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最新6篇)

时间:2012-04-05 01:11: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孔子观后感 篇一

《孔子观后感》是一部以孔子为主角的电影,通过对孔子生平和思想的描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电影中对孔子的塑造非常成功。他被描绘为一位智慧、仁爱、谦和的人物。他对待学生和朋友都充满关爱和耐心,总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各种挑战和困难。他的谦和和智慧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也因此得以广泛传承。

其次,电影中展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强调的是德育的重要性,认为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比知识更为重要。他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他倡导的“仁爱”理念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仁爱之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最后,电影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孔子的思想不仅仅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影响,也对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仁者爱人”、“君子”等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观看《孔子观后感》,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智慧和仁爱让我深受启发,他对德育的重视也给我在教育方面带来了新的思考。我相信,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孔子的思想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他的教育理念将继续指引着我们前行。

孔子观后感 篇二

《孔子观后感》这部电影让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电影中被塑造得深入人心,他的智慧和谦和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孔子被描绘为一位非常智慧和温和的人物。他总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各种挑战和困难,从不轻易放弃。他对待学生和朋友都充满关爱和耐心,总是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去引导他们。他的谦和和智慧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也因此得以广泛传承。

电影中展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强调的是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比知识更为重要,他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人。他倡导的“仁爱”理念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仁爱之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观看《孔子观后感》,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智慧和谦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教育理念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我相信,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孔子的思想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他的教育理念将继续指引着我们前行。

孔子观后感 篇三

  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与会场内的观众一起,在两个多小时内非常安静地观看。就像胡玫说的那样,“《孔子》是一部必须让你记住许多故事情节的电影。”但是孔子带给我的,并不只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而他所留下的,则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以及背后的弟子们,或许大多是文弱书生。但是你们感受到的肯定是如海涛般浩浩荡荡,统帅一个时代。

  影片中,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国——鲁国的贵族世家,对社会的混乱局面感到忧虑,期待着用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去影响春秋各国的历史进程。但是,正如历史上其他圣人在早年的经历,孔子在彼时的时代尚未来临。虽然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英勇和智慧给鲁国带来了尊严和强大的期望,但政治理念最终在现实中破灭了。接着孔子为了梦想,带领众弟子在列国间奔走十四年,传播自己的思想,想和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天下,不容其争。数次被乱军包围而陷入绝境,也曾卷入政治阴谋的漩涡,甚至被世人误解……晚年返回祖国——鲁国,他归国不隐,不遗余力地教导弟子们和整理文献。

  孔子的一出戏,力主禁止活人献祭,非常精彩。会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堂,不知当时是不是这样,整场场景都很像古罗马议会,还是现在的英国议会,呵呵,对公山泉这类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言归正传”,显示了孔子的沉着与智慧,更多的是幽默。

  此外,老子和孔子那仙境般的对话,也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印证,史书上有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记载,而电影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这一情节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反而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各有不同的性格,但爱师如命,守礼如命。子助卫国,冉求回鲁国。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他的外表文弱而机智灵活,意志坚定,是最能打动人的人。在他去世的那个场景中,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虚伪,搞笑。但是我很感动,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连想都没想过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救竹简的那一刻,许多观众都落泪了,我还相信,当孔子抱着死了的颜回不肯放手的时候,那一幕,震撼了万千人。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舍弃了自己的性命,这一点令我非常感动,在颜回看来,孔子的书简比自我的命还重要,再想一想,因为有了无数的颜回,我们现在才能理解孔子的精神。看见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有三个时辰了,缓不过来。但是夫子还在抱着,那情景真是凄惨。子路又死了,子路其实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他却一直记得着夫子的教导,直到他死的时候,还记得着夫子所说的:“君子正其身”。夫得知子路之死,丧徒如丧子,但夫不让泪流,夫子仍很欣慰,自是弟子虽未如愿,亦已为仁。

  在影片《孔子》中,我体会到,我们应该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风,继承孔子“君子亦直,小人亦不欺”的做人准则,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观后感 篇四

  不论它拍得怎么样,注定都少不了一场口水战。实际上,自从传出胡玫要拍《孔子》得消息后,这种口水战始终就没消停过。

  影片上映没几天,关于《孔子》得新闻也不少。王菲复出,选择了以《孔子》为平台,献唱一曲《幽兰操》;有人炮轰《孔子》得史实和台词错得离谱,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回应;其中还穿插着周润发颇有些雷人得感言,据说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过,我是真得哭了…

  在这场喧嚣、混乱得闹剧中,其实人们恰恰忘记了一个很严肃,也很重要得问题:这究竟是一部怎样得影片?其自身得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难道只有靠这些炒作得娱乐八卦才能引起人们观看得兴趣?

