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篇一
标题:幼儿绘画发展及其教育意义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幼儿绘画的发展及其教育意义,通过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及对幼儿绘画对幼儿认知、情感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为幼儿绘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幼儿绘画、发展、教育意义、认知、情感、创造力
1. 引言
幼儿绘画是幼儿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幼儿绘画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对幼儿认知、情感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2. 幼儿绘画的发展过程
2.1 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
2.2 幼儿绘画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2.3 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因素
3. 幼儿绘画对幼儿认知的促进作用
3.1 幼儿绘画与观察力发展
3.2 幼儿绘画与形象思维发展
3.3 幼儿绘画与空间感知发展
4. 幼儿绘画对幼儿情感的促进作用
4.1 幼儿绘画与情绪表达
4.2 幼儿绘画与情感调节
4.3 幼儿绘画与情感交流
5. 幼儿绘画对幼儿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5.1 幼儿绘画与想象力发展
5.2 幼儿绘画与创造性思维发展
5.3 幼儿绘画与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6. 结论
幼儿绘画对幼儿认知、情感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绘画教育应注重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和情境,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通过引导和反馈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同时,幼儿绘画教育应与幼儿的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幼儿绘画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 王五, 赵六. 幼儿绘画发展与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篇二
标题:幼儿绘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幼儿绘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幼儿绘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旨在为幼儿绘画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幼儿绘画、教育、策略、方法、目标、内容、评价
1. 引言
幼儿绘画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本文旨在研究幼儿绘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为幼儿绘画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幼儿绘画教育的目标
2.1 发展幼儿审美能力
2.2 提高幼儿绘画技巧
2.3 培养幼儿创造力
2.4 增强幼儿自信心
3. 幼儿绘画教育的内容
3.1 绘画材料和技巧的介绍
3.2 观察和表达的训练
3.3 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
3.4 绘画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4. 幼儿绘画教育的教学策略
4.1 创设艺术氛围
4.2 提供示范和引导
4.3 鼓励幼儿自主表达
4.4 引导幼儿欣赏和评价
5. 幼儿绘画教育的教学方法
5.1 故事启发法
5.2 观察训练法
5.3 创作实践法
5.4 评价反馈法
6. 结论
幼儿绘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应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特点,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绘画技巧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艺术氛围,提供示范和引导,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并通过评价和反馈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同时,幼儿绘画教育应与幼儿的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幼儿绘画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 王五, 赵六. 幼儿绘画发展与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篇三
以往的美术教学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幼儿在活动中往往是被动地模仿、这种美术活动方式,忽视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的幼儿由于怕模仿得不象而不敢下笔。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会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就象案例中的孩子一样,一个是画了几条小鱼就不画了,另外一个则是画满了整张纸,这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各自差异,可以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多张范画,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己选择内容,鼓励能力较差的幼儿选择最简单的内容并大胆下笔,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大胆想象,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孩子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并及时肯定孩子的成绩,帮助孩子一点点地肯定自己,树立自信。这样,幼儿能在这种宽松的活动氛围下,较容易地完成活动内容,体验成功的乐趣。慢慢地,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对自身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和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篇四
林风眠(1900~1991年),广东梅县人,他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在他教学思想、办学方针的影响下,走出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家:赵无极、xxx群、吴冠中、苏天赐等。这斐然成就充分证明了林风眠的教学思想在中国美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在教学中,林风眠时常告诫学生“真正的艺术家犹如美丽的蝴蝶,初期只是一条蠕动的小毛虫,要飞,它必须先为自己编织一只茧,把自己束缚在里面,又必须在蛹体内来一次大变革,以重新组合体内的结构,完成蜕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必须有能力破壳而出,这才能成为空中自由飞翔、多姿多彩的花蝴蝶。这只茧,便是艺术家早年艰辛学得的技法和所受的影响”。从小毛虫到蛹、再到蝴蝶,形象的展示了艺术家成长必经的两个阶段,一是入,埋头苦学。二是出,发展创新。小毛虫也好比是我们的少年儿童,终会破茧化蝶,不期能成为艺术家,但其“破”之始,乃为“结茧”,这只茧,便是少儿早期所受的美术教育之影响。笔者细观林风眠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发现其在对当时大学生的美术培养目标中所注入的教育精神,对当今形势下的少儿美术教育也是深有启发的,在此略谈一二。
