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观后感 篇一
《火星救援》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马特·达蒙主演的科幻电影。该片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宇航员在火星上被遗弃后,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返回地球的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剧情紧凑,扣人心弦。从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被遗弃在火星上开始,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就让人屏息以待。他需要找到食物和水源,修复通讯设备,与地球保持联系,并且在火星上种植食物以保持生存。每一次他克服困难的过程都令人紧张不已,让人担心他是否能够成功返回地球。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没有冗余的部分,让观众一直保持着紧张的观影体验。
除了剧情紧凑外,本片的特效也是一大亮点。火星的场景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从浩瀚的红色沙漠到蓝色的天空,每一个细节都令人叹为观止。特效的精细度和真实感给了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观影的沉浸感。
最令我感动的是主人公马克·沃特尼的坚韧和乐观。面对被遗弃在火星上的绝境,他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他不仅动用了科学知识,利用火星上的资源进行生存,还通过幽默与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困境。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令人敬佩,也给了观众很大的鼓舞和启示。
总的来说,《火星救援》是一部充满紧张刺激的科幻电影。剧情紧凑,特效精美,主人公的坚韧与乐观更是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励志之作。它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信念和勇气,我们就能战胜一切。
《火星救援》观后感 篇二
《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科幻电影。它以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被遗弃在火星上为起点,讲述了他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返回地球的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它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火星上,马克·沃特尼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宇航员的技能,一步步克服了困难。他修复了通讯设备,种植了食物,找到了水源,最终成功地制造了逃生工具。这些展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创造力,令人感叹不已。
其次,这部电影也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马克·沃特尼被遗弃在火星上后,地球上的NASA团队不遗余力地为他提供支援和帮助。他们不仅派遣了其他宇航员前往火星救援,还通过航天器供给马克食物和水源。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团结与拼搏。
最令我感动的是主人公马克·沃特尼的乐观和坚韧。尽管面临着被遗弃在火星上生存的困境,他从未放弃过。他以幽默的态度面对困境,用积极的心态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他的乐观和坚韧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在面临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励志之作。它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智慧和勇气,我们就能战胜一切。同时,它也强调了团队合作和乐观的重要性。这部电影让我深思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明白了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
《火星救援》观后感 篇三
《火星救援》观后感
看了电影《The Martian》,内心颇有触动,不自觉的就联想起另外一部好莱坞电影《Gravity》,都是在宇宙中面临不可能的挑战,对人性的终极挑战及反应。好莱坞在地球上快把科幻片玩成独门生意了,老米从编剧到制作的确是很用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从小立志科技和开创事业,现在全球市场一体化,也可以顺道把咱中国人一道给鼓舞了,不再担心中国电影界一直在科幻片领域乏善可陈的局面。
