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通用6篇)

时间:2018-09-01 07:16: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

一、引言

凉山地区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凉山民族的文化、生活和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凉山民族调研。

二、调研目的

1.了解凉山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情况;

2.深入了解凉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3.探究凉山民族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4.寻找促进凉山民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三、调研方法

1.实地走访:我们走访了凉山地区的多个民族聚居地,与当地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意见。

2.调查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凉山地区的居民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态度和期望。

3.数据分析: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和观点。

四、调研结果

1.民族构成和分布情况:凉山地区共有15个民族,其中彝族、藏族和苗族是人口最多的三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凉山地区的不同县市,共同构成了凉山地区的多元文化。

2.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凉山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他们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如耕作、畜牧等。

3.经济发展现状:凉山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但也有一些旅游和手工艺品等产业。然而,由于交通条件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凉山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4.面临的挑战:凉山地区面临着环境破坏、资源匮乏、教育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凉山民族的发展。

五、促进凉山民族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条件,改善通信设施,为凉山民族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

2.加强教育和文化传承:加大对凉山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3.发展旅游产业:利用凉山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六、结论

通过这次凉山民族调研,我们更加了解了凉山地区的多民族文化和发展现状。促进凉山民族的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发展旅游产业等。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凉山民族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 篇二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

一、引言

凉山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凉山民族的文化、生活和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凉山民族调研。

二、调研目的

1.了解凉山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情况;

2.深入了解凉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3.探究凉山民族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4.寻找促进凉山民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三、调研方法

1.实地走访:我们走访了凉山地区的多个民族聚居地,与当地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意见。

2.调查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凉山地区的居民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态度和期望。

3.数据分析: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和观点。

四、调研结果

1.民族构成和分布情况:凉山地区共有15个民族,其中彝族、藏族和苗族是人口最多的三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凉山地区的不同县市,共同构成了凉山地区的多元文化。

2.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凉山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他们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如耕作、畜牧等。

3.经济发展现状:凉山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但也有一些旅游和手工艺品等产业。然而,由于交通条件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凉山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4.面临的挑战:凉山地区面临着环境破坏、资源匮乏、教育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凉山民族的发展。

五、促进凉山民族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条件,改善通信设施,为凉山民族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

2.加强教育和文化传承:加大对凉山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3.发展旅游产业:利用凉山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六、结论

通过这次凉山民族调研,我们更加了解了凉山地区的多民族文化和发展现状。促进凉山民族的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发展旅游产业等。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凉山民族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 篇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为促进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xx年始财政部会同xxx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丽水是浙江省少数民族重点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根据《xx市xxx会xx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常委会副主任吕文明带领民侨工委及市民族工作部门负责人,于xx年6~7月,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先后到松阳、遂昌、龙泉、云和、景宁、莲都等县(市、区)部分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就我市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我市现有6个民族重点县(市、区),7个民族乡(镇),208个民族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万,其中畲族人口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主要聚居在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些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xx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主动,争取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我市开展了“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排摸工作。对全市7个民族乡镇和208个民族村的村寨建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现有民族村特色村寨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发展潜力和保护情况。通过论证、筛选、上报,争取了一批民族村寨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 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xx县东坑镇深垟村2个村作为省级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并分别给予了30万元和4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畲族文化旅游景点提升工程、xx县新路湾镇夹路畈畲族精品村建设项目、xx市竹垟畲族乡罗墩少数民族特色村建设项目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分别下达资金30万元、50万元、30万元。xx年,xx县东坑镇深垟村还争取到xxx特色村寨扶持试点(扶持资金80万元),云和的高畲村、景宁的伏叶村等8个民族村列入省民宗委特色村寨扶持试点。

