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经典代哲理故事(实用3篇)

时间:2012-06-08 01:37: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古经典代哲理故事 篇一:《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是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它传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们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得出结论,而忽视了整体的真相。以下是一个关于盲人摸象的故事。

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六个盲人。有一天,村庄来了一只大象。盲人们听说大象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于是他们都非常想去了解它。他们请求村庄长把大象带来给他们触摸。

第一个盲人走到大象旁边,碰到了大象的腿。他觉得大象就像一根柱子,坚固而稳定。

第二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他觉得大象像一条长长的蟒蛇,柔软而滑溜。

第三个盲人碰到了大象的耳朵。他觉得大象就像一片扇子,轻飘飘的。

第四个盲人碰到了大象的背部。他觉得大象像一面厚厚的墙壁,坚硬而平整。

第五个盲人碰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觉得大象像一根粗大的绳子,有点粗糙但很有弹性。

最后一个盲人碰到了大象的象牙。他觉得大象就像一根很尖的长矛,非常锋利。

当盲人们聚在一起,分享他们的观察时,他们发现他们每个人的描述都不一样,各自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开始争吵起来,争论谁才是正确的。最终,他们无法就谁说的是真相达成一致。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观点和经验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只凭自己的感官和观察来判断事物的真相,而应该尝试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只有当我们汇集每个人的观点,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古经典代哲理故事 篇二:《行为的后果》

这是一个关于行为和后果的古老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会对我们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我们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非常喜欢捉弄别人。他经常恶作剧,捉弄同学和朋友。他觉得很有趣,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痛苦和伤害。

有一天,这个小男孩在学校里捉弄了一个很害羞的女孩。他让她难堪和尴尬,让她哭了起来。那一刻,小男孩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不负责任和残忍。

小男孩感到非常内疚和后悔,他知道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找到了那个女孩,向她道歉,并答应以后再也不捉弄别人了。

从那以后,小男孩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他变得更加友善和关心他人。他帮助别人,尊重他人的感受。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正面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尽量做出积极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正面的影响。我们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会决定我们的后果。

古经典代哲理故事 篇三

古经典代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增加文章的色彩。小编整理了古经典代哲理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1贪泉之水

  《清廉文鉴》里有一则典故,传闻饮过贪泉之水的人便会贪婪成性,所以到当地做官的官员都会绕过贪泉进城。但吴隐之不但到过贪泉,还饮贪泉之水,但他在任期内确实做到了坚持操守,廉洁自律,成为一代良吏。由此看来,为政者的贪或廉不在乎饮什么样的水,而在于内心中如何权衡公与私,在实践中如何践行公与私。只要怀有不谋私利之心,就是面对再多“贪泉之水”也能洁身自好、不改初心,成就一番丰功伟绩。

  2、陶母退鱼

  在《世说新语》一书中,有一则陶母退鱼责子的故事读后很受启发:“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柑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耐增吾忧也。’”意思是说,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地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让陶侃深受教育。

  陶母退鱼责子,体现了一种非常正直的思想境界。以身作则,表明自己“不吃鱼”,言传身教,并写信提醒督促,颇有“咬耳扯袖”的意味,也印证了“家风”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良驹也须缰绳牵

  在《克雷洛夫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骑师历尽艰辛驯出了一匹良驹,它特别能领会主人的意图。骑师认为自己驯出来的好马,没有必要再加缰绳,于是便将马的缰绳给解开了。开始,这匹马还能听主人的使唤,按照主人的意图奔跑,但终因其长期失去缰绳的束缚,野性大作,忘乎所以,肆无忌惮地狂奔起来。骑师也束手无策,被摔下马背;那匹马也由于无所拘束,跌落山崖而死。这则故事启示世人:良驹也须缰绳牵,才能安全不出事。

  4、马上就去

  电视剧《亮剑》里有个情节,李云龙同赵刚商量搞一个特别小分队,挑选会武功的战士。

  赵刚说:“那好,这事你尽快去办!”李云龙说:“不用尽快,我马上就去!”的确,很多事情都有一个完成时期,但如果我们用“马上去做”的思维去对待,就会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农夫很忙

  管理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农夫一早起来,告诉妻子要去耕地,当他走到田地时,却发现柴油机没有油;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突然想到家里的猪还没有喂,于是转身回家去;经过仓库时,望见旁边种着的马铃薯,想起马铃薯可能正在发芽,就又走到马铃薯地里去;途中经过柴堆,又记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几趟,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这个农夫最终油也没加、猪也没喂、地也没耕……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反观当前,有的单位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每天看似很忙,各项工作非常多,但年底总结时却和这个农夫一样,成绩很少,工作能力也没有多大提高。

  6、瘦羊博士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甄宇任青州从事,因清廉有为,被征拜为太学博士。每年岁终,皇帝都下诏赐给每位太学博士一头活羊。因羊有大小肥瘦,怎么才能分得公平呢?有人建议杀羊分肉,有人建议抓阄分羊。甄宇觉得这都不妥,他不声不响地顺手牵走了一只最小最瘦的羊,众博士于是不再争执。后人用诗称赞甄宇:“多少长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最风流。”“瘦羊博士”发扬风格,破除私心,成全公义,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和启示。

  7、兵败长平

  公元前260年,赵国用赵括代替名将廉颇出任赵军主将,与秦国在长平展开决战。赵国惨败,40万大军被坑杀,从此国力转衰、一蹶不振,最终被秦国吞并。赵括也因只会“纸上谈兵”成为千年笑柄。赵军兵败长平,赵括指挥不当固然是主要原因,但也有其他不可忽视的因素。

  8、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三场比赛,场场失败。后采取孙膑建议,下马对上马、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连胜两场。比赛之所以取胜,是因为孙膑根据双方的不同情况,制订了有利于己的策略。作为指挥员,应该具有这种因敌而变、机动灵活的“诡道”思维。

  9、房谋杜断

  唐太宗有两个宰相分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能够提出许多精辟的意见,但往往不能作出决断,而杜如晦一作分析,就能立刻选出来一个最好的办法来。因此,遇到什么问题,唐太宗总会把他们两个人请来一起想办法,为自己省去了很多时间

,然后自己消闲的去喝茶,二人如同唐太宗的左右手,辅佐他成就了“贞观之治”。放眼历史,有多少成功人士不是靠正确用人和合理分工而走向壮大的?

  10陈云拒鱼翅

  一次在浙江杭州,地方上的同志想给已退休的陈云增加点营养,他们清楚陈云不会同意,于是决定来个先斩后奏。中午,在原来一荤一素之外加了一小碗“鱼翅”。吃饭时,陈云发现多了一个小碗,就问:“那是什么?”工作人员回答是“鱼翅”,老人家摆摆手,平和而坚定地说:“不需要,我吃的营养足够了。”秘书和地方的同志一起做他的工作,但都失败了。饭后,陈云语重心长地对工作人员说:“太贵了,吃不起呀!”稍后他又说:“今天吃了,哪怕是一点点,以后他们就会找借口给我做;这次浪费了,他们就不会给我做第二次了。”就这样,陈云给工作人员上了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哲学课。

古经典代哲理故事(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