1、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在美术教育的问题上,林风眠提出“融合中西方艺术”的美术教学方针为核心的艺术观与教育观,这是一次打破了中西方艺术边界的历史性创举。在当时的国立杭州艺专,传统的中国本土文化与新奇的西方外来文化并驾齐驱,相互交融。林风眠的“中西结合”教育观对少儿美术教育也很有启示。笔者查阅数据资料,关于研究少儿美术教育的论著,多以西方国家为主,国内研究寥寥无几。即使有所研究,也多借鉴西方的少儿美术理论。然而,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所做研究也未必完全适应于我国国情。因此,少儿美术教育研究者在理论的输入中应当有所甄别,既要顺应时代,中西结合,又要个别吸收,取长补短。
2、多元化启迪儿童的美术认知
在办学、教学方面,林风眠的美术教育观无不体现着“多元化”。林风眠认为灵感来源于生活,他常说“画画前,要先把东西搞清楚,研究清楚,很熟悉了再体验出自己的感情。不要去临摹,要去写生,有了体会再画出来。”因此,他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对艺术理论等各方面知识的修养和学习“:去读一些文艺、哲学、历史方面的书吧!充实你的心灵,增进你的感受力,启开你混浊的'心智。”将文学、哲学、音乐等学科融入艺术教育中。办学期间,他开办图书馆、劝学生欣赏音乐、把体育当作工具培养学生的性格气质。林风眠早年的学生们以他们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经历及人生体会,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多元、开放启发式教育,重素质教育,使他们获益匪浅,对他们的成才甚至起了决定作用。早期的受教育环境对人类后天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林风眠的多元化美术教育理所当然的启发了当代的少儿美术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单一乏味的教育必然不会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的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以达成。现在的少儿美术教育,无论公立、私立,大多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美术就是画画、就是画得像、就是几张美术等级证书……美术应该是一种表达,是情感的表达、是创想的表达。首都师范大学的杨景芝教授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画家为目的,而是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在儿童美术教育里,“多元化”更多的是意味着体验的多元化。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幼儿,当言语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欣喜、忧愁、恐惧时,绘画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使其可以尽情地涂画和畅想,这是儿童对生活的一种表达。但这种表达在少儿接受了正式的美术教育时,或多或少丢失了原始气与纯真气。一些教师只关注作品的呈现效果,以成年人的眼光评判儿童画,原本一个孩子看到圆形会说盘子,现在也被教化地认清了“本质”,脱口而出“圆形”。儿时的生活经验化为乌有,不再对记忆有怀念。美术教育要强调儿童的生活习惯,更应保护孩子的原创与本真。在孩子确立了自己的绘画语言时,多元化的培养尤为重要。美术的多元化既是材料的多元化,又是绘画内容的多元化。材料易得,而绘画内容涉及生活种种,体验若不够,自然无所表现。林风眠先生为学生所创设的环境都是为了丰富其体验。多元化地启迪儿童的美术认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使其多元化,引导其自主学习,继而改造、创造。因此,当代教师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藩篱,将引导与学生的自主相结合,激发并促进儿童“结茧”能力的发展,从培养好习惯入手,锻炼其自主自觉能力。
在谈及杭州艺专在近代艺坛上人才辈出之问题时,当年艺专的学生李霖灿讲到这样一原因“不能学书,弃而学剑”。“西湖艺专不但培养出杰出的艺术人才,而且是方方面面的人才,甚至可以说是叹为观止。”作为一个杰出学者,李霖灿的现身说法,足以说明林风眠“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教学理念,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应当引起当今艺术教育者的深思,多元化培养少儿的美术认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篇五
1、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而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如展览幼儿作品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同时提高了评价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请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奖励幼儿,使幼儿得到满足,产生快感,受到激励。
2、尊重幼儿。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的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总之,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幼儿绘画研究论文范文 篇六
【摘要】本文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梳理,并分析了幼儿园美术教育崇尚范例复制的现实危害,探讨了幼儿园美术教育观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范式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强调应确立以儿童为本的美术教育观。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观;范例复制;自由表达;历史演变;现实反思
在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观影响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主要开展以“照着画”为典型特征的范例教学活动,且通常辅之以“像不像”为唯一评价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美术活动不是一种儿童自我表达的方式,而是一种教师达成某一教育目标的工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纠正儿童艺术教育的误区,将儿童的审美体验置于艺术教育的中心,强调要从“成人为中心”转向“幼儿为中心”。2015年9月xxx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突出强调了“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这为幼儿园美术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范例复制的幼儿园美术教育观是如何在我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如何避免重蹈“技能为上”的范例教学老路?打破范例教学模式后我们应当如何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历史演变过程的考察,深入探讨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新方向。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
