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一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编写的哲学小说,是一本以少女苏菲为主角,介绍了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小说。通过苏菲与神秘哲学家阿尔伯特之间的对话,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从古希腊到现代哲学的演变过程,并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了小说的形式,将哲学思想融入其中,使其变得生动有趣。通过苏菲这个普通少女的视角,读者得以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家们的观点。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哲学家们的生平和思维方式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在与阿尔伯特的对话中,苏菲逐渐明白了哲学的重要性和它对人类思考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特别强调了哲学与生活的联系。正如苏菲所说:“我认为哲学是关于生活的思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我们都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常常陷入日常琐事中,很少花时间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哲学正是在帮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并指导我们如何过更加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阅读《苏菲的世界》,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它教会了我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以及如何寻找答案。在与苏菲一起阅读哲学经典的过程中,我也对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每位哲学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他们的思想和观点相互影响,构建了丰富多样的哲学体系。
通过阅读《苏菲的世界》,我也意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它教会了我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以及如何寻找答案。在与苏菲一起阅读哲学经典的过程中,我也对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每位哲学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他们的思想和观点相互影响,构建了丰富多样的哲学体系。
总之,《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读物。通过苏菲和阿尔伯特之间的对话,读者得以了解哲学的历史和基本概念。同时,它也引发了我对人类存在和思考的思考,使我更加意识到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入门读物,值得每个人阅读。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二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小说,作者乔斯坦?贾德通过一个少女苏菲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人类思考和存在的本质。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我,并引发了我对哲学的兴趣。
在阅读《苏菲的世界》的过程中,我被书中的哲学思想所吸引。作者通过苏菲和阿尔伯特的对话,介绍了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现代哲学等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让我了解到哲学是如何由古代发展到现代的,以及每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影响和启发彼此的。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苏菲和阿尔伯特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通过苏菲的成长和思考,读者得以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这使我深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同时,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例如自由意志、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于人类思考和存在的思考,并让我对于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通过阅读《苏菲的世界》,我也认识到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它教会了我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以及如何寻找答案。这种思考方式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用,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它使我更加懂得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总之,阅读《苏菲的世界》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思考的旅程。通过苏菲和阿尔伯特之间的对话,读者得以了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概念。同时,它也引发了我对于人类存在和思考的思考,使我更加意识到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入门读物,值得每个人阅读。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三
故事大意
一个名叫苏菲的女孩,接连不断的收到来自神秘哲学家艾伯特的信,所有信件内容皆为各种哲学理念、思想,而苏菲也逐渐成为神秘哲学家的笔友。在此时,她也开始思索世界各地哲学所探讨的问题,并且从日常生活中学会如何开始运用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
不过,后来陆续有更多不知名的信出现于自己的世界里,内容主要是写给一位名叫“席坦”的信件。她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只是另个世界的艾勃特少校想象出来的一个角色,目的只是为了要让席坦从故事中学习哲学。苏菲便决定逃离他们所处的书中世界,到了席坦的生日派对,影响了艾勃特的“真实世界”。
心得感想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思索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己”。有时担心自己的人生是否只是南柯一梦,或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呢?也许自己就像苏菲一样,像爱丽丝般去梦游仙境?或者我单单只是一个思想体,只有精神,没有实体,并非真实存在?然而,这似乎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书本一开始所提及的问题:“你是谁?”让我陷入无止尽的思索。曾单纯的以为“我”就是我的主人,然而,真是如此吗?以往,当自己陷入人生难题时,就会以玩笑来自欺,以自责来疗伤。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反而陷入“自己是谁?”,反倒希望自己就是苏菲,由作家来告诉我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完成更精彩完美的演出!
如果没有接触到这本书,自己或许永远会跟书里的人物所说的一样:“将这个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而体会不到这世上的惊奇与美妙。”因为我们总是太依赖“习已为常”,普通的剧情、平凡的生活、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生活无趣的思考让人生受到了限制。阅读时,我总想象自己就是那充满好奇的苏菲,把书本里的神秘哲学家当成启蒙自己人生的老师,在那奇妙世界中,日夜思考着来自哲学家抛出的各种问题。
也许,只要抱着好奇心,就可以成为一位哲学家吧?以往,人们认为哲学家只是把自己从世上万物所得到认知,经过思考的历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我认为,哲学也可以是一种人生,因为里面包含着你对世界的观感,随着人生的成长与际遇,人的想法也会因而改变。人生,就应该尽可能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跟着他一起体验他看这个世界的态度与角度;人生,就应该了解自己是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了解自己是独特的,才能不被他人的看法所束缚,才能开始活出全新的自己,让自己有个精彩无憾的人生。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四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
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
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五
尽管我们都想过哲学性的问题,却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由于种种理由,大多数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因此他们对于这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压抑。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题记
我本来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带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日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极致。
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哲学,开始思索。
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从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到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笛卡尔说:“我思,因此总和。”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篇六
我们可以断定的是柏拉图关心的是永久不变的事物与“流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界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简而言之,我们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确的观念,但是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
柏拉图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
所谓“理想国”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