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的经典语录 篇一
矛盾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普遍规律。这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理论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矛盾论的经典语录展示了矛盾论的核心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矛盾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存在使得事物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只有通过解决矛盾,事物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其次,矛盾论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统一的法则。“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统一体构成的。”毛泽东指出,“矛盾即事物,事物即矛盾。”这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构成了事物的统一整体。只有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的法则,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再次,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的性质是相对的和转化的。“矛盾的性质,主要地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性质。”毛泽东强调,“事物发展的矛盾是不断转化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也会发生转化。只有准确把握矛盾的性质和变化,才能找准事物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最后,矛盾论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即斗争。”毛泽东指出,“没有斗争就没有矛盾。”矛盾的存在不仅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更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只有通过斗争,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和转化,事物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矛盾论的经典语录揭示了矛盾论的核心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矛盾论具有重要意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矛盾的主次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和运用矛盾论,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矛盾论的经典语录 篇二
矛盾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这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理论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矛盾论的经典语录揭示了矛盾论的核心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矛盾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存在使得事物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只有通过解决矛盾,事物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其次,矛盾论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统一的法则。“矛盾即事物,事物即矛盾。”这是毛泽东对矛盾性的深刻阐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构成了事物的统一整体。只有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的法则,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再次,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的性质是相对的和转化的。“矛盾的性质,主要地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性质。”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也会发生转化。只有准确把握矛盾的性质和变化,才能找准事物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最后,矛盾论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即斗争。”矛盾的存在不仅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更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只有通过斗争,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和转化,事物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矛盾论的经典语录揭示了矛盾论的核心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矛盾论具有重要意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矛盾的主次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和运用矛盾论,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矛盾论的经典语录 篇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古代格言出自?
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兼听: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
明:明辨是非。
暗:糊涂,辨不清事实真相。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典故: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释义: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
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引证: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翻译:君王之所以耳聪目明,是因为善于全面听取多种不同意见;之所以闭聪塞听,是因为片面听取某种意见。
毛泽东《矛盾论》: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e68a84e79fa5e9819331333431353263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扩展资料: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故事
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任宰相之职,为唐朝贞观名相。话说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
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
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由此可见,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唐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伤心欲绝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A
[解析]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时期,太宗问大臣魏征:“人主何为则明,何为则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故选A。
[华图名师点评]《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1362年史事,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1.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王符(85年?~163年?)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故此作在史记之后出现,当然也在B和C之后。
2.《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综上,选Ad
公选网。。。。
公选网中我也认为公选王是最好的。我用了他们的《七天冲刺公选宝典》和《面试高分策略及真题演练》,觉得很不错,让我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我入围了考核。我把这两个资料的主要内容贴上来,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七天冲刺公选宝典》的主要内容:
1、公选常考重要原理:哲学、经济学、公共管理与领导科学、法学原理精华(马恩列名言在公选中的巧用;马太效应、三圈理论、二八定律、蝴蝶效应、鲢鱼效应、微笑曲线等管理学、经济学原理在公选中的巧用;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在科学发展观中的运用、矛盾论在公选答题中的灵活用·······)
2、2009公选题库中部分命题及参考答案(请结合上述材料谈你如何看待互联网对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3、2008年以来全国公选真题主观题及答案解析(2008年广西、2008、2009年上海、2008、2009年广东、2008年河南、2008年天津、2009年杭州、辽宁、宁夏、四川、湖北、云南、湖南、吉林2010年海南、北京、重庆、贵州、广西、吉林、湖北等······)
4、策论模板、万能句式、经典名言和加分语录(如:公平正义有时候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温家宝)
《面试高分策略及真题演练》的主要内容
1、领导干部公选结构化面试应试策略研究
2、结构化面试题分类测评要素及应答技巧
3、结构化面试真题之一:公共题(含答案)
4、结构化面试真题之二:专业题
5、各地结构化面试真题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