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名人故事【优秀3篇】

时间:2011-02-04 04:27: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学习的名人故事 篇一

杰克·马:一个不断追求学习的商业巨头

杰克·马(Jack Ma)是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全球商业界备受尊敬的名人之一。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杰克·马从小就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他在学校的英语成绩并不出众,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这门语言。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向外国人学习英语,甚至帮助一些外国人做免费的导游工作,以便能够更好地学习英语。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为他日后的国际化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前,杰克·马曾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然而,他对于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感到不满,并决定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创办了阿里巴巴。然而,他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在公司成立初期,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运作方式。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商业培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商业智慧。他不断学习的态度使得阿里巴巴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杰克·马还非常注重学习和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他喜欢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历史、哲学到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涉猎广泛。他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他也鼓励员工积极学习,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杰克·马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商业眼光和决策能力,更在于他对学习的执着追求。他不断学习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能够不断突破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

学习的名人故事 篇二

尼尔·阿姆斯特朗:一个勇于追求知识的宇航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也是一个勇于追求知识的名人。

尼尔·阿姆斯特朗从小就对航空和航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家里制作飞机模型,并对航天飞行员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在进入大学后,他选择了学习航空航天工程,这个选择为他的未来宇航员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尼尔·阿姆斯特朗在大学期间表现优秀,他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并且勤奋努力。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飞行员培训课程,并且在课程结束后继续自学飞行技术。他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能够不断突破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员。

在成为宇航员之前,尼尔·阿姆斯特朗作为一名军官参与了朝鲜战争。在战争期间,他表现出色,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他的军旅生涯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宇航员的决心。

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员生涯是他对学习的最好证明。他在成为宇航员之前经历了多次艰苦的培训和考核,他克服了无数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了凌驾于凡人之上的壮举。他的勇气和决心不仅来自于他对航空航天的热爱,更来自于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尼尔·阿姆斯特朗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追求知识,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迈向成功的道路。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勇于追求知识,不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习的名人故事 篇三

关于学习的名人故事三则

  历史上的名人大都经过刻苦学习才能达到惊人的成就,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名人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2.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3.爱读书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时候

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学习的名人故事【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