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校生活感悟 篇一:欢乐与挑战并存的高二生活
高二,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的重要阶段。回首这一年,我深深感受到了高二学校生活中的欢乐与挑战并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高二学校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高二学校生活给了我丰富多彩的社交体验。在这一年里,我遇到了许多新朋友,与他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我们一起上课、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参加活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与不同的人相处,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也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在社交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和处理冲突。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成熟,并且提高了我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二学校生活让我面临了更多的学业压力和挑战。作为高二学生,我们需要面对更多的学科和更复杂的知识内容。每天的功课和考试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不断进步。我学会了更加有效地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我也发现,与同学们互相学习和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懂得了坚持不懈和勇于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最后,高二学校生活给了我很多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学校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社团和活动,我参加了学生会和文学社团。这些活动不仅让我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提供了锻炼自己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也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和艺术节,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和能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学校生活,也让我更加自信和充实。
总的来说,高二学校生活给我带来了欢乐与挑战并存的经历。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合作,我成长了许多,学会了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在这一年里,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且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了展示和发展。我相信,这些经历和收获将对我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二学校生活感悟 篇二:不留遗憾,珍惜高二学校生活
高二,是每个学生都不可逆转的时光。回首这一年,我深深感受到了高二学校生活的珍贵和短暂。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高二学校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高二学校生活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高二是高中生活的中间年级,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但是,我意识到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学期已经过去了。我意识到不能浪费时间,要珍惜每一天,努力提升自己。我开始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我也开始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丰富自己的学校生活。通过这些经历,我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学会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时间。
其次,高二学校生活让我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作为高中学生,我们面临着更多的学科和知识内容。在这一年里,我意识到知识的积累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也明白了知识是无穷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高二学校生活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高二学校生活中,我参加了学生会和各种社团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团队精神。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和合作,我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学校生活,也让我在团队合作中得到了成长和锻炼。
总的来说,高二学校生活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知识的重要和团队合作的价值。在这一年里,我珍惜每一天,努力提升自己。我也明白了知识的力量,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学会了与人合作和团队精神,这些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希望每个高二的学生都能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不留遗憾,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二学校生活感悟 篇三
450条——这是2020年,周萌和设计师在沟通图纸细节时,在文档里记录的问题数量。
33000步——这是宋海强在过去两年里,一天内走过的最多步数。
两人都是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工程建设部的工程师。从2019年底开始,因承办亚运会足球、水球、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蹦床和亚残运会的田径项目,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田径训练场以及周边配套设施开始了相应的升级改造,直到2021年底完工。
两年里,宋海强、周萌和其高二学校生活感悟他几位同事反复推敲改造细节,以求最佳效果。他们爬上过30多米高的半空,感受过夏天正午毒辣的日头,也从市民的热情中收获了一份荣誉感。
工程建设部部长、项目负责人鹿艳表示,“希望改造后的场馆能得到大家的好评,不光是保障亚运,也要在全民健身等方面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我们也能从中得到满足感。”
探索建筑的秘密
周萌没想到一块足球草坪里藏着那么多秘密。
周萌(左一)向体育局领导介绍足球场锚固草坪系统。受访者供图
“它分很多种,人工的、天然的、混合的、锚固的。草下面还有排水层、下砂层、种植层等等,有不同粒径和厚度要求的石子、砂子,还有排水管、喷灌系统。”
周萌是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工程建设部的工程师,在亚运会场馆改造项目中负责设计管理——与设计院对接,确定具体的改造内容和细节要求,跟踪设计进度和质量。尽管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学的都是土木工程,来黄龙前也有五年工作经验,但体育建筑对她来说是全新的领域。
2019年7月,刚休完产假的周萌参与到改造项目中,“工作扑面而来的感觉。”日子被一个个新的概念灌满,“赛事”“流线”“体育工艺”……周萌处在亢奋的状态里,“觉得很爽,有大项目可以做了。”但她也心虚,“因为我没有做过,万一不懂怎么办?”