传统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范例通常是指教师将线条、形状从事实形象中抽象出来,加以概念化、符号化而成的外形简单的简笔画。〔1〕教师使用范例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往往会忽视儿童对具体对象的感知体验,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与达成为核心目标。我们将重视范例复制的美术教育称为“以技能为核心”的美术教育,而将关注儿童个体的内在感受、鼓励多元自主表达、不以形似为衡量标准的美术教育称为“以艺术为核心”的美术教育。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均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应当说,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体内心的精神修炼,注重以陶冶情操为主的“艺的教育”,〔2〕但这一价值取向在清朝末年发生了重大转变。从那时至今,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不断变化,详述如下。
1.清朝末年:从注重精神塑造转向注重技能培养
在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思潮中,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开始受到重视,美学正是这时作为一种实用学科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并被列为1904年“癸卯学制”中的24门“工科建筑学门”主课之一。由此可见,美学在中国最初是被列为工科的。〔3〕近代首部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也将美术定位为实用技术――“手技”。“手技盛长短大小各木片之匣,使儿童将此木片作房屋门户等各种形状;又授以小竹签数茎及豆若干,使儿童将作各种形状;又使纸作各种物体之形状;更进则使黏土作碗壶等形。”当时的美术教育更多强调的是通过材料造型等活动,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并教导幼儿学习相应技能。
客观地说,“癸卯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教授西方经世致用的技能。然而,当时中国并没有正规的学前教育师资,保教人员是由育婴堂的乳媪和敬节堂的节妇经过简单培训而来的,并不具备“就儿童最易通晓之事情,最所喜好之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的专业素养。相对而言,训练幼儿的相关技能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因此,此时的儿童美术教育重技轻艺也是不足为奇的。
2.民国时期:以技能为重的同时,关注审美人格的培养
1912年,时任xxx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不再将美育等同于单纯的技能训练。王国维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首倡美育,主张将西方艺术的科学因素与中国美育的伦理成分相结合。1928年,丰子恺在其著作《废止艺术学科》中批判了不合理、机械、有害的艺术教育现象,倡导真善和真美的艺术观。〔4〕这股美育思潮促使1932年xxx在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将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为:“(甲)满足对于工作的自然需要;(乙)培养操作习惯,增进工作技能,并锻炼感觉能力;(丙)训练关于群体的活动力,如自信、自重、坚忍、专心、勤奋、互助、热心、服务等精神;(丁)发展智力,包括锻炼思想,培养发表、创造、建设的能力,发展欣赏能力。”具体内容包括:“画图――自由单色画或彩色画,彩色画可用各种现成图物,使儿童自己设色,或用自己所制的图物,施以彩色;纸工――用剪刀剪各种图形,或以纸折各种物体(如桌椅之类),或将剪的、折的、撕的图形用浆粘在纸上,或用纸条织成各种花纹;泥工及纸浆工――用泥或纸浆做成模型,如鸡、狗、桃、李、杯、盘、糕、饼、舟、车等类,并研究泥的性质等。”《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规定虽然有明显的技能训练痕迹,但并非把技能培养当作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开始重视并鼓励儿童的自由创作。
可见,民国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开始回归艺术的本质和美育的核心,将美育与智育、德育结合起来,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当时战乱频仍,以学者为主要推动力的教育改革影响很有限,且囿于教师素养不高等条件的制约,美术教育仍然以较容易实现的技能技巧训练为主。
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重新推崇技能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各方面学习苏联经验。反映在学前教育领域,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就明确指出,“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幼教”。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学前教育改革不再以民国时期的学习美国模式为主,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19世纪初苏俄时期的美学研究特别强调为政治服务的实用目的。受苏联模式影响, 1951年7月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将美术教育目标定为:“(1)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兴趣和爱美观念;(2)培养幼儿学习描制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的轮廓,以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幼儿运用双手的能力,使其懂得劳动是最崇高的道德,以养成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幼儿园美术教育在价值取向上重新偏重功利与实用,在教育方法上以灌输练习为主,重视技能技巧训练。
应当说,以“作业课”为主要特点的苏联教育模式本质上是建立在对儿童最近发展区认识的基础上的,旨在为儿童提供满足其发展需要的教育。但受当时我国“”风气的影响,我国对苏联模式的学习更多停留在表面,只复制了其“整齐划一、任务达成”的形式要求,如美术教育中注重临摹和结果评价等。这一倾向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范例复制即是典型表现之一。
4.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重新关注审美价值,但理念与实践相距甚远
在xxx“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引下,学前教育开始广泛吸取国际先进经验。1992年我国第一套美术教育译丛出版,包括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等 6 部译著,将工具论与本质论这一美术教育取向之争引入中国。工具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创作过程,认为应“通过美术的教育”实现个体全面发展。本质论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创作结果,认为应开展“为了美术的教育”,以实现自身的审美价值。这两种价值观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重新定位有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政策法规是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其中,美术教育的目标为:“(1)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2)逐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其材料。”由此,美术教育虽然仍注重技能技巧,但逐渐体现出技能技巧要为欣赏力、观察力、创造力等美术基本素养能力提高服务的倾向,初步尝试将本质论与工具论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