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读书中作文 篇一:阅读中的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爱无处不在。它可以在我们与家人、朋友、伴侣之间的互动中产生,也可以在我们与自然环境、动物、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中体现。然而,还有一种爱,那就是爱在读书中。
阅读是一种独特而神奇的体验。当我们打开一本书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描绘,也能够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思想,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我们的理解力和同理心。
阅读中的爱体现在我们与书中的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上。当我们读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形象时,我们会对他们的遭遇感到同情和关切。我们会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动容,为他们的成长和改变而欣喜。通过与这些人物的互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自己的情感智慧。
阅读中的爱还体现在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上。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与古代文人墨客一起探讨诗词,与哲学家一同思考人生的意义。阅读让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让我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不仅如此,阅读中的爱还体现在我们对文字本身的热爱上。文字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工具,是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欣赏到不同作者的文字魅力,感受到他们的用心和深情。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写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分享。
总的来说,爱在读书中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体验。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与书中的人物产生情感联系,与知识和文字建立深厚的关系。阅读中的爱让我们变得更加开放和宽容,培养了我们的情感智慧和思考能力。让我们一起在阅读的世界中感受爱的力量吧!
爱在读书中作文 篇二:阅读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变得更加开阔和智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不仅是对作者和作品的爱,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爱。
首先,阅读让我们与作者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共鸣。当我们读到一本好书时,我们会被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所感染,我们会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与作者的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欢乐。这种阅读中的爱让我们与作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让我们更加关注和关心作者的创作。
其次,阅读也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爱。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思想,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我们的理解力和同理心。阅读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养了我们的同情心和关怀之心。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
最后,阅读让我们变得更加开放和智慧。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信息。这种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让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更加明智地做出决策。阅读让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让我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总的来说,阅读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让我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关系。阅读让我们更加关注和关心他人,培养了我们的同情心和关怀之心。同时,阅读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开放和智慧,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让我们在阅读的世界中感受爱的力量,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在读书中作文 篇三
爱在读书中作文9篇
读书漂流节
每年一度的读书漂流会,指的是把自己看过的书带到漂流会上去,会根据自己的定价换来读书漂流券,然后用这些券按照别人的标价去买书。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每人最起码要带上十九本书,我从自己的书架上挑选了自己看过的十九本书,按照质量标上价格。我的原则是,尽量把书的价格标得高一点,好卖个好价钱,但同时,又不能标得太高,太高卖不掉。于是我选择了四折左右。把每本书都标上序号、姓名、班级、价格,我忙得不可开交。
周五一吃完饭,我们就拿着自己的书放到了操场上。放眼望去,操场上简直是书的海洋,成千上万本,包含着丰富的知识,色彩斑斓,既赏心悦目,又惹人喜爱。同学们脸上都挂着笑容,显得非常兴奋。一个个满怀急切的渴望,看那样子,要把书一抢而空。我漫步在书海里,突然发现了一本令我梦寐以求的书——《福尔摩斯探案集》,正在我走向那本书时,另一位同学买下了那本书,我十分失望,只能继续挑选其他的了。