(二)提炼特色,开展畲族风格民居建筑设计工作。我市民族工作部门从xx年底开始,按照传承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通过到贵州、福建实地考察畲族村寨、参考历史记载以及邀请专家论证等方式,设计了一套结合畲族文化、突出畲族建筑特色的《畲族风格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图集》。该图集已上报xxx和省民宗委,发送到全省各市及民族工作重点县(市、区)民族工作部门、全省各民族乡镇,用于指导全市乃至全省畲族聚居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创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畲族特色村寨”。目前,xx县深垟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畲族民居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立足石头文化,已建成“堂前天井堂后鱼、粮仓暖阁廊边栏、祖宗牌位居中座、南北无墙显民风”的传统畲族“石屋寨”。岗石、敕木山等村在民居墙体上注入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符号,建成特色泥巴墙畲寨。xx区大港头镇利山村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拆除旧房建成三层白色立面马头墙徽派风格的特色畲寨。景宁的伏叶村、双后降村、周湖村、金丘村和xx县高畲村、坪垟岗村以及xx市罗墩村的“畲族特色村寨”正在建设当中,并已初具规模。这些以畲族文化为特点的“畲族特色村寨”,将乡村休闲、避暑度假、健体强身、科普教育、人文体验等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三)突出亮点,指导景宁编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人口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的。该县“xx”期间发展最快的是旅游产业。xx年以来,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0余万元,开展了7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把优秀的畲族传统文化与畲族特色村寨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和农家乐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市民族工作部门指导景宁制订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规划确定到xx年,投入3000余万元,打造20个民族特色村寨。充分发挥民族村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依托城镇郊区和主旅游景区、交通干线,开发集畲乡风情和农家风味于一体的“畲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环敕木山一带的民族村,结合省民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创建,开展畲族乡村风情游;大均伏叶、东坑深洋依托大均畲乡之窗、大际风景区,开发“畲家乐”;双后降、周湖、金丘等民族村依托城镇郊区地域优势,开展民族风情表演。景xx县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为引导,统筹兼顾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全面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正在逐步成为促进民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四)成效明显,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新路子。一是改善了试点村寨水、电、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特色工艺品和特色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崭露头角,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通过发展民族风情游、民族传统手工业,有力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四是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不仅引导了当地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投入,还对周边村寨、农户的民居改造、产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我市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协调机制有待完善,推进特色村寨建设的合力仍需强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涉及诸多部门。目前,我市还未出台专门的指导和规范在民族聚居区实施“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与建设的相关文件,导致各部门在项目规划上缺乏协调,尚未形成特色村寨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还导致有的地方按一般村庄的简单模式实施民族村寨项目建设,民族村寨与普通村庄风格趋同。

(二)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滞后,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短缺。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农民自身素质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产业规模小、层次水平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难度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普遍低于汉族群众,且有逐年拉大之趋势。村集体经济薄弱,可支配收入少,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现象较为严重,用于“畲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资金更是严重缺乏。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汉化流失,村寨建设特色不够明显。畲族是一个有自己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畲、汉族群众的深度杂居,造成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流失和文化发展萎缩,面临湮灭的危险。原有的建筑风格已逐步汉化,部分畲族群众对彰显畲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缺少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意识不强,较难付诸实施。在已进行旧村改造或村庄整治的部分民族村中建筑风格大多汉化,体现不出少数民族村居特色。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既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帮扶,面临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建议市政府要加强对特色村寨工作的领导与协调,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入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出台规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内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项目实施主体部门从项目论证起就能充分考虑民族村寨发展的特殊性要求,确保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二)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创建活动、与畲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特色村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建议增加市本级民族发展资金数量,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扶持畲族特色村寨建设;被列入国家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相关县(市、区)应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三)合理规划,典型示范引路。因地制宜,对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论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的主要内容,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突出重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畲族民居为主调、山水风光为基调、畲家风情为特色”的民族特色村寨。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 篇四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塔额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西缘,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全县总面积6106平方公里,边境线长公里。县辖4乡2镇1场,50个村队(行政村39个)、5个社区,驻有兵团第九师161团,总人口6万人(含161团万人)。全县有耕地58万亩、草场707万亩,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县。2015年,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亿元,较上年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96万元,较低上年增长;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较上年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较上年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8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860元。

