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通用3篇】

时间:2012-07-03 07:49: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

余秋雨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以作者多年的旅行经历为背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景观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多样的中国。

在阅读《文化苦旅》这本书时,我被余秋雨深深吸引。他以一种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这些景观的感悟娓娓道来。他的文字充满了感情和思考,读起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他一同旅行。每一篇散文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其中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乡:千年之旅》。这篇散文记录了余秋雨的故乡之旅,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走访了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并通过对故乡的感悟,展示了自己对家乡情感的回忆和思考。他用真实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风景和人物,让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在读完这篇散文后,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也产生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另外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古村:光阴之旅》。这篇散文记录了余秋雨的古村之旅,他走访了许多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村落,在这些古村中,他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他用文字将这些古村的景观和历史人文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村的历史和文化相融合。在读完这篇散文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

通过阅读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丰富的旅行经历和对人文景观的独特观察,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思考,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思考。这本书让我对旅行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乡和传统文化。我相信,在未来的旅途中,我会更加用心地去感受和体验每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以及人文景观背后的故事。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 篇三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碎片”,并将这些片段一一串联起来,历史和当下、悲天悯人和轻柔婉约,均成为可以书写的对象。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文化苦旅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一)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不禁想问什么是文化?我百度一下文化,各种各样的解释在网上流传,各种关于文化的词条相继排列。编辑词条的不是一个人,这就导致了问题:各家观点杂糅组成一个定义,各种各样的定义解释着同一个名词,这些都是网上词条共有的问题。对于文化的解释,我更倾向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无论是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艺科学在内的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层次,都是历史积累沉淀的结果。

  既然是苦旅,旅途当然就不能是欢乐的。文化的传承远比文化形成要艰难。比如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都在传承过程中遭到毁灭,唯独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千年而不绝。即便如此,中华文明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文化事物遭到破坏甚至是毁灭,这最好的例证就是莫高窟了。当王圆箓一次次“整理”他的庭院的时,当外国“学者”一次次运走用低价购得的古籍时,当中国官吏一次次以资金不足拒绝保护石窟时,我想莫高窟肯定在西北凛冽的风中哭泣。落日染红了天,血色一般的晚霞犹如中国文化伤口正滴着血呢……

  相对于文化遭到破坏感受到的这种痛苦,在旅途中所受到的舟车劳顿之苦更像是一种历练,一种在文化面前的虔诚仪式,余秋雨拜访过众多名山大川,不止一次谈到路途之苦,同时也引述了其他古

人的路途之苦。相对于古人来说,现代人受的苦就要少得多了,缆车汽车和沿途的旅馆酒店为游人打点好了吃住行的一切,而古人则是自备干粮,露宿山野,历经劳顿之苦才能看到期盼已久的山川景色。正是有了这样的旅行,山川变得不再是山川,而是在一次次迎接游客中不断沉淀下来文化。名山本只是山,有了文化积淀名气在大了起来。

  《文化苦旅》尽管写出了文化传承的不易,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也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当它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不会觉得那就是文化,你会觉得那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二)

  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就是在映射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而在这浩浩长河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它们坚韧的生命,默默地伫立在河水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像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