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精选6篇)

时间:2017-04-09 01:14: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食品生物安全论文范文 篇一

标题:基因改造食品的食品生物安全问题探讨

摘要:基因改造食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食品进行改良和优化的产物,其在提高食品产量、增加抗虫抗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因改造食品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其食品生物安全性。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探讨了基因改造食品的食品生物安全问题,包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影响以及社会伦理问题等。

关键词:基因改造食品;食品生物安全;人体健康;环境影响;社会伦理

引言:基因改造食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食品进行改良和优化的产物,通过向食品中导入或删除特定基因,使其具有抗虫抗病性、耐草药性、抗逆性等特点,从而提高食品产量和质量。然而,基因改造食品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其食品生物安全性。

正文:基因改造食品与传统食品相比,其食品生物安全性引发了更多的关注。首先,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一些研究表明,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转基因作物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可能会传入人体,导致人体对抗生素的抵抗力降低。另外,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因为导入的外源基因可能会产生新的蛋白质,从而引发人体对这些蛋白质的过敏反应。此外,基因改造食品还可能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

其次,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对环境产生潜在影响。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传粉、风力传播等方式,与野生植物杂交,导致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降低。此外,转基因作物中的抗虫基因可能会对非目标昆虫产生毒害作用,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转基因作物在耕种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农药的过度使用,进而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基因改造食品还涉及到社会伦理问题。基因改造食品的研发和推广可能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农民的生计。此外,基因改造食品的推广还可能引发消费者的拒绝和抵制,从而对食品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基因改造食品的研发和推广需要充分考虑社会伦理问题。

结论:基因改造食品的食品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人体健康、环境影响和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虽然基因改造食品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但通过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其食品生物安全性。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持续进行相关研究,以确保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Zhang Y, Wang Y, Liu Q, et al. Safety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expressing human serum albumin from urine metabonomics and fecal bacterial profile.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5, 14(1): 283-294.

2. Panchin A Y, Tuzhikov A I. Published GMO studies find no evidence of harm when corrected for multiple comparisons. 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 2017, 37(2): 1-6.

食品生物安全论文范文 篇二

标题: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摘要: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和保鲜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探讨了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食品安全控制措施,旨在为食品生物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人体健康;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引言: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加工和保鲜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和延长食品保鲜期,对食品进行的添加的物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起到了改善食品质量、增加食品味道、保持食品新鲜度等作用。然而,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正文: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食品添加剂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例如,某些人对亚硝酸盐、苏打粉等添加剂可能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症状。其次,一些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的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某些人对某些食品添加剂可能产生胃痛、腹泻等症状。此外,一些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头晕、头痛等症状。最后,长期摄入一些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慢性影响,如肝肾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等。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首先,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和控制。各国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定,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其次,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和评估。需要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添加剂的潜在风险。此外,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和了解,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结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和控制,加强食品安全研究和评估,以及提高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Magnuson B A, Roberts A, Nestmann E R.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safety of food and color additives.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3, 133(3): 876S-879S.

2. Saini R K, Keum Y S. Overview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 and the debate surrounding their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ment.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 2018, 23(6): 465-476.

食品生物安全论文范文 篇三

1对GMOs持截然不同的观点

所谓的GMOs(G),是指经遗传修饰了的生物体。转基因作物就是GMOs中的一种。目前在国际上对GMOs存在下列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赞同大力发展GMOs的观点,其理由是基于下列几点。

1)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下面有几个数字能说明问题。如美国,1996年时70%的转基因Bt棉花不再喷洒杀虫剂,产量提高70%,每公顷节约140~180美元;美国原来每年约有一半的玉米田(3200万hm2)受棉铃虫危害,丧失金额达10亿美元,但种植转基因Bt玉米后,产量提高9%,而经济效益1996年是190万美元,1997年达1900万美元;在加拿大,在1996年种植了1200万hm2耐除草剂油菜后,产量提高9%,经济效益达600万美元;中国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花,从1997~2000年的4年,总的经济效益达3亿3千7百万美元。全世界2000年转基因作物产品的价值为3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时价值可达300亿美元。由此可见,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2)解决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饥饿问题

