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之恋》的观后感(通用6篇)

时间:2013-07-04 05:24: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布达佩斯之恋》的观后感 篇一

《布达佩斯之恋》是一部由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的浪漫喜剧电影,讲述了一对年轻恋人在二战期间的布达佩斯展开的一段爱情故事。影片以精美的画面和温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深深陶醉其中。

首先,我要赞扬影片的美术设计和摄影技术。整部电影都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怀旧氛围,色调鲜明且充满了艺术感。每一个场景都充满细节和美感,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在布达佩斯这座城市的描绘上,导演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运镜技巧,将这座城市的美丽和浪漫完美地展现了出来。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一幅精美的油画,令人陶醉其中。

其次,影片的剧情也很吸引人。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背景相当特殊,但影片并没有过多地涉及到战争,而是以爱情为主线展开。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既浪漫又感人。他们在战乱中相遇,通过一系列的冒险和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影片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坚持不懈的追求,令人深受感动。同时,影片也透过爱情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安,让观众在轻松的喜剧氛围中思考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最后,我要提到影片的演员表演。主演之一的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主角吉斯特尔非常出色,他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在喜剧元素中展现了出色的搞笑功力,还在爱情戏中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而与他搭档的女主角塞尔玛·希耶克也同样出色,她的表演自然真实,给人一种亲切感。两位主演的共同演绎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布达佩斯之恋》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浪漫喜剧电影。影片通过精美的画面、温馨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演员表演,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爱情故事,更是一种对爱情和人性的思考。它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并思考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布达佩斯之恋》的观后感 篇二

《布达佩斯之恋》是一部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浪漫喜剧电影,影片以二战时期的布达佩斯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恋人在战争中艰难求生的故事。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精彩的剧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所深深吸引。

首先,我要称赞影片的剧情。《布达佩斯之恋》的剧情充满了悬念和情感,每个场景都精心设计,令人难以预料。故事情节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事件展开,既有喜剧的搞笑元素,又有战争的紧张氛围,给观众带来了很多的惊喜和感动。尤其是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他们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考验,但坚持不懈地追求爱情,最终走到了一起。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坚韧令人钦佩。

其次,影片的艺术风格也非常独特。导演韦斯·安德森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精美的画面风格而闻名,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影片运用了大量的对称构图和精致的美术设计,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一幅精美的油画。而且,影片的色调选择非常鲜明,营造出了一种浪漫而怀旧的氛围。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整部电影更加吸引人,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最后,我要赞扬影片的演员表演。拉尔夫·费因斯和塞尔玛·希耶克作为主演,他们的表演非常出色。拉尔夫·费因斯通过他的幽默和搞笑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塞尔玛·希耶克则通过她的自然和真实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共鸣。两位主演的默契配合和精湛的表演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布达佩斯之恋》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精彩剧情的电影。影片通过其精美的画面、扣人心弦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演,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它不仅是一部浪漫喜剧电影,更是对爱情和战争的思考。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并思考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佳作。

《布达佩斯之恋》的观后感 篇三

  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故事",也有人说"这是一个钢琴师的故事,这是聘用钢琴师的餐厅老板的故事,这是餐厅老板和被钢琴师的曲子感动的客人的故事"。还有人说"这是纳粹时期欧洲人用幽默和浪漫麻醉苦难的故事"。

  总之,看完这部片子,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是忧郁的哀伤,而是一种凄美的陶醉,心情还久久的沉浸在这样一部关于音乐,忠诚,分享,美丽,真爱,尊严。的电影情景中,幽幽的拔不出来。因为故事有许多的细节,需要您仔细的琢磨。

  电影情节是发生在二战前期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城里一个小餐馆,餐馆是犹太人拉西路和美丽的伊莲娜一起开的,他们雇用了一个忧郁的帅哥安德拉许为钢琴演奏师。这两个男人,都深深的爱上了伊莲娜,同时伊莲娜也很难在两个人中取舍,影片就在这样的微妙的,暧昧的情愫中展开情节,三个人竟然能彼此深爱到维持一种三角平衡。

  但这个时候,一个德国小伙子汉斯的到来,打破了三个人的其乐融融,他被伊莲娜的美貌吸引,临回德国前,相她求婚,遭到委婉的拒绝后,竟然跳河自杀,被拉西路救了上来,汉斯和拉西路成为了生死朋友。

  几年后,德国占领了匈牙利,汉斯作为一个掌握犹太人生杀大权的高级军官也回来了,表面上他尊重伊莲娜,感谢拉西路的救命之恩,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发战争横财的恶棍,他通过给一些有钱的犹太人发保护证来收取巨额钱财。为了占有伊莲娜,他竟然拒绝向自己的救命恩人拉西路伸出援救之手,更可恶的是他趁火打劫占有了来求助的伊莲娜。

