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的名人故事 篇一
中国古代匠人的故事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钟表匠人——李时中。他以其精湛的匠心和深厚的情义,成为了一代传奇。
李时中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小聪明机智,对钟表制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兴趣。然而,正是因为家境贫寒,他无法接受正规的钟表制作教育。于是,他决定自学成才。
李时中每天辛勤劳作,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钟表制作的工具和材料。他熬夜学习,白天实践,不断试错,总结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掌握了钟表制作的技艺,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匠人。
然而,李时中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想要将自己的匠心传承下去。于是,他开始招收学徒,并亲自传授他们制作钟表的技巧。他不仅教给他们技术,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义。他常常告诫学徒们,制作钟表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要有对待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对待人的真诚善良。
李时中的名声渐渐传开,他手下的学徒越来越多,他们制作的钟表也因为工艺精湛而备受推崇。然而,李时中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依然保持着对自己和学徒们的高要求。
有一次,一位富商找到李时中,希望他能为他制作一枚珍贵的怀表。这个富商无论如何都想要拥有一枚完美无瑕的怀表,而李时中深知这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他细心选材,精心设计,亲自制作,多次修改,直到他满意为止。最终,他制作出了一枚让富商赞叹不已的怀表。这件事情让李时中的名声更加响亮,他成为了众人心中的匠心楷模。
然而,李时中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依然保持着对自己和学徒们的高要求。他常常说:“匠人之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断超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匠心不仅仅是技艺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匠心的名人故事篇一就是李时中的故事。
匠心的名人故事 篇二
在现代社会,匠心的名人故事中,最令人敬佩的莫过于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他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执着的追求,成为了世界科技界的传奇人物。
乔布斯从小对电子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对于技术的追求和对完美的追求使他在苹果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坚信,只有通过匠心的设计和技术的创新,才能打造出真正优秀的产品。
乔布斯不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更注重产品的外观和用户体验。他常常说:“设计不仅仅是外观,它是产品的一部分。设计是如何工作的。”他希望每一款苹果产品都能成为一件艺术品,能够给用户带来独特的感受。
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多次推出了颠覆性的产品,如iPod、iPhone和iPad等。这些产品不仅在功能和性能上领先于同类产品,更在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引领了行业的潮流。乔布斯的匠心设计理念和对完美的追求,使苹果公司成为了全球科技巨头。
然而,乔布斯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将自己的匠心传承下去。于是,他注重培养公司中的年轻人才,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常常说:“让每一个人都能具备匠心,才能使公司不断进步。”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他一样,追求卓越和完美。
乔布斯的离世给整个科技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他的匠心设计理念和对完美的追求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他的名人故事让我们明白,匠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精神和追求。
匠心的名人故事 篇三
关于匠心的名人故事
当我们将一位手艺人称之为“匠人”,是感喟于他们穷其一生,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决心,当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都市文明逐渐吞没传统文化的印记时,匠人们的这份匠心更显厚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匠心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1、张向东:50年与皮影共舞
