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精选6篇】

时间:2018-09-05 06:30: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

在医疗领域,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可以确保医疗机构对患者的身份进行准确的识别和确认,从而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身份的混淆和错误。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就诊或接受多个医疗服务,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身份识别制度,就容易发生患者身份混淆的情况。例如,同名同姓的患者可能会被混淆,导致错误的诊断和治疗。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通过采集患者的个人信息、照片、指纹等信息,并进行比对和验证,确保患者的身份唯一性和准确性。

其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患者需要填写大量的纸质表格和进行重复的信息确认,耗费时间和精力。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方式进行身份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减少了患者的手工操作和等待时间,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此外,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还可以加强医疗机构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在依法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对患者的隐私信息进行管理和保护。例如,只有经过授权和验证的医务人员才能访问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资料,确保患者的隐私不被泄露和滥用。

最后,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还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基础。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可以获得患者的历史就诊记录、医疗费用等相关数据,为医疗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就诊频次和费用水平,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可以防止患者身份的混淆和错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加强患者隐私的保护,为医疗机构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基础。因此,医疗机构应该重视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建设和应用,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领域的改革,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日益普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

首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实现电子病历的建立和管理。传统的纸质病历存在信息不易传递、存储不便、易丢失等问题,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通过采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建立电子病历系统。通过电子病历,医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和更新患者的病历资料,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患者往往需要多次重复填写个人信息和进行重复的检查和检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方式,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整合,避免了重复的操作和资源浪费。例如,患者在一家医疗机构进行了检查,其他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获取患者的检查结果和诊断意见,避免了重复的检查和诊断。

此外,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还可以实现医疗服务的个性化和精细化。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务人员可以获取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历史就诊记录,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例如,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过敏史、病史等信息,为其开具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反应和治疗风险。

最后,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还可以提高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可以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资料进行加密和权限管理,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例如,只有经过授权和验证的医务人员才能访问和修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资料,防止患者隐私的泄露和滥用。

综上所述,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实现电子病历的建立和管理,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实现医疗服务的个性化和精细化,提高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因此,医疗机构应该积极推进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应用,促进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提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三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四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5、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6、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7、医务科和护理部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

  8、患者转床、转科时,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规定,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各种信息的一致性;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室、手术室与病房、病房与其他科室、产房与病房,必须及时制作并更换新的“腕带。”

  重点环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流程

  急诊科、病房、手术室、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份识别及核对程序。

  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按照《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病人登记本”中。

  2、患者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入科护士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3、病房与手术室相互转接患者: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责任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二、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1、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给患者系上腕带,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2、腕带标识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左手,特殊情况的佩戴于下肢。

  3、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标识腕带取下。

  4、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5、如遇转院或腕带不慎丢失,应由责任护士给病人重新佩戴腕带。

  6、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标识信息。

  7、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

  8、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红色”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麻醉前手术室麻醉医师、护士分别核对,手术前手术医师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9、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蓝色”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诊室实施。

  10、新生儿出生后由巡回助产士或护士给新生儿带上“粉色”(女婴粉红色,男婴粉蓝色)腕带,填上母亲姓名、性别、床号、体重、出生日期,回病房后由病房护士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五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潜力的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务必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六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