一、历史沿革

早在公元前

六、七世纪,古老的呼揭部落及塞种人就在巴尔鲁克山一带游牧。

汉朝***辖境属乌孙东境。北周属突厥,唐代为葛逻初部游牧地。五代、辽宋时期从服于辽王朝设立的西突厥王府。后归西辽管辖。成吉思汗派兵击灭西辽,地入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分封领土时,***辖境为成吉思汗三儿子窝阔台的封地。清为蒙古、哈萨克诸部游牧散帐之所,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塔城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属塔城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xxx在古尔班宗设立设治局,名曰古尔班宗设治局,后改为察汗托海设治局,仍属塔城管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察汗托海设治局改为***设治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治局升格为五等县***,县治察汗托海。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3月***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9年县人民政府由察汗托海迁至目前的哈拉布拉镇。

二、主体民族发展史

***地域辽阔,物资丰富,境内居住着汉、哈萨克、维吾尔、回、东乡、蒙古、锡铂、达翰尔、俄罗斯、土家、壮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55%,哈萨克族占35%,其他少数民族占10%。长期以来,各民族相融共生,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友爱相处,为***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做出了就有的贡献。其中人数较多的几个主体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里仅列举汉、哈萨克、维吾尔、回、俄罗斯、蒙古六个民族。

(一)汉族

清朝同治七年(1872),甘肃人冉廷喜兄弟来塔城做皮毛生意,亏本无钱返乡,被塔城直隶厅指派到新地(现团结村)开荒种地。民国14年(1925)河北移民赵龙官等7户农民西迁***,被官府指派到哈拉布拉河西岸开荒种地,垦荒千余亩。随后,汉族人投亲靠友,人口不断增加。民国3

3 年(1944)***建县时,汉族人口已增至363人。1959年,为建设边境,保卫边境,***从山东省东明县,安徽省望江县接来青壮年500余人来本县安家落户,开荒种田。60年代以后,从天津、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甘肃分期分批有计划地招收青壮年来***工作。每年还有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人、国家干部和职工分配到***工作。1966年,从乌鲁木齐收容大批自动来疆人员约1000余人,同年4月接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管处分配来的60名劳动力,***汉族人口急剧增加。到2014年底,全县有汉族人口3559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

(二)哈萨克族

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族陆续迁至巴尔鲁克山游牧,最多时有万余人。光绪四年(1878)正月二十六日,甘肃总督左宗棠根据前布伦托海办事大臣李云麟调查塔尔巴哈台中俄情形后报称,?原塔城所居住哈萨克族有三种,其一,阿吉公所部之哈萨克,分十二克烈,素称良善,现经随地划归俄国三克烈半,其八克列半现属塔城;其一,‘黑宰’哈萨克,内有中国所设头管,年远无考;其一为拜吉格特哈萨克,淖坦汗所属,此两种人数众多,各以数万计?。 逐水草而牧的哈萨克人,遍布巴尔鲁克地区。后来中俄边境之争和反清运动烽烟四起,致使哈萨克人难以安居,同治元年至光绪元年(1862~1875),原来居住在现***境内的哈萨克族?黑宰?部落为逃避战乱迁到?干额啉哈尔噶?等地,这段时间,巴尔鲁克、玛依勒等草原人烟很少。1875年?穆赫?、?把拜?率领部分哈萨克人从阿尔泰西迁至巴尔鲁克,到光绪十四年(1888),察汗托海一带有哈萨克的1个?乌克尔代?(蒙古语为千户长意,隶属塔城管辖)、5个?赞格?曼别特部落和1个?赞格?吐尔图乌勒部落。民国33年(1944)***建县时,境内有哈萨克族12993人。1962年4月22日?伊塔事件?中,不少人去苏联定居。1963年,哈萨克族已锐减到5688人。后从额敏、托里陆续调进和迁来一部分哈萨克族干部和牧民。到2014年底,全县哈萨克族人数增至18714人。

(三)回族

清朝末年,境内有回族32人。1944年后,从甘肃、宁夏、乌鲁木齐等地迁来部分回族来***经商或开荒种地。?三区?革命时,回族人口有所减少。1954年,全县共有回族56人。1959年以后,甘肃、青海和陕西等地xxx陆续来***安家落户,从事农牧业生产。1980年,全县有回族人口1997人。到2014年底,全县回族人口达到3957人。