  故事到了50年后的一天,那个昔日的恶棍汉斯已经成为德国最大商团的总裁,风风光光的重返布达佩斯这个小餐馆,居然还要这个餐厅的乐队演奏那首著名的曲子,听着听着他倒下了。看到这里,才能满足观众悲愤地心情,使得影片的结尾不至于太凄凉和哀伤。

  故事的另外一条主线是那首著名的曲子:忧郁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这可是相当有背景的曲子,它是匈牙利的作曲家Rezso Seress在1930年的名曲,这首曲子后来居然成为世界知名的"自杀圣曲",全世界有150多人都是在听到这个曲子后自杀,当时匈牙利的报纸都有大幅的报导。

  在这个电影里,它成为了钢琴师安德拉许写给伊莲娜的情歌,旋律是那么的优美,爱情的甜蜜和酸涩被清晰的体现在曲子中,很多人都被这个曲子打动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来餐厅吃饭。在影片中,它的旋律也伴随着很多人的死去,钢琴师也是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在弹奏完这个曲子后自杀。

  的确,这是个很值得一看的影片,它有一首那么著名的曲子贯穿前后,它有匈牙利影坛美女艾莉卡玛洛兹珊(Erika Marozan)来饰演伊莲娜,它有深具忧郁眼神的德国帅哥史蒂芬洛迪奥尼斯(Stefano Dionisi)来饰演钢琴师,它有那么唯美的怀旧色彩来拍摄,它有那么跌宕起伏的历史做背景。

  总之,这是一部在二战时期,横跨两代,关于三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首曲子的故事,是一个爱与恨交织的故事,导演安排了许多细微之处,诸如:

  1、第一幕德国军官猝死,跌倒时抓断了他太太脖子上的珍珠项链,最后一幕饭店老板儿子送给夫人装在瓶子里的项链,而这项链正是他搜刮犹太人发战争横财的罪证。

  2、女主角和军官同一天生日,这个细节的作用有剧情上的需要,

  3、曾经疑惑过,那么多人都要肉卷,女主角是怎么知道军官吃哪一碟而下对毒药呢?看到军官那碟上有80的标签,而且特意给了一个特写镜头。

  4、拉西路与女主角在浴池泡澡,说明他们的同居关系,为以后怀上他的孩子做了无言的解释。

  5、剧中有一幕,德国士兵去餐馆老板家抓人,在楼下与老板擦肩而过。当时士兵抬头问一个爬在窗户上的邻居老板住几楼,那女人看着士兵旁边的老板,说:三楼。士兵进楼后,老板冲女人微微颔首。让人感动,不管什么世道,毕竟还是好人多。

  6、女主角在作曲家的墓地述说,告诉他德国军官"应该被魔鬼抓走",为50年后的复仇埋下伏笔。

  7、最后一幕,一双满是皱纹苍老的手在欢快地洗盘子,顺便冲了冲空毒药瓶。然后,女主角回头和儿子庆祝。这一幕有两个让人赞的地方:A、冲洗带有80岁的标签与毒药瓶,说明瓶子是刚空的,一个动作,就让观众知道了刚才发生了什么。B、观众没有看到年迈的女主角的脸,只凭她脑后那只当年老板送给她的发簪而知道那是她。为什么这么做?只因为餐馆老板曾经说:天使不会老。

  所以,观众是看不到满脸皱纹的美人的,也看不到天使亲手撒毒药。

  不知您是否同意以上细节的分析,也许您看了还会发现许多巧妙地细节。

  呵呵,导演如此缜密的安排,您可千万别错过哦。

《布达佩斯之恋》的观后感 篇四

  久未看电影,似乎已经忘了看电影的感觉。现代化的商业已经把电影行业的文化功能取缔了,每一部新的作品,都是在追求票房,追求视觉冲击,现代化的科技也为电影的这一方面提供了可能,于是在视觉冲击中,麻痹了自己。究竟是有多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看一部好的电影,每天都在忙碌,忙来忙去,竟也是忙忘了自己。当然电影的类型各不相同,就如同世间的人一样分为好多种,没有权利去批判什么,只能发表自己的一丁点的看法罢了。

