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幼儿成语故事 篇一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聪明,但是懒散而且不善于学习。他总是喜欢玩耍和偷懒,从不认真对待学习。他的父母非常担心他的未来,他们希望他能够变得勤奋和有上进心。
有一天,小明的父母找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改变。老师看出了小明的潜力,于是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教育他。老师给了小明一本书,书上写着“大器晚成”。
小明对这个成语很好奇,他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告诉他,这是说有些人的才华和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出色,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砺和努力的积累,才能最终变得优秀。老师希望小明能够通过这个成语,明白只有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才能够取得成功。
小明决定接受老师的教育,并开始努力学习。他每天都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并且勤奋复习。虽然一开始他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每次失败都会找出原因,并努力去改正。慢慢地,他的成绩开始有所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终于考了一次满分。他非常高兴,但是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他决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明的努力开始得到回报。他的成绩越来越好,他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有上进心。大家都对他的进步感到非常惊讶和佩服。
终于,小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并且成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他的父母非常骄傲和开心,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大器晚成”。
小明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只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每个人都有可能变得优秀。他决定将来要告诉其他人这个故事,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大器晚成幼儿成语故事 篇二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幼稚园。这个幼稚园的老师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变得更加优秀。有一天,老师决定给孩子们讲一个关于“大器晚成”的故事。
故事里讲述了一个叫小燕的女孩。小燕从小就非常害羞,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别人交流。她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从不愿意参与班级的活动。因为这样,她的同学们都觉得她很奇怪,经常嘲笑她。
小燕的父母非常担心她,他们带她去看医生,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医生告诉他们,小燕并没有心理上的问题,只是因为过度的害羞而不敢和别人交流。医生建议他们多鼓励小燕,让她参与更多的社交活动,慢慢地就会变得开朗和自信。
小燕的父母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他们鼓励小燕多参加班级的活动,并且主动和同学们交流。虽然一开始小燕还是非常害羞,但是慢慢地她开始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燕的变化逐渐被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们注意到了。他们发现小燕不再害羞,而是愿意和大家一起玩耍和交流。他们也不再嘲笑她,而是开始欣赏她的勇敢和努力。
最终,小燕变得越来越开朗和自信。她在班级里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大家都对她的进步感到非常惊讶和佩服。小燕的父母非常开心,他们知道自己的女儿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大器晚成”。
小燕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才华,只要勇敢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她决定将来要告诉其他人这个故事,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去克服困难,变得更加优秀。
大器晚成幼儿成语故事 篇三
大器晚成幼儿成语故事
古人其实也很聪明,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铸造大鼎啊什么的,也是一件很费工夫的事。因为越大的铸件所需要的冷却时间就越长,所需要等待的时间也就越长。但是古人的心态好,相信“好饭不怕晚”,虽然等得久一点,但“大器”终能“晚成”。
东汉末年,有个年轻人叫崔琰,人长得相貌堂堂,可就是不喜欢读书,成天只知道舞刀弄剑,不务正业。但他性格好,为人又仗义,喜欢到处结交朋友。可那些崇文尚墨的文人们不喜欢他,觉得他这个人没什么文化,跟他也
没什么好说的。因此,那些文人们都故意躲着他,一旦崔琰上门来,他们就都躲着不见。有一次,崔琰上门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想跟人家交朋友,结果被堵在大门口,下人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读得实在太专注,根本抽不出时间见他一面。平时外向大方的崔琰听了这话,闹了个大红脸,嘴上虽不说,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人家瞧不上自己,觉得自己是个粗人,不配结交有学问的人。最后他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这事对崔琰刺激很大,他终于知道原来读书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光会武功只会被人认为是一介武夫。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从此,崔琰到处拜师求学,虚心求教,不放过任何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渐渐地,他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为人和学识也慢慢被大家认可了,自然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尊敬他。
