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原文

时间:2018-05-04 06:35: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原文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以下是小编为整理的原文,欢迎阅读。

  【原文】

  荆轲刺秦王

  作者:刘向

  秦将王翦破赵, 虏赵王, 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 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 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 则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 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 秦王购之金千斤, 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 而伤长者之意, 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 乃遂私见樊於期, 曰: “秦之遇将军, 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 金千斤, 邑万家, 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 常痛于骨髓, 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 可以解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 而右手揕其胸, 然则将军之仇报,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太子闻之, 驰往, 伏尸而哭, 极哀。 既已, 无可奈何,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取之百金, 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 血濡缕, 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 年十二, 杀人, 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 欲与俱, 其人居远未来, 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 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 乃复请之曰: “日以尽矣, 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 叱太子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 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 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 既祖, 取道。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

  既至秦, 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 谨斩樊於期头, 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 函封, 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 大喜。 乃朝服, 设九宾, 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以次进。 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 未尝见天子, 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 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 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 秦王惊, 自引而起, 绝袖。 拔剑, 剑长, 操其室。 时恐急, 剑坚, 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 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 卒起不意, 尽失其度。 而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 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 不及召下兵, 以故荆轲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 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不中, 中

柱。 秦王复击轲, 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 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注释】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2)收:占领。

  (3)北:向北(名词用作状语)。

  (4)略:通掠,掠夺,夺取。

  (5)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6)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7)长侍:长久侍奉。

  (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拜访。

  (9)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10)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1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12)督亢:今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13)说:同“悦”,喜欢,高兴。

  (14)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15)遇:对待。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16)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17)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18)善:好好地。

  (19)把:握,抓住。

  (20)揕(zhèn):刺。

  (21)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22)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

  (23)拊(fǔ)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24)盛(chéng):装。

  (25)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26)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27)工:工匠。

  (28)以药淬(cu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29)濡(rú)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30)忤(fǔ)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31)为副:做助手。

  (3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33)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

  (34)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

  (35)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36)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37)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38)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39)为变徵(zhǐ)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40)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41)瞋(chēn)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42)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43)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44)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45)诚:确实。

  (46)振怖:惧怕。振,通“震”。

  (47)比:并,列。

  (48)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

  (49)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50)使使:派遣使者。

  (51)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52)奉:两手捧着。

  (53)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54)陛:殿前的台阶。

  (55)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

  (56)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

  (57)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8)发:打开。

  (59)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60)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61)剑坚:剑插得紧。

  (62)还:通“环”,绕。

  (63)卒(cù)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

  (64)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65)郎中:宫廷的侍卫。

  (66)提(dǐ):掷击。

  (67)负剑:负剑于背。

  (68)废:倒下。

  (69)引:举起。

  (70)被八创(chuāng):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71)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72)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作品原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1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4;予5独爱莲之6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12,不蔓不枝13,香远益清14,亭亭净植15,可16远观而不可亵17玩18焉19。

  予谓20菊,花之隐逸者2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22者也。噫23!菊之爱24,陶后鲜25有闻2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8。

  词句注释

  1、可:值得。

  2、蕃:通“繁”,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独,只,唯独。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自,(自)从。盛,很,十分,一作“甚”。

  5、予(yú):我。

  6、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7、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8、染:沾染(污秽)。

  9、濯(zhuó):洗涤。

  10、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1、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12、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4、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1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16、可:可以。

  17、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18、玩:玩弄。

  19、焉:助词。

  20、谓:认为。

  21、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2、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3、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24、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25、鲜(xiǎn):少。

  26、闻:听说。

  2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8、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写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作品鉴赏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艺术特点

  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简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宜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手法多样。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

  对比的手法,此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烦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一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壮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此外,作者还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原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