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言: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经典3篇】

时间:2013-08-08 06:50: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书感言: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篇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幸福感,他们不再快乐,不再热爱学习,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手机等虚拟世界中。这让我深思,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首先,社会的竞争压力是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各方面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然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常常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他们陷入焦虑和疲惫之中,失去了快乐和幸福感。

其次,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导致孩子失去幸福感的原因之一。当前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的培养。学校重视分数,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这让孩子们感到束缚和无趣,失去了对学习的热爱,从而失去了幸福感。

此外,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导致孩子失去幸福感的原因之一。现代家庭普遍存在着双职工现象,父母忙于工作,缺乏时间陪伴孩子。他们常常把孩子的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但却常常感到孤独和被忽视,从而失去了幸福感。

为了让孩子们重新找回幸福感,我们应该做出一些改变。首先,社会应该减少对孩子的过高期望,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次,教育部门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课程。最后,家长们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孩子的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不能忽视。社会、教育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充实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找回幸福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读书感言: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篇二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幸福感。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学业的压力和各种课外培训,缺少了真正的快乐和自由。在这个过程中,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教育体制对孩子幸福感的影响。当前的教育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孩子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学校重视分数,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感到束缚和无趣。这样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和幸福感。

其次,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导致孩子失去幸福感的原因之一。现代家庭普遍存在着双职工现象,父母忙于工作,缺乏时间陪伴孩子。他们常常把孩子的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但却常常感到孤独和被忽视,从而失去了幸福感。

此外,社会的竞争压力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各方面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然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常常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他们陷入焦虑和疲惫之中,失去了快乐和幸福感。

为了让孩子们重新找回幸福感,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首先,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课程。其次,家长们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最后,社会应该减少对孩子的过高期望,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总之,孩子的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教育、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充实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找回幸福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幸福,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读书感言: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篇三

有幸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更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好老师的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老师是什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灯。成为老师的先决条件是爱,但光有爱远远不够,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手段,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是啊,要使孩子幸福,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爱心、责任感,更要使这份爱心充满智慧。

作者李跃儿在书中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而现实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成人对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书中杨一凡的事例让我深深震撼,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但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在李跃儿的书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看到这句话,不禁让我怦然心动,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选鞋的经历,经过一次次的尝试,我们最终选择的总是那双穿着最舒适的鞋子,联想到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突然想到:我的这双“鞋”真的适合班级里每个孩子这双“脚”吗?

我们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我们要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是否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人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对于“幸福”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获得幸福的智慧。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得有益的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感谢李跃儿,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作为一名教育者,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孩子的幸福童年,实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李跃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时就像在一面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会向着“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的方向去努力。

上一篇:“用心”做教育——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下一篇:《学前儿童游戏教程》读后感

读书感言: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