世界人口,特别在发展中国家,会不断增长是肯定的,而粮食如何能随着增长的人口同时增加,是一个全世界关心的严重问题。不少人认为,基因工程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将是解决21世纪不断增加人口对粮食需求的唯一途径。1999年,在英国皇家学会曾召开过一次世界上有关科学院共同讨论GMOs问题的会议,会议上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认为:"我们与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他们国家人口少,已经有足够的粮食,可以不发展转基因技术。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需要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转基因技术不仅能提高粮食或作物的产量,并可提高其品质。全球每年由于维生素A缺乏症导致50万人失明,100万儿童死亡,这类事件多数是发生在以稻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中,特别是非洲。瑞士科学家IngoPetrykus领导的研究组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一种称为"金稻"的水稻,这是一种具高含量维生素A原物质的水稻,有可能解决维生素A缺乏症问题。

3)可能大大缩短作物生长期

西班牙科学家从拟南芥菜中提取一种基因插入柑橘树中,使原来要5~6年才能成熟的柑橘树,在一年内就开花结果(Penaetal.,2001);又如德国科学家培育的马铃薯在栽种后15周就能收获马铃薯,比普通马铃薯块茎收获时间要提早7周之多,这种新品种并能产生一种细菌酶,可以把能使马铃薯萌芽的焦磷酸盐分解而阻止其出芽(Farreetal.,2001)。

2001年7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第12期《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对基因改良技术的可利用性的一面也是充分肯定的。《报告》指出,尽管充满争议,基因改良生物(GMOs是一种翻译方式)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突破性技术。在承认需要面对基因改良技术所带来的环境和健康等方面风险的同时,仍要注意到这一技术在生成抗病毒、抗旱和富有营养的作物方面具有的独特潜力,这些作物能够大幅度减少目前仍困扰着全球8亿人口的营养不良现象。《报告》认为基因改良生物带来的风险可以得到控制。

另一种观点是全面对GMOs持否定的态度。特别是"绿色和平组织"等一些非政府组织,他们不仅游行、抗议,有时甚至采取行动。2001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中播出了法国的反对GMOs的群众,拿起了镰刀大量的砍除已长得很大的转基因玉米,因为法国食品安全机构在递交给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说,"在受测试的玉米种子中,大概41%的样品含有转基因物质成分。此外,一小部分油菜种子和大豆种子也含有转基因物质"。报告还指出,"我们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使我们得出结论,常规食品含有转基因物质的现象并不仅限于我们所研究的种子。现在常规谷物的种子或作物含有微量转基因物质的可能性已成为现实"。

绿色和平组织在对一片赞扬声中上述的"金稻"也持截然相反的立场。当然他们对任何转基因产品都是反对的,他们认为转基因技术存在着不可预测、不精确、和不可逆转等问题。与其他基因工程技术一样"金稻"没有解决根本的安全问题,对环境有潜在的威胁。他们引用营养学家的意见说,贫困人口的饮食结构中缺乏脂肪,为之才影响了他们吸收大米中维生素A。因此"金稻"解决不了维生素A缺乏症。从营养学角度考虑,转基因技术能够解决饥荒的理论是没有充分依据的。他们甚至认为不论是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想仅仅凭借某一种技术力量解决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不可能的。

对上述能使传统产品大大缩短生长期的转基因技术,环境保护主义者也持强烈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作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长期影响还不得而知。在他们的强烈反对下,西欧目前实际上禁止对转基因作物作商品化的种植。

2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条款中就已明确提出来,要求制定或采取办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LMO或GMO)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既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险。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包括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已有文章报道(钱迎倩等,1998),在Kjellsson(1997)的基础上列了表1。

表1中所列的不少是生态风险,转基因作物因为是人工制造的品种,我们可以把这些品种看作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种。一般说来,外来种对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或危险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需10年的时间,或更长的时间。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种植至今最长也就是5~6年的时间,一些潜在风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一定能表现出来。可是有些风险在实验室水平上已经证实。如Mikkelsen等证实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可以通过基因流在一次杂交、一次回交的过程已转到其野生近缘种中(Mikkelsenetal.,1996)。这就是表中所指出的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可能产生新的农田杂草。没有预料到的是转基因作物自身变为杂草成为现实的时间来得如此之快。根据2001年8月的报道,在加拿大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是耐除草剂的GM油菜,但它们正在变成杂草。农民们正在与他们农田里的一种新的有害植物作斗争。因为在他们农田里已出现了未种植过的GM油菜,而这种植物能抗常规使用的除草剂,要杀死它们还较困难。曼尼托巴大学的植物科学家MartinEntz说,"GM油菜传播的速度要比我们想到的要快很多,而要控制它是绝对不可能的"。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已劝告农民们用另外的药剂来杀死他们。可是其它的药剂能把农民种的作物杀死,在某些情况下,GM油菜对这些药剂却具有抗性。这些GM油菜真正成为所谓的"超级杂草"。

