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素养论文范文 篇一
标题:语文综合素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
摘要:语文综合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多种活动,培养和提升的一种综合能力。本文将从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批判思维三个方面探讨语文综合素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综合能力、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批判思维
正文:
语文综合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和提升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了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批判思维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语文综合素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而语文综合素养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果。通过对不同文本的阅读理解,学生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语文综合素养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语文综合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创作能力。通过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最后,语文综合素养对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批判思维是指学生在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时所具备的思考能力。而语文综合素养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其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通过对文本的批判性阅读和思考,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
语文综合素养论文范文 篇二
标题:语文综合素养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探析
摘要:语文综合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升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创造、创新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本文将从阅读启迪、思维拓展、文化积淀三个方面探讨语文综合素养与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文综合素养、学生创新能力、阅读启迪、思维拓展、文化积淀
正文:
语文综合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阅读启迪、思维拓展和文化积淀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首先,语文综合素养通过阅读启迪,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思想,拓宽自己的思维广度。而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阅读的效果。通过对不同文本的阅读,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其次,语文综合素养通过思维拓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思维拓展是指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拓宽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而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则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文本的批判性阅读和思考,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同时,通过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和思考,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语文综合素养通过文化积淀,能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丰富的土壤。文化积淀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和积累的各种文化知识和文化素材。而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掌握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提供丰富的土壤。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素养与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语文综合素养论文范文 篇三
【摘要】
社会的进步,使现代人才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表达能力是人表达自身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因此每个人的表达能力直接关系着与人的思想交流的能力。初中是养成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而初中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学科。当今社会人才需要运用自身优越的表达能力展示自己,使社会更容易接纳自己。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学生;表达能力;教学策略
新时期背景下,语言的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人才不可缺少的社会技能,实际上表达能力不仅只是说话那么简单,它蕴含着许多表达技巧。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思想行为的体现,而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而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够重视对初中生表达能力的训练。由此本文对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针对于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人的外在素质表现为自身的表达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主要沟通方式即为语言表达,所有的交流方式均是以表达进行传递的,在现代信息发展的过程中,人才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因此表达能力是个人展现自我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必须品。主要是一种在谈话交流过程中传达自身情感,想法,意志的能力、表达能力直接体现个人的外在素质。人后天的表达能力可以依靠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表达能力能够体现出人的系统能力
在一定意义上表达能力能够体现出个人的综合系统能力。人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语言轻松的优势,才能够不失自然的表达自身的情感,能够在人际交流中灵活运用自身的语言。由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需要井井有条的对学生能够进行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科学合理且较强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使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
二、针对于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语文教师不够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自身的思想观念意识里已经树立了考试成绩即代表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文教师更注重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以保证自己的教学达到高成绩的教学任务,基于此没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面对着较大的升学压力,使学校为学生进行课程安排时没有安排足够的语文教学时间,而且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尽管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却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相悖,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有掌握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需要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生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不够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要较多,但是高校培养出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数量较少,这一现象的产生于中国落后的教育体制有关,同时也与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技能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这是中国大部分学生还未意识到的一点,学生不够重视语文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头脑意识中没有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其自身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低下,依据语文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学习,难以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加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对于分数重视的影响,产生表达能力不重要的想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提高策略
(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的口语训练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工作,可以从语文的口语训练着手。首先,积极利用好口语的基本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增设一门口语训练的课程,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运用好该课程,做好提前的准备,设计好课程细节,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的口语训练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其次,增设阅读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做好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朗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最佳的朗读方法是定期举办朗读竞赛提高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
(二)积极展开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不仅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还需需要做好学生的实际训练。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展开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培养学生面对突发情况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自身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由此组织与社会有关的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表达自己的心理想法,有助于学生在未来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与人际环境。
(三)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较多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中学生实际情况与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更新改善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的表达自己对于学习的想法与问题,这既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语言表达力的提高。
结束语
表达力不仅是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并且它能够顺应社会与经济的未来发展。由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工作重视起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其能够在立足于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以及人际关系中。
参考文献:
[1]高虹.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J].教育探索,2010(7):63-64.
[2]康晓棠.语文教育: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语文建设,2016(12Z):25-26.
[3]王其厅.重视语音修辞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J].语文建设,2012(11x):79-80.
语文综合素养论文范文 篇四
摘要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目前真正喜爱这一学科的大学生逐渐减少,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也不断下滑。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于这一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简述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最后明确了大学生培育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望本次研究能够帮助当前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
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由于大学语文占据较高的学分,显示其所占据的地位极为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将其看做获取高学分的课程,应对态度以不求甚解、但求过关为主。基于这一想法,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少,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含义
基于专业崇拜及功力注意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学是人文素养培育。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人文素养的缺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层面到达了综合素质的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人显著的主体地位: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发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目的,激励学生多关注人类存在价值及意义。而大学语文在这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基础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及素养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人亦如此;软实力指人文素养,硬实力则指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实现通才及专才、素质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涵盖以下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唯有同时培育三个方面才能够产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中也含有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划上等号。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前文内容,笔者人文大学语教学应依照常规语文教学规则实施,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经典文本实施知识讲解、情感启发及思想升华等活动。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提升。而其与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缺编就在于其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确定素质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在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人文情怀及素质进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为主,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大学语文课程又称高等语文,主要教育受众为大一新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过由于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将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及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现状影响,相较母语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养培育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其实施审美培训及文学鉴赏等基础性教育。笔者认为,结合大量具备思想启迪含义及审美情趣的经典文本,在刺激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其审美及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择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于需要关注具备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及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不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对等,所以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包含当代或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从狭义来看与其今后的社会工作及生存相关,从广义来看直接关系中国优秀文化能否得到发展与展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距离实现也就仅仅想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冯智明,李永贤.大学语文课程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6,08.