后来,袁绍听说有崔琰这么个能文能武的人,就招他当自己的谋士。崔琰当了谋士之后发现,袁绍手下士兵的所作所为非常残暴,常常做一些挖坟掘墓的丧良心事。崔琰就直言相劝,让袁绍管束一下自己的手下。袁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也相信他的为人,就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再这么做。
后来,袁绍被曹操所灭,曹操久闻崔琰的大名,自然很想招他入自己的麾下。崔琰也觉得曹操是一代英雄,也愿意跟着他。归顺曹操之后,崔琰果然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当时,曹操有好几个儿子,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立谁为自己的继承人。其实,曹操心里很想立曹植,因为曹植年纪虽小但是聪慧过人,聪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很招人喜欢。崔琰觉察到曹操的心思,仍旧直言不讳地规劝曹操不要这么做。他坦言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立幼的后果就是后患无穷,很难保前人打下的江山长久不衰。
曹操听了他的谏言,吃惊不已,他问崔琰:“曹植可是你的侄女婿,你的侄女婿一旦成了继承人,到时候你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崔琰回答:“即使是亲属我也要这么说,因为这有关江山社稷。”曹操十分钦佩他的刚正不阿,便更加器重他了。
崔琰的成就这么大,可他的.堂弟崔林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毛头小子,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成天拿着崔琰的成就来教训他,让他跟崔琰多学着点。可有了成就之后的崔琰却从没有看不起崔林,反而总是派他做这做那,有意培养他,也常常夸奖他。
大家对崔琰器重崔林的做法很不理解,觉得崔琰这么做完全是盲人点灯白费蜡,崔林将来肯定出息不了。可崔琰却不以为意,他常常搬出自己年轻时候的事跟大家说:“我年轻时候也是个不学无术的小子,但是现在你们也夸奖我是个有成就的人。你们就能断定崔林将来一事无成吗?我倒觉得他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在崔琰的提携下,很快崭露头角。相比崔琰,崔林是个心胸更加豁达的人。魏国建立之后,他被派到幽州当刺史。
当时,中郎将吴质统领河北军事,崔林却从不和他来往,更不会逢迎谄媚。涿郡太守王雄就去找崔林的别驾,打算从中调解。别驾是州刺史的佐官,虽说是辅佐的官员,但是级别很高,不与刺史同车,单独自己有辆小车,所以称为“别驾”。王雄对别驾说:“吴质是皇上很看重的人,你看看周围的郡守们,没有一个不给他写信说他好话的。可是你们崔刺史却自命清高,从来不和他往来,也不给他写一封信。一旦他不高兴了,以工作不力为由杀你以儆效尤,到时候崔刺史他能保你吗?你可得好好想一想,也让你们崔刺史好好想一想。”
辞别王雄,别驾赶紧把这事告诉给崔林。崔林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吴质他要是真看我不顺眼,凭他手里的权力,让我这个州刺史滚出这个州,就像脱掉他脚上穿的靴子一样,容易极了。既然整我这么容易,他干吗还费工夫去杀你这个别驾?你听好了,这里是幽州,旁边就是胡人的地界,只要我们想办法跟胡人拉好关系,不让他们犯上作乱,那吴质就没有什么理由来整我们。可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处理公务,惹怒了野蛮的胡人,他们就会奋起反抗,滋扰生乱,到时候,不但让皇上忧心,也自然有把柄落在了别人手上。”别驾听了崔林这番话,心里就安稳了,也不再瞻前顾后,而是一心辅佐崔林。所以在崔林任职期间,幽州百姓安宁、民族团结,虽处边塞,却一片升平景象。但是后来,他还是因为不会谄媚巴结,被人暗中使了很多的绊子,最后被降职为河间太守。虽被贬为一个小官,但崔林仍旧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没过多久,他又因为工作出色而被提升为“大鸿胪”,专门负责接待少数民族派来的使节,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
任大鸿胪这段时间,崔林很用心,他发现每次有外国使节前来,魏国为显示自己财力雄厚,就赏给使者非常丰厚的礼物。其他的小国听说了,觉得只要派出使节就能换来财物城池,纷纷效仿,乐此不疲。渐渐地,这让魏国越来越吃不消了,眼看自己国家那点积蓄都用来打发上门拜访客人了。为了国家长远打算,崔林认为此法不可继续实行。于是,他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翻阅了很多古书,从中查找有关历朝历代对待使节的旧例,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制定出一整套接待使节的制度,使外交礼仪规范化。这样一来,对待每个小国都一视同仁,既融洽了各国的关系,又节约了国家开支。
崔林的聪明才智让他很受重用,后来官职一路高升,他也不负皇恩,从不吝啬自己的智慧和时间,一辈子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最后积劳成疾离世。崔林的确如崔琰预想的那样,“大器晚成”,成为了受人爱戴的好官。
但是,虽然崔林和崔琰一样,两兄弟都是后人“大器晚成”的典范,但两人的结局却完全不同。崔琰一生刚正不阿,虽然做官做到尚书一职,却因为反对曹操建立魏国而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的崔琰仍不改本色,大骂曹操是一代奸贼,悔恨自己当初瞎了眼相信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最后,可怜的崔琰被曹操下令杖杀于狱中,不得善终。
所以后来,“大器晚成”这个成语也被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说的一句安慰话。但崔琰、崔林两兄弟的故事至今仍是很多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