表1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环境后潜在的风险

对环境有害的影响造成影响的过程

农田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增加杀虫剂的使用抗性的选择和转运到可相容的其它植物中

产生新的农田杂草基因流和杂交

转基因植物自身变为杂草插入性状的竞争

产生新的病毒不同病毒基因组和转基因作物的病毒外壳蛋白的重组

产生新的作物害虫

病原体-植物相互作用

食草动物-植物相互作用

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食草动物的误食

自然生态系统Naturalecosystem

侵入到新的栖息地花粉和种子的传播

丧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和杂交

对非目标物种的伤害改变了互惠共生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竞争

环境的胁迫

增加的影响(基因、种群、物种)

营养循环和地球化学过程的改变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

(如转基因植物与N2固定系统)

初级生产力的改变改变了物种的组成

增加了土壤流失增加的影响(与环境、物种组成的相互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是GMOs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Losey等(Loseyetal.,1999)的实验结果在Nature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们在实验室中用加有Bt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来喂饲大斑蝶幼虫,加普通玉米花粉及不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叶片作为对照,结果说明喂饲加有Bt玉米花粉的马利筋的幼虫第二天死亡10%以上,4天后死亡44%,而对照全部存活。此外,对加有Bt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摄取量小,幼虫生长缓慢,重量只有喂饲无花粉叶片的幼虫的一半。从另外一角度也可能威胁大斑蝶的生存,在无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前,除草剂一般只能在作物种子萌发前喷洒一次。在种植抗除草剂作物后,就可在作物生长期多次喷洒除草剂,杀死杂草而对作物无威胁,随着多次除草剂的喷洒,马利筋就大量减少。由于大斑蝶的惟一的食物是马利筋,随着马利筋大量减少,也就威胁到大斑蝶的物种的生存。大斑蝶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蝴蝶,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还有另外几个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例子,已在另外文章中报道了(钱迎倩等,2001)。GMOs对环境的其它方面影响,我们也作过报道(钱迎倩、马克平,1998),国际上近年来普遍重视生物安全的研究工作,随着时间的推延,会不断有新的报道。

顺便也要提到关于对人体健康问题,据报道,美国市场上已有千种以上的食品是从GM作物来源的,因为至今还没有一个实验证据证明被政府批准作商品化种植的GM产物对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即使这种情况,美国农业部对某些GM产物还不允许作为人类的食物,只能作为牲口饲料。2000年美国曾发生一事件,StarLink公司培育的抗虫的Bt玉米,农业部担心一部分人可能对这种玉米内含有Cry9C蛋白质而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只允许作为动物饲料。但是StarLink公司却把这种玉米出售给生产人类食品的工厂,从而在杂货店的食品架上就出现了含转基因玉米成分的煎玉米卷、玉米点心和其它玉米食品。美国农业部发现后,不仅迫使这些食品从货架上收回,把去年生产的所有玉米都作为转基因玉米来处理。因为转基因玉米的价格要比常规玉米的低,因此造成种植常规玉米的农民及中间商蒙受损失,也影响到整个玉米出口量下降。

上面提到法国食品安全机构在普通玉米种子中已检测到转基因物质,其含量通常不超过,安全机构负责人声称,"食用这些谷物生产的食品对消费者造成危险的可能性非常小"。

3拟采取的对策

生物技术这门高新技术在解决医药、农业、环境等各个方面问题确实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并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GMOs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安全性也是不能忽视的。UNDP《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呼吁,人们应对基因改良生物的长期影响做进一步研究,并提倡对基因改良产品做标记,以便使顾客做出知情的选择。《报告》并指出,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政策欠妥、法规不当和缺乏透明度的结果。

提出下列几点对策:

1)2001年5月23日xxx总理xxx签署第304号xxxxxx令,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xxx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还规定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由生产、分装单位和个人负责标识、未标识的,不得销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应当载明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称等等。《条例》的颁布,为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使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下一步有两个重要的工作可能应该重视的,一个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涉及的部门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第二个是宣传、教育、贯彻落实问题,转基因作物将涉及到广大农民,目前中国农民对什么是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什么要采取标识制度等等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视。