中国人的形象正在美国人心目中逐渐站起来。似乎从《2012》开始,中国人开始在最后关键时刻有资格给美国英雄们伸一伸援手,这可不简单,之前的科幻片一贯是美国人独力救全球。好莱坞总是在前瞻,美国总统从黑人到女人统统拍出电影预测在前面,这表明美国主流社会开始接纳这么一个事实——未来的高科技条件下,有资格和美国并驾齐驱的是中国。《2012》里要依靠中国人在西藏高原修建的庞大诺亚方舟(打苦力工),《Gravity》最终女主角要乘坐天宫飞船回到地球(是不请自来的去征用,没有给中国闪耀人性光辉的机会),《The Martian》里在NASA所有人绝望的时候,中国人暂时放下自己的某个宏大的秘密太空计划,不请自来地贡献出了"太阳神"大推力火箭向太空送来了关键的物资补给,这个"主动"里面闪耀着老美一贯自我宣扬的人性光辉,中国人的形象越来越正面,越来越高大。一方面固然是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蒸蒸日上的趋势与体量让好莱坞不敢轻视,得罪不起中宣部的影视审核单位——伟大的美国民主精神是从来不向任何人低头的,除了向钱这个非人且低俗的物件儿低头以外;一方面中国在高科技方面发展的势头也确实让美国人觉得势不可挡,是未来有资格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民族,与此同时,中国那些酸秀才们还在自惭形秽的抱怨中国企业界只会"抄",哪里知道,抄了好多年的中国企业界已经逐渐脱离"临帖"的阶段开始自成一家追求有个性的向上发展了,自己人身在此山中看不到,地球对面的老米可是感同身受,酸甜苦辣在心头萦绕,那感觉估计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看德国的崛起差不多。
好莱坞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与刻画,这一直是我最爱。我一直认为老美编剧格局的大时空观比较狭隘,尤其是国人写出《三体》之后更加肯定,大部分老米缺乏中国古人所谓"天马行空"的庞大时空观,但刻画人性的功夫简直是鬼斧神工,这方面中国电影界的水平简直是幼稚园,五体投地之外还得把编剧和导演拖出来再踩上一脚。再加上余大爱的《House of cards》,特别喜欢看片子里主角在面临巨大压力之下如何绝望,挣扎,反应,振奋,行动,自我拯救的一路心理过程,每每拍案叫绝,引发很多的思绪。《Gravity》直接把人穿着宇航服孤零零的丢到距离地球几百公里的低空轨道上,《TheMartian》更绝,把主角一个人丢在距离地球4亿公里远的火星上("光"跑一个来回要28分钟)。在这样的绝境中,首先是心理奔溃,自暴自弃,随即是反弹、挣扎与整理思维,调动所有的知识、经验、资源开始自救,当一切看似步上正轨的时候,会出现意外的打击再次抛你入绝境,一而再,再而三,上帝好似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你处于命运低谷的时候偏要拼命地反复摇晃装着你命运的盒子,让你在其中进一步失去方向和光明,好似一个粉碎机,要加重把你粉碎的摇晃程度,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绝望,绝望的平方,绝望的三次方,绝望的N次方,… …所谓英雄,是坚持到最后也没有放弃自己,积极努力自救的你,当然,你需要有真正朋友的协助与支持,这是抱团打天下的时代。片子里土豆种的好好的,结果来了个爆炸;为了赶时间,领导冒险决策免检直接发火箭,结果就因为免检导致疏漏把火箭给炸了——为了设计绝境重重,好莱坞的编剧可真是能编,现实中比这还残酷。
革命的乐观主义。老美的片子里其实充斥着革命的乐观主义,或者说拼命鼓吹冒险精神,这个也很好。在明哲保身与挺身而出之间电影能够让你清晰的感受到那种无畏的冒险精神,每个人命就一条,老子偏要"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在美国成立之前是很多的,中国历史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人。我认为永乐大帝诛十族之后开始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国人越来越多的现实市侩起来,明哲保身,古人读书把脑壳读的硬硬的,砍就砍了,老子就是认死理,认大道理,宁可舍生取义。老美总是这么宣传,也整出了斯诺登这样的有志青年把自家政府整的.欲-仙-欲死,但也整出了苹果这样一堆的伟大企业。每每看乔布斯言行,听谷歌,facebook老板讲话做事,总感觉人家的追求里面纯粹的成分多一些,真心是要实现心底伟大梦想,所以成就大一些。我非常佩服乔布斯的苹果公司,从来不似诺基亚当年当大哥的时候步履蹒跚,今年大一毫米明年折腾外形方
圆,当老大期间基本上率领整个手机世界原地踏步式的缓慢向前。苹果公司一来,一年带着全世界手机行业一个大跨步,老乔的前面撒丫子狂奔,丝毫不曾后头看一眼追赶者的影子在哪里,后面一堆跟随者严重扯着了蛋——跟着原来的老大优哉游哉习惯了,跟着苹果这个新老大狂奔把自己搞重伤和累死了一堆。全世界把手机行业70%的总利润给了苹果公司一家就是回报,跟随者里对此想都不敢想,除开苹果与三星,剩下的手机业者堆在一起玩总利润的零和游戏。所以,有纯粹的追求有时候是件好事,企业为利润而存在,伟大的企业一定是把利润放在第二位考虑,这里面有辩证关系。有纯粹追求的人看起来傻傻的,所以老乔格言是"Stay foolish".《The Martian》主角只有一个信念——获得足够的养分与氧气,活下去。为此他迸发出了智慧的光辉,激发出了他所有知识与经验的力量,在陌生的环境中极具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问题,最后活着回到地球。新能源汽车公司也是一样,我们上下应只有一个信念,赚取利润与正现金流,在残酷的环境中活下去。我们同样面临陌生的环境,面对不太清晰的规则,面对预见与不曾预见的挑战,我们同样手头资源资源有限,不发挥创造力积极去盈利和获取现金流,耗尽了手头下海的时候从母公司带来的有限资源,我们同样面对绝境。我们应该如何办?自暴自弃?盲动?坐等?及时行乐?得过且过?我们是否可以像《The Martian》主角一样超乎预期的积极向亿万公里外的NASA总部展示我们在努力求生且成效斐然?这个答案需要每个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同仁一起来作答,中兴的总部与NASA一样时刻在远程看着我们的言行。
《The Martian》(火星救援)是一部好电影,值得带上一家老小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