领导拿给她几本关于体育建筑和体育工艺的书,知识涌到眼前,周萌逐渐了解到,足球场和游泳池的标准尺寸是多少,误差要在怎样的范围内,在南方的冬季有哪种草可供选择,塑胶跑道的坡度有什么要求等 ,“不了解的话,就没法判断(设计院)给的图纸是对还是错。”
这里像一座迷宫。起初,去施工现场时,周萌总是拿着iPad、看着CAD图纸走,“脑子都是蒙的。”黄龙体育中心占地580亩,相当于54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其中,改造地块总用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改造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走下来,大概要2万多步。运动鞋和共享单车会员卡不能少,办公室还要常备着毛巾——从施工现场回来,大家第一件事就是掸掉身上的灰。
改造施工图一般是参照旧图纸设计的,但由于场馆已有20多年的历史,面积又大,有时,破开建筑表面的形状和轮廓,才发现内部实际情况和纸上的并不一样。“假设这一面墙是50岁,左半边状态不错,本想
着只把右半边做个翻新,改成20岁,结果发现左右又不匹配了,那么为了最终效果,还是要全部进行翻新。”因此,设计师和周萌要花费不少精力,小到一扇门朝里开还是朝外开,一排座椅是29个还是30个,都要仔细考量。任何一处微小的改动,都可能引发连锁问题,“朝里开的门如果朝外开,可能会影响过道的通畅高二学校生活感悟;座椅多塞一个,可能该有的间距就不够了。”每周二的会议上,设计师要向领导汇报工作,周萌在旁边听着,那是她最紧张的时候,生怕有哪些细节他们没考虑到。
但这也是建筑最让周萌着迷的地方。在她眼里,建筑仿佛是藏了一层层心思的人,是凝固的一缕缕思绪,绝不仅是钢筋和水泥的堆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建筑表面,这个面之下其实包含了很多东西,才形成了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样子。”
“碰到了就要去学”
如果说周萌搭起了建筑的筋骨,宋海强就是在连接神经网络。
作为安装工程负责人,今年49岁的宋海强管理着包括高低压系统、比赛照明、场地扩声、综合布线、智能场馆系统、水处理等二十多项内容。起初,不少概念对他来说是陌生的,“碰到了就要去学,最起码要熟悉,知道它的性能和可靠性,才能把活干好。”
工作中的宋海强。受访者供图
他沉心“钻”下去,琢磨智能化、流体力学,翻看各类建筑规范和设计手册,知识一点一点补足和扩展开。体育建筑对安装设备常有些特殊的规定,“比如,日常照明只需要灯够亮就行了,但体育场馆对照度、色温、R9系数、眩光值有要求,跑道或篮球场对画线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考试,是他最习惯的学习方式。备考时知识记得牢,也能更实在地融进工作里。黄龙体育中心离浙江图书馆很近,走路不过10分钟,在2020年以前,每天中午宋海强都会背着包出现在这里,一坐就是两个小时,读各类专业书,再回去上班。一级建造师、全国监理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建设工程造价员等资格证书,他都一一高分考下来。
靠着30多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般工程、技术上的问题,都难不倒他。在这次场馆改造中,他们计划安装投射距离100多米远的激光投影,在体育场塔楼的四个面上播放影像。最初的方案是,在地面上做几个铁塔状的架子,把投影设备架上去,但这样无疑要对周边的环境美观造成影响。
宋海强虽没怎么了解过投影,但接触过类似的投屏设备,“我觉得斜着能投上去。”他想起了体育场7楼外环梁,便上去走了三圈,边走边琢磨,“放这个位置应该能投。”他把设计师喊过来商量,但对方也没把握,又叫来厂家做试投,最后终于决定就在这里安装。后来证明,在这个位置投出来的影像,画面切割和效果都不错,对体育场周边的美观也没有影响。
在施工现场,人们信任他。厂方和总包方就“谁把线接错了”有了不同意见,请宋海强帮忙定夺;厂家和安装方因设备发热的原因起了争执,也邀宋海强做裁判;当他要和比赛照明技术代表讨论时,对方总是把技术总监派来,因为“普通的技术人员基本上都被问倒过。”宋海强没把自己当权威看,“大家可以相互交流,懂就是懂,不懂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宋海强在介绍数据传输设备。受访者供图
“没空委婉”
比起从头开始新建,改造旧建筑似乎是更痛苦的学问。
“要新建一个建筑,只要参照图纸,以一定顺序、按部就班地做就可以了。改造的话,要考虑原来已经固定的结构,尤其是场馆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局部细节和最初的设计已经不太一样了。而且,多年来,建筑要求也有变化,比如消防规范就已经更新了很多次,要按照新的要求做。”工程建设部部长、项目负责人鹿艳说。
改造内容体量大,时间短,要求又高。周萌只觉得,“每天都有千丝万缕的事情需要协调、解决,涉及很多部门,包括亚组委。”有段时间,她习惯每天早上7点前就到单位,梳理一下当天要和设计师确认哪些内容。两年里,她和部门里其他员工都从未有过双休日。为了保持好的精神、身体状态,周萌想带着鹿艳跳操锻炼,但没坚持几天就放弃了,“要么跳着跳着电话响了,要么跳着跳着要去开会了。”她无奈地笑道。