2)切实加强生物安全的科学研究工作。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在生物安全方面较早就开展了研究,而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刚起步或尚未开始的阶段。对农田及自然生态系统中一系列的生态风险的研究如何起步,如何切入,得到的结果往往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影响。对此又如何作分析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在对人体健康影响问题,可能与生态效应一样,得到结论有一个时间问题。可能在短期内得不到结论。这些问题都是在考虑生物安全科研时可供思考的问题。

3)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前面已经肯定,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短缺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应该说不是惟一的途径。中国育种家袁隆平培育出来的"超级稻"最高亩产可达1139kg,他的杂交水稻提高的产量可解决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因此研究新的提高粮食产量及品质的途径,走创新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4)切实加强正确的全民宣传活动。尤其要注意媒体的报道。2000年12月,北京一个发行量很大的媒体作了如下的报道,题目为"本报记者驱车百余里,寻找转基因草"。记者在北京近郊见到由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的转基因草,在宣传这草的一系列优点外,最后一句话是"转基因,让小草也"疯狂"。这里最少有两

个问题:一是任何转基因植物种植这么大面积,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可报道上并未提到一点;二是我们虽然不知道这种转基因草是什么种,它在北京近郊是否有亲缘关系很近的近缘种?一旦这种小草真的疯狂起来,上面我们提到的加拿大转基因油菜问题很快在北京近郊就会发生,有可能通过种子传播到大量的农田里成为杂草,如有近缘种,还可能通过杂交,让本来不是杂草的近缘种也到处疯狂起来。

5)不能让中国的大地成为发达国家的实验场所。现在在一些发达国家,虽然进行大量的生物技术,包括GMOs的研究,但不允许作商品化的种植。如挪威等欧洲一些国家,GMOs作商品化种植要经过国王或国会的批准。目前国际上实验室已经成功的转基因作物是大量的,但真正被各国政府批准能作商品化种植的还极少。已有迹象表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把实验室的成果拿到中国来作大田试验,甚至大面积的种植,而我们多数人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上述"转基因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双方都愿意接受的例子。但如果大面积种植后真出现严重的生态负效应,后果将不可收拾。

参考文献

Farre,(3):268-272.

Losey,.

Mikkelsen,.

Pena,(3):263-267.

钱迎倩,马克平.1998.经遗传修饰生物体的研究进展及其释放后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学报,18(1):1-9.

钱迎倩,田彦,魏伟.1998.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植物生态学报,22(4):289-299.

钱迎倩,魏伟,桑卫国,马克平.2001.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学报,21(3):337-343.

食品生物安全论文范文 篇四

【关键词】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责任

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要对影响力巨大的公共安全事件负责。在食品安全链条中,市场监管的环节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责任之一。

政府监管食品市场不力的原因分析

首先,法律体系不完善、执行效力不足。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食品安全法》为主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近20部,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条例近40部,但与《食品安全法》配套的法律、法规仍需完善。总体来说,虽然我国这方面的法律建构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梯形状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关键的问题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实际上,将问题食品生产者向司法机关的移送率很低,判刑的更少,形同虚设的法律无法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其次,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部门职责不清。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我国形成了在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下的“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安全多部门联合监管模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包括食品安全委员会、xxx、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检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这些主要监管部门之间衔接不畅。当某一项执法活动波及众多部门时,相关执法部门会因为害怕影响其他部门利益而裹足不前,也会害怕引起重复执法的嫌疑而畏首畏尾。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公然无视食品安全。如在已经查处的“”中,石家庄政府在维护当地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行为。

第三,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薄弱。首先,我国食品标准不统一。如xxx、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都设有各自的质检系统,但是这些系统的大多数资源并未共享。其次,食品标准的制定缺乏公信力。利益集团的运作使得我国食品政治出现更加错综复杂的怪相,也使标准监管这一技术手段难以落到实处。

第四,缺乏风险管理、信用体系。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传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更多地倾向于事后管理,以致形成了一种“媒体曝光—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有关责任人表态—偃旗息鼓、风波平息—迅速遗忘—下一事件曝光”的逻辑怪圈。近年来,这种管理方式已愈来愈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弊端逐渐出现。据专家指出,要将监管的关口不断回溯,建立起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除此之外,诚信体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食品问题的泛滥。