但失望马上被惊喜取代了,正当我往前走时,看到了全套的《昆虫记》,我二话不说,就买下了这十本书,虽然很沉重,但我喜不自禁。走着走着,我又看到了一本非常厚的书,需要二十元的书票——《小淘气尼古拉》,有英语又有汉语,是我很喜欢的类型。我毫不犹豫又掏出书票,喜滋滋地把它买了下来。就这样,我绕了操场一圈,买了一大堆我喜爱的书。手里已经抱不下了,我又花了四元的书票,买下了一个大纸箱,把书装了进去。我拖着这个笨重的大纸箱,一步一步地挪回了教室。
回到教室,我看到其他同学也都买了很多,但不如我多,最重的也只有我的二分之一。这么多的书怎么运回家呢?我只好把它们先放在传达室里,等周末的时候,搬来救兵,让爸爸运回家。
这个漂流活动很有意义,把我们不用的书与大家交流分享,让它们更有价值,又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书,真是一举两得。
也谈读书
读书,除了为特定的“功利”目的,更理想的状态是随心所欲。记得有位文人曾说过:读书,兴致所至,拿起书就读最好。达到这样的心态与状态,是一个读书人的不错境界。
这一系列的文章,想就近年来的读书心得,谈谈以下几点: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以及读书的价值等等。
读什么书,在逻辑上是起点,但准备放到后面来谈。
先谈怎么读书——这也加入了这几天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友人的讨论结果。
世界上书籍之多,林林总总;分类之细,又难免令人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被传授知识,被勒令如何思考,遵循一定的思维范式进行推演,从而得到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如何跳出这个阅读模式,真正自由地选择书籍阅读,又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情”。这体现在,许多朋友在面临浩瀚的书海时,难免会苦于如何选择书籍加以阅读。
这一点上,我比较赞同唐诺先生的观点,即:下一本书,在你现在阅读的这本书里。
其实这句话已经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书(如何挑选书来读),二是怎么读书。读书要善于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延伸材料。譬如杨照先生在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会调动一系列的想象与考查之脑力。这样的读法,让杨照先生思考到村上春树的《1Q84》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诸多联系,这之中的关键点在于,前者的日文发音同后者是相同的。
那么是否面对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采取这样的读法呢。
显然,针对这个全称命题,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全称的科学命题,必定是可证伪性很强的。可证伪并不代表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我的答案是:否定。一方面原因是人的精力有限——但这仅是最不靠谱的借口,用以否定细读文本的重要性;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对阅读书目加以选择的这个行为本身,已经从逻辑前件上排除掉了不适合精读的作品,甚至也会排除一些不值得泛读的作品。当然,这是纯粹逻辑层面的考察。
事实层面的考察,相信无需多言。培根说得好,有些书值得精读咀嚼,有些书翻翻就行;有些书不值得细读,看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即可。放置于当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一些专业的书评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不要过度依赖书评。
面临浩瀚的书海,我们的策略很多,譬如:针对某些作品,可以选择性精读,可以泛读,更可以二者结合。
但不变的应该是,拿起一本书,我们的兴致。
也谈读书
许多文化人曾表示,会同时阅读好几本书。譬如我所见过较为夸张的,某位作家同时阅读26本书的轶事。
也有许多反对的意见,指出“饭要一口一口吃,书要一本一本看”。他们的理由是:同时阅读多本书籍,内容之间会互相干扰,不利于对每一本书的宏旨的把控。
个人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矛盾。可以说,一次阅读多本书籍,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读书心态,兴致所起,随手翻阅,兴致所归,换书续读。
舒国治先生在《理想的下午》中谈及,理想的下午,其一乃是去书店信手翻阅书籍,不宜抱着一本书啃读,倒是更宜左右逢源,徜徉书海。
在浪漫主义视角上,同时阅读多本书籍是合宜的。
但即便在学术研究上,左右参阅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或许面临一个崭新的课题,有许多知识板块需要掌握。在网上下载了许多论文,看看摘要,看看主体的内容。然后便是按图索骥,看看参考文献中所列书目。
阅读这些书目的时候,往往也是摘其精要;许多书目的精要,好比一棵树的树枝脉络。树干则是所研究的课题所对应的提纲。
如是,寻得了许多方面的材料,便可把握大体的方向。
而在树干的每个分支处,又有许多更加细小的分支,分支上又有树叶,树叶上又有脉络。如是,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将问题分解下去,不断地寻觅相关材料,便大体构建出了一棵树的形象。
但这还是不够的。
树与树之间是不同的,但成其为树的,是那不变的性质。
性质需从许多树中归纳寻得。因此做研究的关键是比较阅读不同的观点。把相同主题的材料加以归拢,找出其观点的差异,逆溯寻求其预设的差异,再考察现实的情况更接近哪种预设,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可以看出,严谨的学术研究,许多时候也是需要“同时阅读许多书籍”的。
但所谓“并行处理”,很可能又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真的可能在同一时点上阅读两本及以上的书籍吗?显然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同时阅读”的“同时”,指的是“同一个时段”。
人的生命也是一个时段,时段有长有短,何必纠结到底是否同时阅读了几本书呢?不同的情境,自然会形成不同的结果了。
譬如,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候,笔者几乎没有阅读其他名著。但究竟孰是孰非,并无定论。在读书中得到触动,形成自己的观点是最重要的。
读书乐
嘿,大家好,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我吧,对于这个题目,我只能说:“因为我爱读书!”
