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标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
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困境,包括教育、生活条件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无人照顾的儿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对于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了解得还不够充分。因此,本次调查旨在揭示这些问题,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
我们选择了某农村地区的10个村庄,共访谈了50名留守儿童,并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教育状况、生活条件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1. 教育状况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许多困境。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学校条件差,教学设备欠缺。同时,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关爱,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较低。
2. 生活条件
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也不容乐观。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良好的衣食住行条件。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也存在一定问题。
3. 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他们长期处于缺乏亲情关爱的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尊心低、自卑情绪重、抑郁倾向明显等问题。
四、建议与措施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发展。
2.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增加课外活动,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父母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照顾,尽量争取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 心理健康机构应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生活条件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标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与解决途径
摘要:
本调查报告旨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他们面临的问题包括道德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面临的困境不仅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
二、调查方法
我们选择了某农村地区的10个村庄,共调查了100名农村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长。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观念、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1. 道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相对较弱。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照顾和教育,他们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存在偷盗、欺骗等问题。
2. 社会适应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缺乏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经验,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
3. 人际关系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往往与同龄人产生隔离感,容易产生孤独和无助的情绪。同时,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照顾,他们对亲情和友情的需求较强,但往往得不到满足。
四、解决途径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途径:
1. 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交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增强社交能力。
2. 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家庭关系。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和家庭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升他们的家庭幸福感。
3. 加强社会支持和帮助,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资源。可以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生活问题。
五、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在农村的每个角落都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在社会更好的生存出外打工,他们是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参考!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 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 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 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 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
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