(四)维吾尔族

康熙二十九年(1690),从南疆迁来部分维吾尔族来额敏河南岸从事农耕。1944年***建县时,境内有维吾尔族45人,从事农业或商业。到2014年底,全县维吾尔人口为176人,大部分居住在哈拉布拉镇,以经商为主。

(五)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大多由于经商、战争和饥荒而流入***境内。民国33年(1944)***建县时,全县有俄罗斯族637人,他们大多从事手工业,运输业和修理业。xxx成立以后,根据中苏双方达成协议,前后有三批俄罗斯人回国定居,致使境内的俄罗斯人口锐减。1963年,俄罗斯人只剩8人。1990年,境内的俄罗斯族有197人。到2014年底,全县俄罗斯人口为232人。

(六)蒙古族

成吉思汗分封时,***辖境归窝阔台汗国管理。境内蒙古人盛极一时。根据陈澄之所著的《塔城地区和阿山区》一文中记载,清初境内有蒙古人9977人。后来蒙古人又陆续迁离此地,多数迁移到**县定居。民国33年(1944),境内蒙古族仅有5人。1990年,境内的蒙古族有135人。到2014年底,全县蒙古族人口为148人。

三、2015年民族工作开展情况

***是少数民族边境县,19个民族长期混杂居住,形成了独特的爱国、戍边、援疆等文化和?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县委、政府认识到抓好民族团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根据这一县情,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研究部署民族团结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组织基础

一是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常委会议每年定期听取汇报,专题研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在县委扩大会议等重大会议上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11次,通报创建活动情况,分析存在问题,落实推进措施,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二是完善考核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当中,对民族团结工作不重视、推进不力的,取消绩效奖励并严格追究责任。三是完善保障机制,把民族团结工作经费作为专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进一步改善充实创建工作条件,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保障了民族团结工作的扎实开展。四是建立少数民族干部选拔机制,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和各族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县在职少数民族县级领导干部10人,占总数的27%,在职少数民族科级领导干部105人,占总数的24%。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596人,占专业人才总数的。

(二)深化主题教育,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导群众、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方面,围绕?七进?,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主题活动,即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营造团结向上的工作环境;进乡村,建设文明幸福的美丽农村;进社区,构建温馨和谐的美好家园;进学校,营造团结友善的学习氛围;进宗教场所,培育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进企业,培育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进军(警)营,培育军民一家亲的良好风尚。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全县143个单位积极申报,目前已有102个单位、村队(社区)创建为地区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41个单位、村队(社区)创建为县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创建率达到100%。深入推进?细胞工程?,在社会各层面形成了人人争当好居民、好职工、好学生,争创好家庭、好巷道、好楼道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评选好村(居)民22609人、好家庭8400户、好巷道236个、好楼道299个、好小区28个,评选比率达到。另一方面,积极培植挖掘树立典型。近年来,我县荣获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6人、地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3人、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45人。今年,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了20个先进集体、40位先进个人,并进行了精神和物质奖励。通过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切实增强了宣传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民族团结意识渗透到社会各个细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哈萨克族医生吾哈斯,不管严寒酷暑,不分节假休息日,始终长年坚持在农牧区一线为看病不便的各族农牧民群众免费义诊,播撒医者仁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维吾尔族姑娘阿勒米拉多年如一日的赡养患癌症的哈族孤寡老人,直至老人安享晚年离开人世;被自治区妇联授予首届新疆妇女儿童慈善奖和爱心贡献奖的?爱心妈妈?社会组织,救助全县各乡场镇各族贫困学生175名,贫困家庭21个,救助资金达到16万元。这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一个个模范的事例,极大地激发了各族群众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热情和动力。

