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读后感 篇一
《金锁记》是中国作家张爱玲所著的一部小说,该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广受好评。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以上海滩的一户富贵人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家女郎林妹妹的成长故事。林妹妹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她被溺爱,但也受制于严格的家教。她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然而,她的命运却在父母的安排下被束缚在金钱和地位的枷锁之中。
小说中,林妹妹的父母为了保障她的未来,安排了一个富商的儿子作为她的未婚夫。尽管林妹妹并不喜欢这个男人,但她还是被迫接受了这个婚姻。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挣扎。她渴望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却被金钱和地位所束缚。
小说中,作者通过林妹妹的形象,揭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困境。许多人在追求金钱和地位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真正的幸福。他们被金钱所迷惑,被地位所束缚,最终远离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观。
《金锁记》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却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它通过林妹妹这个形象,揭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困境和挣扎。它让我明白了金钱和地位不能代表真正的幸福,而人的内心才是最真实、最重要的。通过阅读《金锁记》,我对于追求幸福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对于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金锁记》读后感 篇二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引发了我对于性别和社会的思考。
《金锁记》的主人公林妹妹是一个富家女郎,她生活在上海滩一个富裕的家庭中。然而,她的命运却在家庭的安排下被束缚在金钱和地位的枷锁之中。她的父母为了保障她的未来,安排了一个富商的儿子作为她的未婚夫。尽管林妹妹并不喜欢这个男人,但她还是被迫接受了这个婚姻。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挣扎。
通过林妹妹这个形象,作者张爱玲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并不被重视,她们往往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林妹妹的命运被父母和男性所决定,她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无助和无奈。
《金锁记》让我思考了性别和社会的关系。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受到各种束缚和限制,她们往往没有自主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引发了我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我希望社会能够给予女性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力,让她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通过阅读《金锁记》,我对于女性的境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小说让我认识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问题,也让我对于性别平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希望在未来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和自由,不再受到性别的限制和束缚。
《金锁记》读后感 篇三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终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
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读完,也许大多读者和我一样,非但不会对七巧种种变态行经感到厌恶,而是会感到一种直彻心骨的苍凉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后来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爱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这样,这个人物也活了,我们也对她丝毫没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爱的,也是不幸的。
张爱玲,确实是个奇女子。不但是她的经历,还奇在她的文章。愿一读再读,细细把玩,趣味无穷。
《金锁记》读后感 篇四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从一栋民国初年典型式样的洋楼里传出来微弱的婴儿啼哭声,当然,也绝少人想到一个拥有“张爱玲”恶俗名字的女婴日后会巧妙地将文字写出花来,随即在中国文坛上以一个“美丽而苍凉”的姿态,华丽转身,留与后人无尽的论说、回味。