  奥斯卡电影看了不少,每次看完也总是习惯性的要思考一下中国的哪些经典的电影离奥斯卡能近一点。也许有人会说,奥斯卡大奖只是外国的在电影届有些影响力的大奖而已,中西方文化有如此多的差异,让西方认可我们东方的电影文化,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我自己看的影片不是很多,至少近一段时间我几乎差点要忘了电影这一种事物的存在。大二曾经选过一个关于电影的课,讲到一些代表中国文化的作品,但似乎许多都是在揭露传统文化中不光彩的一面,比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些作品,把类似于这种题材的作品搬上荧幕,总会有点文化审视的感觉。我印象当中,觉得中国电影中经典的作品,也就那几部而已,比如《霸王别姬》,几天是哥哥十周年,搬出来以表尊敬,再比如《暖春》这种苦情戏,丰富我们的悲悯之心。可是每次看完一些外国的影片,每每总会有那么一丁点的震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看完这部作品,最深刻的感悟就是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财富。这是亚洲地区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影片,我的感悟也仅仅停留在于自己的人生态度上,尚未上升到更高的人类文明的层次。

  今天晚上看的这部影片,叫做《布达佩斯之恋》,名字上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爱情片,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灭族,餐厅里弹钢琴的布拉斯为自己心爱的女孩谱写的曲子黑色星期日迅速的流行,很多人在听到这首曲子以后相继自杀,这一度使得布拉斯绝望,这首曲子就像是那个时期人生命的咒语,他要找到这首曲子所要传递的信息,在找到的那一刻,他的生命也随之凋亡。讯息便是人的生命的尊严,即便是死也要保住自己作为人的生命的尊严,不要被羞辱,只是有尊严的活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上校似乎就是黑暗的恶魔,他的第二次生命来自餐厅的主人,最后也是他把他的救命恩人送上了烟囱。口口声声要娶伊莲娜为自己的妻子,称这个美丽的可人儿为天使,最后也是他羞辱了这个美丽的女孩。

  影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好多次,即静等洪水逝去,这支曲子还代表着一种民族的生的希望,坚信黑暗总会过去,犹太民族会有尊严的生存下去。伊莲娜的儿子接管着这个餐厅,如坚守着犹太民族的尊严。虽然影片中一些西方的文化令我无法接受,伊莲娜同时爱着这里面的两个男人,这两个男人也同时爱着他,他们彼此都能够接受这种关系,并向努力的让它和谐的维持下去,没有非此即彼,美丽是共享的。

  似乎影片中人道主义的内容要比爱情的内容宽广了许多,使得这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视角开阔而不松散,人道主义精神集中而不有意为之,不错,我太喜欢这部影片,喜欢那个美丽的女孩伊莲娜。还有那只代表着生命尊严的乐曲。

《布达佩斯之恋》的观后感 篇五

  在一个有风的夏夜与室友一起看了这部片子,借碟给我们的同学说:强烈推荐!

  那么好吧,对于同学的眼光,我还是相信的。因为一向以来,大家喜欢看的都是差不多东西。

  于是把碟喂进光驱,端坐在电脑前,历时1小时52分钟。

  确实是不错的片子,画面干净温暖,弥漫着怀旧与追忆的氛围,妩媚迷人的餐厅女招待,帅气忧郁而才华出众的钢琴师,善良而略有市侩的餐厅老板,还有那首贯穿片子始终的主旋律——gloomy sunday《忧郁的星期天》。

  不想讨论三位主角的爱情,也不想讨论二战中心灵的失落,只想说说那首音乐,这部片子真正的主角。

  影片中这首曲子导致了157人在乱世中自一杀,曲子一遍遍播放,对于我这样不懂音乐的人来说,只觉得曲子凝重忧伤,然而清洁似水,并无任何逼迫 死亡的因子,也许,令人自一杀的并非是单纯的乐音,而是那个混乱的时代,那个尊严无从存放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于是,一段悲戚的音乐成了导火线,促使每个听 众有了无限悲哀与绝望的联想,从而丧失了生的勇气,有了死亡的决心。

  那个钢琴师后来给曲子填词,他终于明白了曲子里要表达的真正含义,那就是人的尊严问题。他的词中有两句表明,获得人之为人的尊严,也就是人的 回家返乡之旅——“我一息尚存也要重踏家乡,在那平安的土地上漫步”。人惟有在获得尊严时才有那种归家的感觉。当没有其他方式可以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时, 那么,自一杀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如果现实阻止人们不能选择有尊严地活着,那么每一个人可以选择有尊严的死。

  所以,再想到那157人的自杀,是否说明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人的尊严如此稀缺,而人可以维护自己尊严的能力如此微薄,以至于只有以死亡这最后一种无奈而软弱的方式,为自己的尊严做最后一丝痛苦无力的呐喊。