(三)加快经济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我们按照?环保优先、生态立县、法治稳边、兴旅富民?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围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祥和安逸的养生之都?,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先后投入亿元建设重点景区,成功打造了?小白杨?哨所边塞红色游、巴尔鲁克山徒步健身游、吐尔加辽草场田园生态游等景区,巴尔鲁克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以新疆***山花节为平台,举办了放风筝表演赛、国际赛马大会、山地自行车大赛、CBA篮球邀请赛等系列活动,把***山花节与民俗游、自驾游、徒步游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了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和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发展。提升了各族群众对现代文化的参与度,增进了文化认同感,使各族群众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自觉地凝聚在一起。今年,设立1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对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给予扶持,引导各族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并注重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全力开发旅游就业岗位,鼓励旅游公司、旅行社等企业聘用本地农牧民,从事景区车辆驾驶员、餐饮服务员等工作,着力解决农牧民增收难题。旅游业对农牧民增收的拉动明显,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今年截至目前,接待旅游人数万人,旅游收入亿元。在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重点发展了特色农牧业。按照种植业围绕旅游业和畜牧业调整思路,大力发展红花产业,开展特色作物多点试种,在旅游沿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畜牧业以发展优质肉牛肉羊为主攻方向,按照?增量在农区、高端在草原?的思路,设立1000万畜牧业发展基金,突出发展巴什拜羊产业,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2486元,较2011年7786元增加4700元,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坚定了全县各族人民跟党走的信念,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

(四)突出民生保障,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我们在发展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连续5年开展了?民生建设年?活动,民生建设投入超过财政预算支出的。近三年来,我县突出夕阳情、育教情、惠民情等主题,累计投入近20亿元,实施了农村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博物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赛马场、安居富民房、定居兴牧、城市保障性住房、牧民定居楼、集中供热改造、供排水改造、自来水净化处理、城市主干道改扩建等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成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实现了城乡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全覆盖;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从学前幼儿园开始实施?双语?教育,建立5所民汉合校,打造2所双语示范校。村级卫生室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年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7684万元,实现2412户、8872人脱贫,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1206户、4436人。加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少数民族比例,全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少数民族84人;共为312名少数民族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033万元;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5849人(次);全县实现少数民族就业1026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夯实了群众基础。

(五)强化融合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合力共进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既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一是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双拥?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军地、军民结对共建活动,共同谱写?军爱民、民拥军、各族军民心连心?的和谐篇章。高度重视国防、军队建设工作,投入150余万元,解决了驻县部队的水电、交通、通信等各项设施建设。共开展走访慰问驻县部队40余次,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折资80万余元。驻县部队官兵积极投身于?第二故乡?建设,为民做好事1500余件,为我县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兵地融合共建结合起来。坚持以民族团结引领兵地团结,加强与兵团第九师161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签订了兵地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定期召开兵地联席会,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三是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援疆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援疆资金,实施县人民医院综合楼、集中供热工程、生态园、哈拉赛村整村搬迁、一中学生宿舍楼、加依勒玛街社区办公室楼、安居富民等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援疆项目,把援疆项目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进各民族友谊的民心工程。援疆干部个个?争当民族团结模范?,主动融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我们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民族团结工作的持续推进,激发了全县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成一股绳,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极大热情,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凝聚了力量。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 篇五

xx年2月9日至2月14日众缘普济社蒋莎莎、严伟、陈志涛、杨伟四人到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麻风村)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活动。

这次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1, 慨况

阿布洛哈村位于布拖县与金阳县的交界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子一共有四个组,一、二组在半山腰上,三四组在山脚下。四个组共有193人,男子67人,女子48人,儿童79人。村子里共有41个麻风病患者,其中的15位患者因为无子女住在村里的康复院(位于2组)里,其它的都由子女接回家。村子里有4个孤儿,其中有姐弟3个是一家人,现住在康复院中,最大的一个13岁,最小的8岁;还有一个孤儿现在4岁,由其叔叔收养。

2, 房屋状况

由于近年来政府的扶持,2组和4组的房屋都翻修成了砖房,其中2组的房屋较好而4组的有些房屋开始出现了裂缝;1组和3组的房屋大部分都是土墙瓦房。除了书记、会计等少数几家的房屋是分割开的外其它住户的房屋都只有一间。

3,民俗

当地人只有一小部分能听懂汉语,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汉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随便和当地妇女开玩笑,尤其是当着其丈夫的面。

4,政府方面

由政府出钱给当地种上了花椒树(开始挂果了)、核桃树(不多,才种一年)。由于人口问题,村子里也实行了计划生育,一家最多只能有3个孩子,超过的为超生,但大部分家庭都有4~5个小孩。每年政府都有对康复院里的人进行生活用品、医疗等方面的资助,对村委也有一定的拨款用以帮助改善当地生产及生活条件。