记得第一次看书是在幼儿园时期,其实那时我已经认识好多字了,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漫画书,精致的图画,旁边讲解的文字都是如此美妙,如此让人着迷。就这样,书踩着文字,闯进了我的生活。
一年级暑假,老师要求我们读五本书,等暑假结束时,我在读书这条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一眨眼,我已经五年级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经历了许多,现在,你们来看看我怎么乐的吧。
那是一个安静的早晨,因为是星期天,爸爸妈妈都起得晚,我先轻轻地起床,拿了一本我昨晚正看到精彩之处的书,偷偷地看起来,书中的情节真是趣味十足,怪不得世上有许多人为之狂热。不好!听见他们起床的声音了,我赶紧把书放回原位,到卫生间洗漱起来,哈哈!他们居然没发现!
以后,只要我读起书来,不管天打雷劈,不管何东狮吼,我都沉浸于书的海洋里。但在读书这条路上我只走了一点点路。尽管我知道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但书籍带给我的快乐是无穷的。
我爱读书,大家也快来遨游书海吧!
快乐读书情
人生中没有书,就像鸟儿没有翅膀;生活中没有书,就像生活没有阳光。我喜欢读书,愿像鸟儿插上翅膀,自由翱翔;我爱读书,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无限快乐!
古时就有“十年寒窗苦”之说,勤奋苦读的除了头悬梁,锥刺股的人,还有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人。读书虽然有些苦,但我从读书中体会到的更多的是快乐。品一本散文,初读时不懂,再反复多读几遍,细细品味,斟酌推敲,那种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读一篇小说,与书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伤,好象身临其境。每次遇到难题,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也解答不出来,经老师或同学稍加提醒或点拨,便豁然开朗,顿时觉得内心快乐无比。
一天中,有的人喜欢在清晨时读书,有的人喜欢在吃了午饭后读书,还有的人喜欢在太阳下山时,在日落的余辉中读书,而我则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捧着一本书,在窗台下,在窗外夜空繁星的陪伴下,品尝着书香。沏一杯热茶,茶香夹杂着书香,沁人心脾,我的心便渐渐融入其中,进入了这奇妙的世界,我的思绪也跟着主人公一起飞扬,分享着喜怒哀乐。此时的我就像插上翅膀的鸟儿,自由翱翔。在书的世界里,我是一只快乐自由的小鸟。
有时,我会抱一摞好书独自一个人到一个幽静的小树林里看书,扫开一处落叶,背靠树干坐下,听着树林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鸟儿们悦耳动听的歌声,空气里夹杂着泥土的气息和各种花香,深呼吸一下,心情无限舒畅!此时此刻,我心里的烦恼和杂念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下看书,别有一番情趣。
读书,让我认识了许多中外名人;读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知识;读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读书,让我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我读书,我快乐!
我为什么读书
我们为什么读书?有些人说读书很无聊,有些人说读书没有用,有人说他们读书是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其实读书有可能无聊但是有用,也不是为了给爸爸妈妈开心。读书是为了变成一个聪明的人,是为了知道读写,是为了长大以后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没有工作是因为没有努力或者是因为没有机会,那我们有机会还得干什么?还得努力的坚持下来!如果想要一个好的工作就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因为你如果不好好学习谁喜欢你在他那里工作?所以,记住:只要你努力最难的题也会成功的完成。
我觉得读书是爸爸妈妈给我的最好礼物,因为他们用努力挣的钱为我学习,所以我觉得得好好学习,珍惜这个好机会。我外婆小时候没有钱,所以没有上学的机会,现在她一直跟我说我得好好学习,我想:以前的人没有钱上学但很想上学,现在的我们可以上学但不喜欢!上学,是为了有一个好的未来而不是为了比谁的分数高一些,我觉得如果要比谁的分高一些还不如比谁努力的多一点。那我为了什么读书?我为了工作读书,我为了有更多知识读书,我为了未来读书。有很多人说大人的的工作比上学好一点,其实大人工作是为了生活,小孩的工作就是读书,读书是为了工作。读书是什么?读书是未来,工作,知识那读书是什么?读书是准备变成一个大人,是准备有一份工作。我会努力的学习,我读书是为了未来。
我读书我快乐
我们是读书长大的,也是吃饭长大的!我们要爱读书,读好书。大家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帮助我们进步的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这位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书的美丽,还给了我们学习不到的知识。下面就来看看读书给我的启发!