第五,社会公共监督机制的缺失。近年来我国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大都由媒体曝光开始,各种和食品安全有关的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近乎于集体失语。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应发挥以下作用。通过行业自律强化行业内部管理;与政府沟通,传递行业资讯;联系消费者,依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完善行业内部的管理。但从其实际操作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尤其是城市低收入居民、农村人口存在收入少、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由于举报机制不健全,对举报者的保护不够,奖励不能兑现,群众主动举报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公众的协同监督作用。

完善食品市场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首先,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执法效力。从立法、司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与原来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亟需将各个法律法规统一起来。一是制定产品责任法。现有与食品有关的法律都没有明确食品安全责任的归责原则,这不利于激励食品供应者提供安全食品。二是应当加强食品安全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快补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配套法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特别是在部门职责细化、行业准入标准、违法责任追究、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法规政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重要因素,急需建立失职、渎职问责制度,需修改现行消费者维权法律,受到问题食品伤害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失职、渎职的监管部门承担责任。

其次,协调监管机构。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主要有“分散模式”和“集中模式”两种。“分散模式”指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主要由多个部门负责“。集中模式”指将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监管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我国采用的“分散模式”虽然表面分工明确,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等问题。

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角度,首先需要合理归并现有监管机构职能。只有合理归并现有监管机构的职能,对监管中存在交叉处重新分工,或者干脆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集中模式”,才能彻底解决重复监管的问题。

其次,扫除缝隙监管的空白。目前的监管体系在某些环节存在着无人监管的盲区,对此必须明确具体负责监管的机构,并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再次,要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权。可以考虑在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立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负责拟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收回其他部门的国家标准制定的权,行业标准也必须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食品生物安全论文范文 篇五

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就是达到三好,即“吃好,穿好,住好,”由此可见,“吃好”位居榜首。因此,食品对我们来说可是功不可没的。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食物就是力量。有了力气,我们才能以足够的精力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才可以运用大脑去思考问题,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牢记在心……总之,只有充满旺盛的精力,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外加点心零食,我们为身体所提供的食物已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也许你自己都要吃那一惊。可是你们是否考虑过食品的安全呢?俗话说:“病从口入”,我看一点儿也不假。不知你还记得否,也许你曾经就因吃坏东西而拉过肚子吧。当时你的滋味一定不好受。回想得出,你一定痛得满地打滚,一阵有一阵地热汗直冒、汗毛直竖,那时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剩那一肚子的恨。这都是伪劣食品惹的祸!因此我们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品。就像去年,我家附近开了一家烧饼店,味美,去的人多,生意也火,可没开多少时间就发现它里面的材料不符合标准,会造成对身体有害的后果。一经查实,便关门大吉了。在铲除了一颗城市污渍,而感到欣喜之余,我们是否该去考虑考虑,要是我们不去买那些不安全的食品,他们卖不出去,又怎么营业呢?所以,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有些人去买东西往往会去买那些味美,但价格又便宜的食品,觉得自己花尽少的钱,却吃到了味美可口的食品,很值。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听说过天上能掉馅饼吗?我说是你掉进陷阱里了吧。那些商贩们正是摸透了这点,以低廉的价格诱惑你,你却一点也不知道食品的制作过程是否卫生,材料又是否合格,吃着反而还心里美滋滋的,等生病了才发觉自己上了当,便后悔莫及。世上没有后悔药,不要等到付出了代价才醒悟,也不要贪图小利,因为最终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再就近来讲,我们许多同学都吃不惯学校食堂里的饭,不是埋怨饭太硬就是说难吃,于是就干脆直奔小店,以零食当饭。其实这样既不能吃饱肚子,也达不到健康的标准,一不小心还容易吃坏肚子。食堂里的饭菜再不合你的口味,但毕竟安全,也免除了你的后顾之忧。所以,尽量少往小店跑。食品的威力说小就小,说猛就猛。误食也许还会涉及到你的生命,想想,一生能有几回?生命无价,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我们要吃得安全,这样既可让你吃遍天下美食,又可在美味的伴随下健康成长,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希望,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所以以现在开始,从看重食品的安全起,为明天做好准备,随时绽放生命的光彩!

食品生物安全论文范文 篇六

论文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预防

论文摘要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常有法律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自然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2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发展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3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发布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

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

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

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 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

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在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事情上,必须慎之又慎。加强审批程序,要求特定品种转基因作物上市前必须做好必要的科学研究,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

食品生物安全论文范文(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