  转而想想现在,21世纪的和平盛世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体面地拥有尊严,至少,每次看到新闻,说某某官员慰问贫苦农民,老人接过对于他们根本 如杯水车薪一般的200元钱而感动地下跪;或是看到为一点蝇头小利就蜂拥而上甚至大打出手的人群,我都会无限悲凉地想到尊严这个似乎被我们忽略很久的名 词。尊严并不仅仅指代生的权利,更代表着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所需要具有的人格。一个混乱的时代无尊严可言,而一个丧失了道德水准的社会更没有谈及 尊严的空间。

  我感谢我接受的教育让我无法明白乐曲中蕴涵的对于尊严的追问,我们这群牛们只会在清冽的乐曲中悠闲地多吃几口草而已。我们会更多注意到停留于 皮肤之上情节:这个故事就是讲述一个女人同时享有三个男人的多角爱情,还有父仇子报的传统情节。而看完《忧郁的星期天》之后,我继续活着:无所谓忧郁的星 期天,也无所谓人之尊严。

《布达佩斯之恋》的观后感 篇六

  看《布达佩斯之恋》是在下着雨的星期天下午,天色阴沉的有些忧郁,恰如电影里那支甜蜜而又悲伤的《gloomy Sunday》。只是,黑色已经过去,我还无法洒脱地选择自杀,即使,那是一种救赎。

  有人说过,音乐是心灵最直接的艺术。突然便想到那个关于狄奥尼索斯的故事,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原始宗教崇拜仪式,成为了世世代代艺术的源头。《gloomy Sunday》在影片中无疑便是酒神的化身,那些在悠扬的旋律里,自杀的人们,不过找到了一种纵情的方式,无论他们从曲子里得到了什么讯号,他们的自杀都是对肉体的一种解放与救赎,他们在音乐里顿悟到了所要追寻的生的本意,勇敢寻找肉体与灵魂的不脱节。正如总是坐在餐馆里独自一人画着伊诺娜小姐的男人,他在生命的尽头,终于把笔头转向了拉西楼和安得拉许,将他们作为整体画在了同一张纸上。他说“曲子很美……非常感谢,我得走了。”作为一个孤独而专注的人,他不自知的落寞与渴求的欲望混杂的潜伏在身体的深处,他似乎一直在找寻着什么,又一直在等待着什么。那优美而沉郁的旋律,唤醒了他身体里沉睡的意识,他聆听到自我的呼唤,安然的选择终结生命,选择生的结束,这种结束等于解脱与不妥协,也等于最好的自我保全,保全一份自我的完善、美好。

  三角的恋爱关系,始终是人们对于这部片子所津津乐道的方面,而在其中,似乎隐藏着导演关于人的本质的某种探究。拉西楼在菜场曾如此对伊诺娜说过这样一段蕴意丰富的话,“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二是性灵,能填饱肚子和能饿坏肚子的。”是的,在这场非常规的爱情中,拉西楼,是肉体,他能使伊诺娜填饱肚子,获得身体上的快感,而安得拉许,这个初次上班时连一套好西装也买不起的男人,无疑便是性灵,他有好的音乐,能指向心灵最隐秘的境地。伊诺娜呢?她如同徘徊在岔路口的我们,只是很少有人可以像她一般幸运,在灵与肉之间,巧妙的获得某种愉悦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所必须的条件是,三者的相互妥协与退让——即自我对自我的妥协,肉体对灵魂的妥协以及灵魂对肉体的让步。

  这种微妙的平衡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与生俱来的存在。三人之间也是有过十分激烈的争吵。两个男人由相互抵触到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一起指责伊诺娜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时,伊诺娜也明显感受到了这种看似应当满足的一箭双雕给自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疼痛,想要安抚好两个男人,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毕竟是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或许,更是心力交瘁。

  拉西楼与安得拉许的同床共眠,使两个宿醉的男人突然发现,他们原来是统一在一个身体里的两个部分,彼此交融,不可分割,拉西楼收回了昨夜无法隐藏的不满中要解雇安得拉许的话语,一句“安得拉许,你又被重新雇用了。”深意无穷。