我从读《陶罐和铁罐》中悟出的道理,这篇课文写了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有短处和长处,正像陶罐易碎,但不易生锈,保存时间长;铁罐虽然结实,但它容易腐蚀生锈。我们可以想到社会上的人,自己长得漂亮,就讽刺比她难看的人,自己有钱,及嘲笑比他贫穷的人;自己有一技,就会拿别人的短处与自己的长处相比,讥讽别人的无能。
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所以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我们只有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尊重,相互包容,这样才能促进和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时间会让那些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事物留下来,包括一切美好的东西,如品德、心灵。
读了《掌声》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掌声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节奏。掌声传递着鼓励、信任和勇气。当别人成功的时候,我们把祝贺的掌声送给他,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把鼓励的掌声送给他。
享受读书时光
午后阳光,随着一支琴曲流入书房,茶香氤氲着,一本书静静地躺在案上,把所有的内涵都蕴藏在文字里,等着一个能安静得下来的人,走进书的内心世界。
闲适的日子,都到哪儿去了?现在,仿佛安静已是一种奢侈。即便我还是一个过着书斋生活的学生,我也觉得这世界太闹了,闹得人心里慌慌的,总觉得一切都在沸腾,自己一安静就仿佛被遗弃在了世界边缘似的。可是看看那本书吧,它那么安静,看到它,我们才会醒悟,真正的世界在书里,沸腾的只是世界的表象,只是被风一吹就会散去的浮尘。容我慢慢打开一本书,把世俗的喧嚣关在门外。
我从小就是爱书的人。
我把所有的零花钱都花在书上。把我嫩绿的光阴付诸给了文字。在家中的大书柜,小小的我便懵懵懂懂地邂逅了冰心、鲁迅、林徽因、张爱玲、三毛、海子……?我把自己当作一叶小舟,在浩瀚的书海中起起伏伏。当然,人生得失并存,拥有了清风,便要交还明月,我把童年纯真玩乐的典当,换成了与文字结缘的孤独、寂寞、忧伤和用童眼观察尘世的略带辛涩的早熟。在大文豪慧眼看世界的通透里,我似懂非懂地感觉到,思想深刻的人,并不是在俗世里顺风顺水春风得意的人。这样说来,我选择了书,竟是选择了一份清冷。可是,我爱书,爱得不计较名利得失,因为我的心灵深处,有这样的需要,我只能听从心灵的召唤。
我还是最喜欢《红楼梦》的。
童年的阅读课上,我把《红楼梦》取出,半懂不懂地翻开一段略有些文言感觉的文字,磕磕绊绊地去体会那些风月情浓,兴亡慨叹。终于读到一百二十回,当我读到宝玉失踪后,贾政泊舟在他乡,大雪茫茫中忽见岸边一位披着猩猩毡大红氅,光着头赤着脚的人向他大拜下去,再一看,那人不正是宝玉吗?忽上来了一僧一道,挟宝玉高歌而去——谁与我逝兮,吾与谁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我看完这一段,忽抬起头,愣愣看着前方同学的背,竟然忘了身在何处,只是呆在那儿,仿佛我已经从书中世界亲历亲闻了一回,心中的滋味,已不是感动和泪水所能表达的了。我就那么痴痴地坐着,目光找不到聚焦,恍惚有人在很远的地方叫我,又仿佛没有。我呆呆地坐着,如有所得,如有所失。有人关切地问我怎么了,我望着眼前和我一般童真稚嫩的脸庞,茫然一笑,才慢慢把思绪收回到现实。
也许,在一年后的今天看来,那时,我已读懂天地之苍茫,人世之无常,读懂了富贵功名,皆为浮云,沧海桑田,瞬息万变,领会了什么叫“好一似食尽百鸟各投林,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实,现在看,那时的我只是一个误入书海的稚嫩的女孩,在别人的故事里,忘乎所以。语文老师说我进入了书本,痴迷如醉,却不能跳出书本,静观反思。
如今,童年生活已经如书本一般翻过了那丰富多彩的一页,而青春这本书却是刚刚打开扉页,书里有多少苦辣酸甜,又会融入我几多喜怒哀乐呢?翻开了扉页的人,都会有着探究下去的浓厚兴趣的。我相信,有书香的萦绕,成长的岁月一定会是美好的。
那杯茶冷了,而书的心事已被我打开,一本书正在娓娓道来,我不能不被书吸引,世界此刻真是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