在河北昌黎,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他是昌黎皮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3岁开始学习皮影,成为“拿影”演员,也就是操杆手,15岁便因为高超的操纵技巧被称为“小箭杆王”。他的一生,也伴随昌黎皮影的起起落落,他就是著名民间皮影艺人张向东。
两年前,张爷爷来到北京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任教。这个成立于2008年的艺术团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皮影技艺传习基地。这个艺术团有超过百人的袖珍人演员,他们平均年龄22岁,因先天或后天原因生长激素不足,平均身高只有1米3左右。张向东一边带着剧团奔走演出,一边投身于后继人才的培养。
他的一生,是一支与皮影戏的双人舞,当灯光照亮白色幕布、乐曲响起,便是他的舞台。
张向东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皮影,诠释着自己的生活。一个对生活永远饱含热情的人,会将生活的体悟注入自己的.热爱当中。老人至今仍活跃在皮影表演的舞台上,带领着自己组建的团队,执着地将这门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形式进行着传承、推广和创新。
有人觉得,旧时缓慢的节奏和艰涩难懂的唱腔,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文化氛围和审美需求,在张向东看来,像皮影戏这样的传统文化必须先继承后改革。
“我们给各位表演《火焰山》,有一段孙悟空打的牛魔王现原形以后,牛魔王变成牛,我把西方‘斗牛士’引进皮影,所以说大家看起来非常有意思。我们在国外演出时候,其他的情节没有引起大家注意,但是一到斗牛出来时候,外国朋友非常欢迎,这个方面我尝试到,只有改革才能使古老艺术还在前进。”
年逾花甲的张向东谈起一生挚爱,声如洪钟,精神矍铄,当年那个13岁的少年,因为好奇拿起一件皮影人像时,是否预见了,这就是自己要穷尽一生去做的事。
2、周小寒:续写宫廷地毯历史
“很多中国的老的东西,我们自己对它缺乏认识和爱惜。”周小寒对中国地毯文化钻研与推广的初心正是源自于地毯文化认知的缺失,曾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莫大的遗憾。
与张向东爷爷学习皮影戏的“童子功”相比,周小寒作为宫廷地毯的制造者委实算是“半路出家”。二十出头时,周小寒在长城书画社卖老地毯,买老地毯的基本都是外国人,顾客中包括英国前首相希斯等政界要人。在被那些国外地毯爱好者的狂热感染的同时,周小寒也开始了自己的深思:
外国人对中国的地毯都有这么深厚的感情,都有这样的研究,咱们中国人自己干嘛呢,所以后来我就开始钻研老地毯。
这一研究就是二十余年,周小寒从一名宫廷地毯的卖家,变成了硕果仅存的纯手工植物染色宫廷地毯的制造者。说是硕果仅存并不夸张,做宫廷地毯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就是与纯植物染色工艺相结合,但事实上,因为工艺配方复杂和高昂的成本,纯手工植物染色的工艺也已经断代,市面上出售的地毯无不是化学染色制成。
尽管没有师傅领进门,周小寒也靠着一股韧劲儿开始自己钻研,多方查找古籍资料,而后又辗转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多方讨教,经过不懈的努力,周小寒终于摸索出一些门道,就开始自己动手做。
一张精美的宫廷地毯的诞生,要历经选毛、清洗、梳弹、纺线、天然植物染色、织作、打磨等一系列严格的工序,并全部以纯手工完成。
在这个物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能用两三年沉下心去制作一张地毯着实让人感触颇深。而它身上承载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推广,更让人体会到“匠心”的难得:
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延续,应该传承下去。它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它从前能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展示出民族的喜怒哀乐,今天更要展示出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展示国家的繁荣富强,对中国文化闻名世界做出伟大贡献。
3、宋明:20年热血献藏民族手工艺教育
“我祖籍是山东。”在舞台上这个硬朗魁梧的康巴汉子说起自己的故乡之前,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藏族人。
在西藏拉萨的文化圈里,宋明的名声不小。大学时,他还是个普普通通学习油画的艺术生,毕业后,他将自己的青春和一腔热血献给了藏文化的守护,他在西藏一待就是二十年,这二十载漫长岁月之中,他的身上有了几重身份,他不仅是画家、歌手、纹身师、酒吧老板、室内设计师,更是一位唐卡画家。
“唐卡”在藏语里是卷轴画之意,是供奉的圣物,绘制短则半年,长则十余年,还要经由开光、加持,
使之具有灵气,才算完成。就算历经几百年的岁月,色泽仍然艳丽明亮。唐卡的一点一画皆传递着信仰的力量。而这二十年里最让宋明有成就感的,是他创办了拉萨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这所名字就饱含诗意的学校,是宋明为传承藏民族手工艺术呕心沥血的尝试。学校招收游牧贫困生免费教学,以产学研教学方式,让这所学校成为了传承民族优良手工艺人才的摇篮。
“作为校长,现在最让我欣慰就是办学那么多年,学生们完全掌握了包括唐卡在内的我们藏民族很多的手工技艺,还有一些雕塑类、陶瓷、编织类,大家都很珍惜这种学习机会。在短短的7、8年之内,他们获得很好的手艺,在传承手艺的同时,对家庭各方面能够做支持和帮助,这就是我们办学最欣慰的地方。”
“有什么力量让您免费教学。”
“毕业时候有一个声音,你要来,然后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就去了。”
西藏是他内心所属的故乡,那里藏着令他痴狂的传统文化之大美。当年意气风发闯高原的少年郎,如今镜中观己已是两鬓微白,人生最美的光景,都留给了这座梦里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