5,交通

从西昌到布拖县邬依乡要四个半小时,其中从西昌到拖觉镇是柏油路,从托觉到邬依乡还有三十六七公里的山路,较为险峻。在邬依乡下车再2个多小时才到达阿布洛哈村的2组,从2 组到1组需要步行20分钟、到4组要1个小时、到3组要1个半小时。从下车处到2组全部为下坡路,路上部分有阶梯,比较难走;从2组去4组的路有2处比较危险,有些像去昭觉山上的路。

6,经济

1)经济作物:由于土地比较贫瘠,村子一年四季只种玉米、南瓜(大豆和水稻只有3组才能种)。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扶持,开始种花椒和核桃,由于管理不善加上才种不久,花椒产量低、核桃还没结果。由于3、4组离西溪河比较近,农闲时村民就到合力捕鱼,收入还不错。相比较而言,1、2组养的牲畜(牛、羊、猪、马)比3、4组多,一家多的有三、四十只羊。

2)经济收入:调查过程中每户年均收入大概一两千元(值得商榷)。主要来源为花椒、鱼和一些牲畜以及一些家庭的人员外出务工。相比较而言有人外出务工的家庭基本上都有电视,有些还有衣柜、橱柜等,其它家庭则没有;3、4组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视,收入相对1、2组较高(卖鱼所得,河里的鱼为雅鱼,在西昌能卖到100元每斤)。由于3组离西溪河较近,能种植水稻,有米饭吃。1、2、4组全年都吃玉米饭,基本吃不上米。

7,教育

1)学校:村里有所小学,建于xx年,由林强命名为 “林川小学”。该校有教室、教师宿舍共120平米,食堂13平米厕所15平米,围墙50米,地面硬化200平米。学校位于2组,没有电(但教室安有日光灯而且布有电线)

2)学生基本情况:现学校开设有一个班:四年级,共有学生19名,最大的13岁,最小的7岁,7个男生12个女生。村里上完小学的孩子可以免费到乌依乡(山上,需步行4个半小时)和拖觉镇上初中,但由于出去跟不上或者受同学欺负等原因辍学在家,这种情况1组有几个,3组有一个。

3)基础教育:学校共有2个老师,上课用彝汉,学生基本上学不到汉语,大都是跟着电视学汉语。据了解,2位老师对学生极其不负责,平时不怎么上课,老师自己睡觉去,让学生在教室里玩。该校迫切需要支教,尤其是能在当地长期支教的。

8,医疗卫生

1)医疗:村里有一个卫生院,2个医生(其中一个是书记),医药用品基本不外买,都是靠外面慈善机构捐赠。由于人员流动较小,村里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传染病,一般都是些头疼、胃疼和感冒之类的常见病,因此对阿莫西林很需要。乡上卫生院也会定期到村里打疫苗和预防针。

2)卫生:村子里没有人畜共屋现象;1、2组的卫生较差,家里既脏又乱,3、4组基本上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是,小孩普遍较脏,不讲卫生。

9,慈善团体

现有香港、澳门(利玛窦)的慈善机构在资助村里的病患,一位病人每月50元

众缘普济社布托县调研支队

xx年2月16日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 篇六

顺河回族区有汉、回、满、蒙等20个民族,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回族占%,有人口万多人。有xxx教、佛教、xxx、基督教道教五大宗教。辖区内设立的宗教组织有:市xxx爱国会、xxx教务委员会、市xxx教协会、开封河南佛学社。宗教场所28处,国家级保护文物1处,省级保护文物1处,民族文化底蕴很深,有很多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相互融合。根据上级精神,统计普查文化资源,加快民族区域的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顺河区的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民族文化受地域性和整体文化素质的局限性使民族宗教文化发展缓慢,许多民族宗教文化资源都处于睡眠的状态,我们不仅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连保护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都满足不了他们,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恐怕有一天我们文化资源会越来越少了,简直是对文化资源的污蔑。在去年五月份,我局到西安市调研民族宗教工作,给予我们的感触很大,我们区在很多地方于西安市的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民族区域的城市拆迁,宗教场所的开放,对现有的文化资源合理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我们还参观