  次日,两个穿着一模一样西装的男子,走向那个他们共同深爱的女人——伊诺娜,她正在铺着餐馆的桌布,准备新的一天的营业,这种开始的意象也似乎暗指了三人的重归于好。他们向她道歉,她说“不,这都是我的错。”一句气话也是一句真理,疼痛的根源是对美好的期望,美貌的伊诺娜无论是对于拉西楼还是安得拉许或餐馆里其他过往的客人,都是期望的化身,美好的象征。而人只有离开了对期望的追求才能得到真正的内心平静。所以,她说出了统统分手来解决痛苦的话语。但是,离开了这种内心的信仰,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快乐与不快乐也都毫无意义可言。然而,无论肉体与灵魂会有怎样激烈的打架,他们都还是无法逃脱对期望的需要,他们不能放手。相同,若是这种期望离开了两者,也同样无所谓存在了。于是,他们三者妥协了。或许真的,没有比和平共处更好的选择了。在那个阳光异常明媚的日子里,伊诺娜趟在草坪上,伸开双手,拉西楼和安得拉许一一左右躺下,三个人环抱在一起,幸福触手可及。

  安得拉许的死,是在听见伊诺娜的歌声以后,那是在法西斯的大军闯进了宁静的布达佩斯后。曾因求爱被伊诺娜拒绝,跳河自杀而被拉西楼救起的青年汉斯,以法西斯上校的身份重回这片土地,重回拉西楼的餐厅。他让拉西楼讲个笑话,语气里尽是嘲讽与一种居高者的自命不凡。拉西楼尴尬的表情里已然写满了忍辱负重,他不顾生命地讲了那个著名的关于“哪只眼睛是假的”的笑话、显山露水而又含沙射影的说出了心里长久以来积蓄的不满,对人性丧尽的法西斯的痛恨。安得拉许目睹了这一切,所以,当汉斯要求他弹奏《gloomy Sunday》时,他拒绝了。这种无声的反抗,不仅是对法西斯的反抗,更是对世俗约束的一种挣扎。法西斯在片中其实代表的就是这个世界太多潜在的不合理的却必须去遵从的规则,对或错对于它们而言从来都不具备任何的效力,人只能遵守并顺从,否则必会受到惩罚。拉西楼、安得拉许与伊诺娜三者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对世俗效力的破坏,他们遭遇此后悲剧的一切,冥冥中其实早已写好。

  伊诺娜为救安得拉许,拿起乐谱,唱起了填上词的《gloomy Sunday》,这个说过只会在自己孤身一人时才唱歌的女子,为他破了例,在众人面前唱起了歌,他想听她唱歌的愿望终于实现,可是却是出于一种对世俗的妥协。那种无奈深深的刺激了安得拉许。他选择了自杀,在那一刻,他所苦苦寻觅的自己所谱的“死亡之歌”里传达出来的讯息终于清楚的展现在他的面前。

  灵魂死了,肉体也不可能独自存在,拉西楼对自己命运始终是自知的,他想自杀而未及,世俗就是要让人看到不守规则的后果。

  有人说是汉斯杀死了拉西楼,从剧情上讲确实不错,作为最被世俗认同的人物(影片结尾时新闻播报员高度评价了汉斯,称他在法西斯最黑暗的时光拯救了无数犹太人,而实际上他不过是发战争财,以钱换命),汉斯向伊诺娜求婚时许下的诺言是,因为你,我要建全德国最大的进出口公司。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始终是世俗最大的前进动机。他重返布达佩斯时,伊诺娜曾问他,你的公司建成了吗,他说,没有你,我建不成。其实,伊诺娜也是汉斯的期望,或许更确切的讲,是欲望。而那个进出口公司不过是欲望的承载和表现形式。欲望消失了,他的外在自然也就不可能继续独立支撑。

  伊诺娜的第二次妥协是以身体交换拉西楼的性命。然而,这种妥协让汉斯更加看到了他的欲望的不可达成性,他真正明白了,他心里的缪斯女神,从来不属于他,他威逼利诱想要得到而不可得的女人,却肯为了别的男人,牺牲自己的准则与信仰,这对于他,才是致命的打击。世俗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汉斯掌控不了伊诺娜的爱情,但是他可以掌控拉西楼的生死,他的不救不过自然而然。

  影片结尾时,伊诺娜用当年安得拉许和拉西楼准备用来自杀的毒药毒死了已是事业有成的汉斯。更为可笑的是,与他携手白头的妻子,在他倒下去时,干得第一件事,竟然是去拾拣被丈夫拉扯掉的珍珠。世俗终于败给了人心里的美好。或许,这终究只能算是导演的一片好心。然而无论怎样,我还是愿意固执的相信,抱有美好期望的人终是能邂逅心里的一片海洋。

  廖一梅在《恋爱中的犀牛》里这样写到,爱她,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拉西楼和安得拉许,以及那些领悟了《gloomy Sunday》真谛的人,一定也会在黑暗中,微笑着说,爱她,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

《布达佩斯之恋》的观后感(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