我坚持要自己来,开头我小心慢慢捏,不算顺利,快要捏好了,我心里高兴,想一下捏住,可是馅都捏到了边上,拉回的面捏不住倒粘在手指上。我有点发急,使劲一捏,不想倒把皮捏破了,馅也漏了。奶奶一看说:“不要急,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快成功的时候。你这是面边上粘了菜汁就捏不住;手湿了就粘面了。”我长吸一口气,擦干手,重新拿过一面皮,按部就班操作,终于成功了。那包子歪着小辫坐在箅子上,我左看右看,多像淘气的小娃娃!我大喊:“耶,我捏了个胖娃娃!”大家都笑了。吃饭了,奶奶端上热气腾腾的包子,我心里美滋滋的,这包子也有我一份功劳啊!今年的冬至又到了,想起第一次包包子的经历。我就想起了奶奶的话: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快成功的时候。就像冬至最寒冷的时候过去了,那温暖的日子也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