初读张爱玲,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感叹。张爱玲的小说充满荒凉景致。似乎经由她随手拾掇的事物就能焕发出令人惊诧的美来。可是这天才一旦碰到她铁冰的理智,便被那种冷酷和哀戚渗透了,开始呈现出一抹青惨的色调。她越是想抛开一切痛饮生命的苦乐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这面冰冷的墙。我觉得,正是这种碰撞产生了《金锁记》这样一部杰作。
张爱玲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只“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七巧是一家麻油店的女儿,年轻的七巧是店里的“活招牌”。“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的朝禄,他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无疑,那时的七巧是美丽的,像所有的少女一样,她也有
过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想象。然而,旧时的女人,若想改变命运,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嫁人。再加上父兄的自私贪财,于是就把她嫁给了有钱又有权的姜家二少爷。名为“嫁”,实为“卖”。那是一个得了“软骨症”的残废男人。姜家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
姜老太太想给儿子置一房姨太太,可有身份的人家不肯嫁,所以降格以求,万般无耐下接受了七巧,为了能使七巧死心塌地服侍二少爷,索性就让七巧做了正房奶奶。名为“少奶奶”,实为“高级丫头”。七巧人生的悲剧序幕就从此拉开了。
自从嫁到了姜公馆,七巧就像关进了囚笼,守着一个残废的男人朝夕相处。这个大家庭给了她巨大的压力。表面上是书香门第,内里却矛盾四伏。人与人之间没有同情,没有温暖,没有和睦,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互相利用,勾心斗角。七巧卑微的出身使她在姜家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到处受到歧视和排挤。她原来也有着正常人的人性,她也渴望被人认可、被人理解、被人尊重。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倚在兰仙的椅背上问长问短,携着兰仙的手左看右手,夸赞了一回她的指甲。兰仙早看穿了七巧的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微笑尽管微笑着,也不大答理她。七巧自觉无趣,转身到阳台上来,拎起云泽的辫梢来抖了一抖,云泽啪的一声打掉她的手,恨道:“你今儿个真的发了疯了!平日还不够讨人嫌的?”曹七巧身份的改变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承认,在他们的眼里她依然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依然微不足道,没有人瞧得起她,甚至连伺候她的丫头小双也看不起她。她忍受着人们的鄙夷,处处防范算计,用一种泼辣、放肆的嘲骂来维护自身“二少奶奶”的地位。慢慢地,她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尖酸刻薄了。置身于这样的大家庭,她感到孤独、无望,她多希望自己的丈夫能给予她精神上的安抚。但是她守在身边的这个男人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不能给予她一丝一毫的抚慰,用她自己的话说“连我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越想越不明白!”丈夫的无能更让她产生一种彻底的绝望和难以言传的痛苦。生命的错位,使她承担起了自己无法承受的重负,姜公馆成了七巧青春的葬身之地,她的命运就如“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怅”。
曹七巧无论多么泼辣、粗野,但她毕竟是个女人,是一个有着正常人性的女人。虽然曹七巧嫁了个残废的丈夫,但是年青身躯中对感情的欲望并没有因之而变得残缺,越是压抑得厉害,越是要喷发出来。她等待着爆发的时机,让情欲证明她的健康、她的诱人的女性魅力。
她结婚五年了,有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的情欲受到压制,以前有过的美好憧憬,编织过的爱的美梦,希望过的找一个自己心爱也爱自己的男人……这些都随着她嫁到姜家而失去了美丽的光环,变成了遥远的记忆。这些都无疑给七巧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于是她经常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同时也透露出她对爱情的渴盼。某天姜季泽的出现给她带来了一线希望的转机,她爱那个“有鲜红的腮颊”、“水汪汪的眼睛”、生得“天圆地方”的结实小伙子,同时她也渴望得到三少爷的爱,有事没事就主动接近季泽。她先是“身不由己”地走近季泽,接着“斜瞅”着他,不冷不热地说着话,渐渐地“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来……将手贴在他的腿上……” 她几乎是主动地将自己交到了季泽手上,等待他的占有。季泽与七巧叔嫂间的调情,真实反映了七巧内心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渴望。可悲的是平日拈花惹草的三少爷虽然荒唐,却对嫂子严守礼教,“看着她,心里动了一动。可是那不行,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的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他可是年纪轻轻的,凭什么要冒这个险?” 风流成性的季泽不肯招惹她,不理会她的诱惑。和她的调情只不过是季泽无数游戏中的一种而已,而一旦触及到游戏的“规则”,他便怕了,他怕她的真情、深情,他不想“冒这个险”。而七巧也只能自怨自艾“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在这种长期的死一般的生活中,在长期的煎熬中,七巧的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她逐渐失去了正常女人的心理,最终使她一步步地走向变态。