陕西省最大最先对外开放的清真寺西安清真寺,并学习了西安清真寺对外旅游开放的经验。我们应该以此次文化资源普查为平台,抓住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把民族宗教文化资源转变为生长产力,推动我区的发展。

1、合理的保护文化资源,保护原有传统文化,保护更新交替的推出历史文化的建设。

开封和西安有着很多的相似点,开封和西安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文明的发源地,都曾经经历历史最辉煌的时代,都曾经经历历史的洗刷和风风雨雨。但西安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西安市很注重原有的传统文化和保护古老的庭院建设,更注重xxx庭院的保护,西安市保护古老的庭院总共有85座,其中回族庭院40多座。一般回族地区由于较为落后,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经济落后,正是由于落后的现状才使一些xxx文化的到保护,才使更多的xxx文化和传统的文化没有被社会所代替,我们要有意识地去保护民族文化和xxx文化,这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去保护,去抓住机遇,在这种大好的条件下,去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事业。

西安和开封有着不同的韵味,同时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注重于大唐建筑的风格的复古,而开封较注重于宋建筑的复古,两个城市有一种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感受,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色彩。在拆迁中我们也应该保护和更新更替地推出历史文化的复古,合理保护传统文化和古老的庭院古文化建设。

在调研中,我们到xxx堂总修院给我们的感触也是很大的,xxx堂总修院是我省唯一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神学院,建于20世纪初期,占地100亩,格局独特,民族文化资源相当浓厚,其美中不足指处人们们又认识到其民族文化价值,没有很好的保护,致使其破不堪言,如果对其加以保护和维修,将使顺河的一个旅游、文化研究的亮点。

2、合理规划,推出民族传统的饮食、餐饮、旅游综合一体市场,打造精品市场。

以东大寺为平台,合理的规划,有点到面,做好民族区域的开发,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东大寺是河南省规模较大,保护完整,有明显明清建筑特色的一处xxx教的古式建筑群,其周围回族群众4千多人,以经商为主。周边是老城区,

少数民族经济相对落后,思想落后。老城就牵扯到改造,城市的拆迁,特别是民族区域的拆迁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西安的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是莲湖区,莲湖区有回族3万多回族,占西安是回族的50%,面积

2、4平方公里,有清真寺12个,回族多围寺而居,多以经商而谋生。

西安是在民族区域拆迁的问题上,经过反复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合理的规划,筹建回族文化一条街,以旅游、文化、饮食等综合相结合的,为回族群众提供便利的环境。莲湖区和顺河回族区有着很多的相似点,顺河有回族2万多人,清真寺15个,多也是经商为主,民族文化气味较为浓厚,改造回族区域,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地去论证,合理规划,广泛征求回族群众的意见,以东大寺为中心的,筹集以旅游、文化、饮食(民族传统小吃)等相结合的大型产业链。

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与xxx文化相冲突的时候,西安市采取

一、避,在规划中,如果与清真寺相抵触,就改变规划,避开这种冲突;

二、征求xxx群众的意见,整体迁移,筹建回族小区。

我们也要合理保护我们xxx文化的资源,把资源转型。

3、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推广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民族文化的,恢复和收集保护xxx教文化。我们应该借鉴于西安民委、西安伊协、西安清真寺在民族文化领域采取的措施,大量挖掘民族文化,只要和我们有相关的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都将其进行收集,加强民族文化领域的。西安大清真寺西安大清真寺所收集文物在全国中是最多的,他们已收藏有三十年之久,最重要的是更多人去保护这些民族文化。

提高文化品味和管理档次,打造东大寺精品旅游精品景点。提到文化的品位,结合我们自身的条件和自身的优势,把我们的民族的文化推向与社会,东大寺在我们开封可以说历史的韵味是十分浓厚,清真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是xxx文化的一个亮点,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相结合体,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对外界有着神秘的色彩,我们应该加大宣传,把我们的民族文化推向与社会,让许多得多的人去认识我们的xxx文化,去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凉山民族调研报告范文(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