  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是不屑于回答,也许是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有许多不便,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得态度都显得有一点暧昧。说起来有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得味道。

  20年前,说到电影得娱乐性、商业性、趣味性,以及市场票房、赢利、圈钱之类,大家还是很不情愿得,要找很多理由给自己壮胆儿,当时得社会风气还有点耻于言利得意思。

  现在似乎不必这样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这当然是一种进步。

  但是,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事物在发展中有时也会走到自己得反面。这些年,言利得变得理直气壮起来,言精神、理想、信仰得,倒显得理屈词穷,低声下气,有时还露出一点羞涩,观后感《仁人和合不可缺--《孔子》电影观后感》。

  我们都经历过耳提面命得、灌输式得教育,至今,这样得教育也还没有绝迹,于是大家对涉嫌要教育我们得东西都很敏感,身体会自动生成一种抗体,进行排斥,或者采取放纵自己得方式,以为我们只需要娱乐。这种自轻自贱其实是自己骗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静得时候,我们扪心自问,这种随波逐流、没心没肺、几乎完全物质化、只求一时快乐得日子,真得是我们所需要得吗?

  过去讲反潮流,现在讲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有些东西该坚持得还是应该坚持。我看《孔子》最感动我得地方,就是他终其一生对自己得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宣扬自己所信奉得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得,更应该学习孔子得这种精神。

  说到底,理直气壮地宣扬一种精神并不难,难得是你是不是真得拥有这样一种精神,并准备用它指导自己得行动!

  《孔子》中,孔子来到卫国,卫国国君问孔子:"卫国人多,该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卫国国君继而问:"可是一部分已经富裕起来了,国家还是乱,怎么办?"孔子说:"教化人们!"这一段,也许是对当今中国得折射吧。

  在《阿凡达》美国文化和电脑特技得强烈攻势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得上映期内,也许正体现了某些国人得良苦用心:重拾传统文化,提倡仁义道德!

孔子观后感 篇五

  作为一名贵族子弟,孔子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祭祀仪式内容的极大热爱。长大后,随着学识的逐渐渊博,这位才能出众的大才子便开始以结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为己任,从白手起家继而成为鲁国大司寇,推动鲁国社会发展。在夹谷之会叱咤风云,维护鲁国国家尊严,到因看到鲁定公不理国事,而毅然选择周游列国,直到最后心灰意冷,回到国内一心著书立说。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真实地讲述了孔子坎坷而伟大的一生,让我对孔子的认识大大加深了。我开始意识到,他并不是一个只会满口“之乎者也”的老迂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坚定顽强的理想主义战士。

  东周初年,王室衰微,天子在诸侯当中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国间杀伐不断,各国政局波澜起伏,社会道德秩序急剧滑坡,存在了三百余年的周礼早已到了土崩瓦解的边缘。孔子当然明白,恢复这个即将被大家彻底抛弃的礼乐制度困难重重。但是,他觉得还可再试试,于是这一试便是二十多年。为了这个几乎虚无缥缈的理想,他在政治上无数次碰壁,没有一个国君能真正采取他的主张并重用他,甚至还遭到追捕,被围在一个城市里三天三夜滴水未进。

  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追逐理想的脚步,他选择继续尝试,不愿意放弃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为了梦想,孔子就是这样的顽强,不顾一切。

  最后,这位理想主义的战士还是在他所痛恨的现实面前屈服了。公元前四百二十一年,早已两鬓斑白的孔子带着他的一众弟子原路返回。自此,他对政治心灰意冷,他把接下来的后半生都献给了文化事业。

  究其一生,孔子的政治理想终究没有实现,但历史并没有冷落他。他的成套思想至今还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出色的教育能力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高级人才。

  他是至圣先师,因为他卓越的贡献。他是世界文化名人,因为他的理想。

  理想主义,不是杞人忧天式的不切实际,更不是什么夸夸其谈。而是真正的将理想化作现实,用行动和热血甚至是生命去完成它。无论是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还是影视游戏中,这类人屈指可数却如启明星般闪耀。他们如孔子那般顽强,坚忍不拔,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用力去实现,用命去捍卫,切格瓦拉是这样,卫宫切嗣是这样,魏彦吾是这样,哈里谢顿是这样,孔子亦是这样。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孔子为了理想失了得意弟子,卫宫切嗣为了理想失去了圣杯和亲近之人,切格瓦拉为了理想失去生命,魏彦吾为了理想失去了挚爱的侄女,理想主义者其实就是为了目标什么都能豁出去的疯子。其实不然,想想看,当这些世界观失去了这些战士会变得多么地一片狼藉。如果没有孔子,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将会多么贫瘠,没有切格瓦拉,南美的社会主义革命将陷入怎样的低潮……

  所以,理想主义者绝不是什么疯子,而是伟大理想的践行者。历史因他们持续向前,世界因他们而精彩,这就是理想主义者,这就是理想主义。

孔子观后感 篇六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到达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我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仅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日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教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最终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杯具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梦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我也错了,如孔子般太梦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应对现实,而是将期望建立在一个完美的伟大的梦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完美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期望能够经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经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可是并非人人都能到达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应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与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我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明白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与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日,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我的梦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我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我,内心的强大能够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孔子观后感(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