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优质3篇)

时间:2017-09-08 05:19: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篇一

《一代廉吏于成龙》是一部让人深受触动的历史教育片。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廉吏于成龙先生的生平事迹进行还原和再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廉洁公正的清官形象,传达了廉政教育的重要性。

影片通过对于成龙先生的塑造,展示了一个清官的形象。于成龙先生以他的廉洁和公正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在任职期间始终秉持着对法律和道德的坚守,不为利益所动,不被权力腐蚀。他对待每一宗案件都十分严谨和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廉政的重要性。廉政不仅仅指的是廉洁奉公,更是一种道德和责任的体现。廉政是社会进步的保障,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影片中的于成龙先生在面临各种利益诱惑时都能坚守廉洁的底线,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启示。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被物质和权力腐蚀,坚守道德底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观看这部影片也让我深感历史的厚重和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再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历史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盘,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挑战。廉政教育也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通过了解历史上的廉洁官员和清官事迹,我们能够认识到廉政的重要性,从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廉洁奉公。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影片。通过对于成龙先生的生平事迹的还原和再现,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廉洁公正的清官形象,传达了廉政教育的重要性。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廉政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深感历史的厚重和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观看这部影片,从中汲取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篇二

《一代廉吏于成龙》这部历史教育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通过对于成龙先生的生平事迹的还原和再现,向观众传递了廉政教育的重要性。我从中深刻认识到廉洁奉公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被于成龙先生坚守廉洁的底线和对社会的贡献所感动。

影片中,于成龙先生以他的清廉和公正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代廉吏”。他在担任官员期间,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利益所动,不受权力的腐蚀。他对待每一宗案件都严谨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廉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廉政的重要性。廉政不仅指的是官员廉洁奉公,更是一种道德和责任的体现。一个廉洁的政府是社会进步的保障,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廉政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加强廉政教育,培养廉洁官员和清官,才能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影片中的于成龙先生就是一个典范,他的事迹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与廉政教育相关的还有历史教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再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历史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盘,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挑战。廉政教育也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通过了解历史上的廉洁官员和清官事迹,我们能够认识到廉政的重要性,从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廉洁奉公。

总而言之,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影片。通过对于成龙先生的生平事迹的还原和再现,影片向观众传递了廉政教育的重要性。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廉政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深感历史的厚重和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观看这部影片,从中汲取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篇三

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导语】: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下面是小编为您提供“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欢迎阅读与分享。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学习网的栏目!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

  于成龙(1617-1684年),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入仕,康熙二十三年逝于任上。为官二十四年,廉名传天下,康熙帝曰:“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 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大清王朝被乾隆皇帝尊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在福建清明廉政,勤政爱民的感人政绩和清官形象,于成龙是后世为官者永远效仿的楷模。

  舞台大幕拉开,已年逾花甲、衣饰简朴、风尘仆仆赴任福建按察使的于成龙,踏上福建城郊之地时,被一路百姓无端以通海通匪之莫须有罪名,捕之入狱,大为疑惑和不满。他怒斥福建藩司勒春和福州绿营守备喀林的蛮横和胡作非为。于是他上任伊始,一不拜上司、二不访官绅,三不会宾客,而一头扎进案卷堆,把臬司衙门的陈年卷宗翻个底朝。实地勘察,亲临人满为患的四大监狱,惊骇通海通匪的巨案累及万千,造成民不聊生,农桑凋敝,田园荒芜。于是他毅然上访权倾朝野钦命驻节福州的康亲王,请求重审重判前任臬司的定案。终使众多冤案昭雪,大快民心。

  于成龙,虽为封建社会的一吏官,但仍然有很多的东西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为民服务的思想和廉洁的品德。让我们在一次回顾历史上的于成龙:

  他有一种为国效力、为民做事的愿望。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此种精神值得学习。

  他能很好地体察民情,以人为本做好工作。于成龙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为民称颂的好事。当时一清廷为对付台湾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了"海禁"政策。当地统治者不顾连年兵祸,民不聊生,动辄以"通海"罪名兴起大狱,使许多沿海渔民罹难。于成龙在审阅案卷时,发现每案被拟极刑的就达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妇女孺子。于是他坚决主张重审,对怕得罪清室而劝阻他的人说:"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咸阿从事!"在他的力争和主持下,先后使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而获释,贫困不能归者还发给路费。

  他严于律已,受得住贫穷,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康熙二十三年,成龙病逝于任上。将军、都院察看他的遗物,“见床头敝笥中,惟绨袍一袭,靴带二事,瓦瓮中粗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这正是《廉吏于成龙》一剧作为劝世之作的成功之所在。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二: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三: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

  附件:

  【背景资料】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时泉、漳诸郡,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遇疑狱,辄令讯鞫。判决明允,狱无淹滞。军中多掠良民子女没为奴婢,成龙集资赎归之。巡抚吴兴祚疏荐廉能第一,迁布政使。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  ———《清史稿·列传六十四》

  【剧情梗概】

  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铸就了一起所谓“通海通贼”冤假错案,造成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于是,他不顾自身安危,施尽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

其正直执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品行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在一片依依难舍的送别声里,他悄然踏上了新的征途。

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