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望的支撑,当所有的欲望都遭到了破产,只剩下黄金的枷锁时,七巧就成了一出彻底的悲剧。这种彻底的悲剧终于让七巧成了一个彻底疯狂的人。当岁月无情地从她可以直推到腋下的手镯里徐徐地溜走了时她的生命已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空壳。她的性格被扭曲了,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七巧这个人物承载了张爱玲心中一切由幻灭所铸就的痛苦和疯狂,这昭示着她的激情不停地渴望着、幻想着,而理性则不断将其扼杀。这是多么凄惨的人生,于是,《金锁记》带着这种残酷复杂的痕迹修饰着历史,成为了一个荒凉的传奇。
《金锁记》读后感 篇五
这个夏天卧榻两周。为了打发时间,找来书看,其中有张爱玲的《金锁记》。这应该是中篇小说吧,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间没有停顿的惊骇充满了整个阅读过程,当读到曹七巧为了守护用青春和一生幸福换来的家产,骂走心上人,而后泪涟涟地透过窗户目送渐走渐远的人,我还是理解她的,在生存面前,面包和爱情是不等值的。尤其是像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曹七巧,她被无情的哥哥卖到深宅豪门当一个瘫痪少爷的少奶奶。在深宅大院里,她依然受尽嘲讽和奚落。像她这样的命运,唯有地契、房产和银子才是尊严和活下去的保证。随着寡居日子的推进,她逐渐扭曲,走进心理的深穴,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有意无意地毁灭,以此来祭奠或者陪衬她自身心底的荒芜。她把一对儿女也带进深穴,一步一步把他们推进绝望人生,那种撕破美好的悲凉和痛直抵我的心,不觉吸了一口又一口的凉气。
惊骇不止在阅读过程,掩卷之后,曹七巧式的女性形象,竟然让我在现实生活中依稀看到她的影子,这同样让我惊骇。
我不由地想起我周围的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五十开外,都是善良的好女人。这几年,一个由温婉大方走向歇斯底里,另一个由歇斯底里走向偏执、病态的静默。她们有相同点:心理上都受到过婚姻的摧残;极强的控制欲。之前我也常常想起这两个女人的生存状态,当时我对她们的变化是不解的,而她们的状态也让我对我的下一段岁月噤若寒蝉,我常常担心我会不会在更年期过后,也逐渐走向偏执和病态?现在看了《金锁记》之后我便放心了。
第一个女人,认识她的'时候我大概八九岁的样子,而她正是豆蔻年华。那时的她真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目若秋波。我喊她姐姐,经常颠颠地跟在她身后,我喜欢跟温柔的她在一起。不久之后,她在家族和宗教势力的安排下结婚了。听说,她婚后并不幸福。她是公职人员,而她嫁的人是手工业者,错层的婚姻让她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而手工业者也没有让她享有更富裕的生活,这也让她耿耿于怀。但她在朋友面前依然温婉大气,周围的人都喜欢她敬重她。三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到底让她经历了什么,我不清楚,因为我后来上学了就很少与她见面,偶尔见面,她大方得体,淡淡的微笑,体贴地说话,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一直到了她女儿大学毕业,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我料想她是要把自己错失的生活让爱女来实现。她给爱女规划的人生路线是:坐办公室,看看文件喝喝茶读读报纸,生活没有一丝压力。在应该结婚的年龄嫁给一个有家底的同阶层男孩。但遗憾的是爱女的工作和择偶与她的设想不一致,而她又左右不了,这让她焦躁。她要参与要控制爱女的生活,要为爱女排除一切不稳定的因素和潜在的问题,可是女儿有自己的想法,不听从她,于是纤细温婉的她变得歇斯底里,在家里开始闹,遇到人便哭诉,祥林嫂般地诉说;遇到前同事会远远地避开;天天失眠,于是天天喝中草药,浑身上下散发着中草药的味道。
让她歇斯底里的都是些什么呢?是女儿单位没有晚餐,女儿经常到外边小吃店吃晚餐;是单位的午餐不够丰富,有时是凉的;是单位周边空气质量差;是女儿办公室楼上有变电压,不利于健康;是女儿要接触市场,需要业绩和创收,而不是坐着办公室里喝喝茶看看报;是女儿脸上的痘痘和斑点,她说是被工作累着了。工作条件、场所和工作性质她左右不了,她开始郁结于心,开始埋怨当初介绍工作的人,自责是自己毁了女儿的一生。她说女儿的工作一天不变,她自己就没法活下去。
而女儿的择偶也同样让她狂躁,找对象必须是公职人员,私人公司上班、做生意的坚决不行。她为女儿物色好家底丰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只要女儿中途愿意跟男孩约会就行。为了稳住男孩的耐心,她一次次与男孩聊,给他打气。为此母女发生冲突,为此家庭鸡犬不宁。
于是100斤的苗条身材变成70多斤的瘦骨如柴。她经常挂在嘴里的是:家破了,家破了。我与她见面就想逃,因为她身上的绝望之气让人想跳楼,想马上结束自己的性命。跟她聊几句就让你怀疑人生,觉得人活着是一件很悲怆的抉择。
第二个女人,拥有传说中的旺夫相:鼻子大,鼻翼肥厚;圆脸有肉,下巴丰满。传说成了现实,她丈夫确实事业发达。也许是因为她的旺夫相,丈夫并没有与她离婚,虽然他们形同陌路,多年分居。女人经历了二十多年打打闹闹,孩子夭折的惨烈婚姻,现在终于不再期盼夫妻感情了,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花在女儿身上。15岁的大姑娘了,她当5岁娃娃来带,早上起床,衣服都是她来穿。今年刚开始和女儿分床睡,有一日发现女儿梦中在哭,从此她便躺在女儿房门外的沙发上睡,一旦女儿睡梦中有哭泣,她好起来抚慰,让她安睡。24小时没有自我只是一个母亲的身份守候在女儿身边,一般的母亲真的难以做到。
但她毕竟带着好胜心。感情没有了,事业没有了,她唯一有的是对女儿的养育,她一定要有成效。所以女儿从小学开始便没有周末与节假日,到了初中更是变本加厉,晚上要学到一点钟,早上六点起床。每个月的课外辅导费达到一两万。这导致女儿小小年纪身上毛病不断,冷风稍微一吹就感冒。有时向学校请假去一趟医院看病,都成了女儿特别开心的事。她平日脑海里只装两件事:做什么有营养的饭给女儿吃,哪家辅导班怎么样。逢人也是必谈这两件事。丈夫心疼孩子,觉得这样是在毁孩子,托多人去相劝。但她只有一个执念:这是最正确的养孩子方式,我甘心为孩子付出一切。
看着身边我熟悉的人,我既为她们难受也同情她们。她们都是《金锁记》里“曹七巧”式的女人,受婚姻的影响,在无爱或者不如意的婚姻里颤栗、痛苦而蜕变,到五十多岁的时候突然性情大变,或者歇斯底里,或者病态地偏执。
这不是“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的问题了,婚姻里没有绝对的蚊子血和饭黏子,如果有的话,那都是可以一笑置之的,可婚姻里这种摧残心性的一面要是释放出来,对于女人那是太可怕了。好的婚姻推进人,而不好的婚姻让女人异化,带着缺憾和伤痛的烙印生活,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也都会变成一种伤害和无端的折磨。
《金锁记》读后感 篇六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能够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生,尤喜描述各色“坏女生”,《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但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杯具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之后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最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但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我性命中唯一一点的感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但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最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生最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生命。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能够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述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透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联和大致的状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正因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最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正因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透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联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述,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联、人物形象交代得十分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
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但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向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一样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证明,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这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杯具命运是透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透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透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愉悦,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我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愉悦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我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生命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正因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我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正因她没有得过愉悦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正因她对男生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正因她就是被自我所爱的男生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此刻,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读完,也许大多读者和我一样,非但不会对七巧种种变态行经感到厌恶,而是会感到一种直彻心骨的苍凉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愉悦;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之后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感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这样,这个人物也活了,咱们也对她丝毫没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爱的,也是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