鹿艳(中)和周萌(右)。受访者供图
加班不是新鲜事。宋海强记得,一次,他和施工人员调试比赛照明系统,发现有些灯的眩光比较刺眼,便一直调试到凌晨四点。来不及回家,索性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凑合了一宿,第二天早上7点多继续上班。“两年多里,有半年的时间,每天晚上要加班到10点左右,天天晚上7点以后走是很正常的。”
工作也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敲几下键盘。改造体育场的屋面顶棚时,正值杭州盛夏。一天中午,现场遇到了问题,鹿艳和周萌赶去查看,敞亮又炙热的半空,简直是“恶魔一样”的环境,至少40摄氏度的空气烤得她们脸和脖子泌出了一串串汗珠。回到办公室——临时搭建起的板房,周萌摘下眼镜,拧开水龙头,撩起一捧水往脸上抹。掌心里的水也是温热的,周萌抬起头,设计师擦肩而过,完全没认出狼狈的她。
宋海强是部门里年纪第二大的员工,头发已有些斑白,但爬高从来不在话下。体育馆的比赛照明装在28米的高空,体育场的则在38米左右,宋海强顺着梯子爬上爬下,到半空检查施工质量。“工程就是这样的,你硬着头皮也要上。”周萌记得,自己读研时,还爬过100多米高的塔吊,“一个博士师兄跟着我,他腿都抖得上不去,我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就上去了。”
宋海强在介绍智慧场馆系统。受访者供图
他们的性子都直接,主要是“没空委婉”。周萌扎着马尾,戴一副眼镜,看起来很干练,说话声音也大,“靠嗓门活着。”宋海强看起来总是很儒雅,拿个手电筒在场馆里来回走,照着每个犄角旮旯,拍照、记录、查资料,大多时候不急不躁,但遇到抢修等情况,他也会直接指挥工人们,“你做这里,他做那里。如果发现有问题,必须要向我报告。”
要面对的难题有很多。疫情期间,尽管工作安排好了,但是货迟迟到不了,宋海强会焦虑;对一处故障的判断,和行业的专家发生了分歧,他反复推算后,孤注一掷地选择坚持自己的意见,也要背负不小的压力,还好最后发现自己是对的。最难的时候,周萌每天晚上两点都会醒一次,打开手机,看看设计师有没有把图纸发过来。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完美解决。原有结构对改造的限制很多,比如,场地中间立着柱子,或是层高不够。“没有办法做到十全十美,只能说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周萌说。
让公众享受亚运红利
作为浙江省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体育设施,黄龙体育中心于1997年6月动工,2000年10月主体育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常承办大型演出、活动等,曾是绿城足球队的主场。
“20多年了,确实需要一个改头换面的机会,把整个面貌做个提升。”周萌对黄龙的感情很深,毕业后,她一直在这周边工作,也经常来黄龙健身、打羽毛球。
作为公益单位,在改造过程中,黄龙不仅要考虑亚运会体育赛事的需求,也要考虑群众的利益,让公众在赛后享受到亚运红利。
周萌(左一)在黄龙体育中心接待浙江籍奥运会、全运会冠军。受访者供图
“不希望让老百姓觉得改造完后还是干巴巴的一个体育场,而是气氛热烈的,能让大家心情好的地方。”周萌介绍,改造后的体育场多了不少色彩。航拍的时候,从上往下,能见到三圈明亮的颜色。第一圈是体育场的三层平台,此前,这里铺着小瓷砖地面,不少老年人会在这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改造时,他们对地面和墙面都做了彩色处理。
第二圈是蜿蜒在半空的1000米长、3.2米宽的空中跑道,周边还配置了全民健身休闲平台,按照春、夏、秋、冬四个主题配置绿植,有早樱、红梅、茶花、紫薇等,不论什么季节,人们都能在这见到开花植物。跑道边上也栽了一圈红色月季,娇艳如一条飘带。第三圈是地面,设置了12米宽的彩绘区域,用以人车分流。
2021年夏天,亚组委邀请了三四十位市民来黄龙参观,周萌是讲解员。一行人不停地掏出手机拍照,哪哪都好奇,对周萌的介绍也总是热烈地回应。最后,她鼓起勇气问,“各位满意吗?”大家大声喊着“满意”,“那一瞬间我就觉得,吃的所有苦都值了。”
在周萌眼里,设计的成果、改造的场馆就像是所有工作人员精心呵护长大的孩子,“建成了,我就觉得开心。”由于并不是所有道路和场馆都参与改造,所以黄龙体育中心一直对公众开放着,大家都对那条空中跑道很感兴趣,“即使锁了门,也有人想办法进来看。”周萌开心也烦恼,“一方面是对我们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也的确增加了工作难度,不过还好,跑道马上要开放了。”
目前,亚运会场馆改造工作已结束,进入设施运行和维护阶段。在9月亚运会开始之前,宋海强和周萌想着把馆内自己经手的东西再梳理一遍,减少比赛时出现故障的概率。
“比赛的时候不能停电,灯不能灭,音响不能出故障,景观布置要看起来很美观,总之一切都不能出错。人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遇到这种大项目,希望有个好结尾。”周萌说。
新京报记者 彭冲
编辑 刘倩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