[2]曲贵海,高春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4.
[3]宋群.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何在———兼述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13.
语文综合素养论文范文 篇五
凸显课程标准理念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论文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蓝本。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鼓励教师活用教材,但作为教材本身,应体现其内在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在编排“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时,不仅考虑到了教材结构的布局美,考虑到全套教材的内在体系的逻辑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到方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从教材在编排的布局上来说:安排在第一和第五单元中,体现了与第四册教材的承接与发展。从第一单元就开始安排“综合性学习”,主要是考虑在第四册教材的编排中,已经有意识地多次提示师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初步要求,较多地渗透了“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思想,只是没有明确地在教材中安排具体训练内容。到了本册,有必要在体现这种承接的同时,突出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和教学要求上由低段向中段过渡的发展性。这也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在不同年级上的不同要求精神。
从教材所安排的时空来看:以组为整体进行要求与训练,体现了师生在教与学时间安排上的合理与充分。就三年级上册所安排的两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言,是集“听、说、读、写、做”于一体的周期较长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它需要有较长的时间、较大的空间予以保证。从综合性学习要求的布置到综合性学习小结结束,前后跨度一周多的时间。如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是从第一篇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之后提出要求的,直到本单元的“展示台”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结束,这样的安排,不仅充分地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且给学生开辟了丰富多彩的施展自己能力、才华的舞台,给学生留有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精力的机会,将有利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落到实处。
从教材所编排的内容来看: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为“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这本身就是学生经验世界的一种积累活动,也是建立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的一种可操作性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便于操作,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为“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虽然,三年级学生向显稚嫩,但由于现代教育的早期开发,各种媒体的广为传播,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的大为改变,学生完全有能力、有机会获取有效的信息,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还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生活。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由此“向生活中获取知识,在生活中去运用知识,于生活中去创造知识”,可能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大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的过程和方法上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就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的两个“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来看,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有机地集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应该说这种安排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诸要素、诸方面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训练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整体,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这种有机整体的安排,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体现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而且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开展。
2.自主性与探究性的统一。
自主性、探究性是“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基本特征。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是采用观察、实验、体验、参观和调查、发表与讨论等问题解决的探究式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我解决、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等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
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虽然教材中提示了记录的方法,但这种提示是开放的,学生可以选择提示的方法,也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一种充分自主的、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即使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习作以及读读背背、展示台中,都没有对学生作过多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完全是学生主体个性化的反映。
教材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对其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体现另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如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活动如何开展?教材中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然后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上,无论从学习实践的内容,还是从学习实践的方式上,都具有探究性的价值需求和必要性。学生小组商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必然地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计划和策略,这也是极具价值的探究性活动。可见,“自主性与探究性”的统一,应该成为“综合性学习”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3.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课本阅读活动为依托,开展的集“听、说、做、写”等语文能力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通常情况下,是以学生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想象生活为学习内容,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的一种学习活动。如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无论是用文字叙述,还是以填表格、画图画等为记录方法,都必须付诸实践,这样的要求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必须通过观察、了解、回忆、整理、交流、写作等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才能达成本次活动的目标。此外,在“展示台”的要求上,也是立足于学生实践操作,如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等来展示课余生活。所以“综合性学习”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一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学习活动。
4.开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首先,其内容的开放性不言而喻;如“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什么?我的课余生活如何?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的话题。即使是记录曾经经历过的生活,也需要经过认真地筛选。又如“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了解什么?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传统文化?不进行调查,不进行实地了解是很难知晓的,且这种不确定性、开放性也十分明显。其次,在学习方式上的开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也十分明显。如在记录的方法提示中,例举了“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显然,记录的方法不止这三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从教材的安排就考虑到了这种开放性。又如在提出“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要求之后,教材中针对如何开展,虽然提出了活动要求、内容、开展的途径以及活动的建议,但到底了解哪些方面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还都是由学生自己商量确定,可以选择的方法很多,应因人而异。
综上所述: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无论从编排的形式上,还是从编排的内容上,都给人一种崭新的面貌。尤其在“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上更是匠心独运,极具特色。不仅很好地凸显了课程标准理念,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且在教材的编写上开创了一条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的新路,为教材建设,也为语文教学的改革作出贡献。
语文综合素养论文范文 篇六
一、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实际情况
目前,大部分初中语文合作教学依旧采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学生学习成绩高低进行排序,将学生分数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然而,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利用合作和讨论方法,无法为学生评分,由此可见,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合作学习模式,构建并完善新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二、完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策
(一)合理分组,激发学生积极性
由于学生本身存在差异,如果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成绩好的学生互相合作,长此以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丧失学习信心,势必会影响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合理分组的重要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分组,促使合作学习发挥作用。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组内分工问题,学生理解能力存在偏差,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分配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帮助其巩固基础知识;而学习成绩较好学生要适当增加任务难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能够互相配合,相互带动,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鼓励沟通,营造课堂氛围
(三)适当引导,提高有效性
学生在初中阶段,正处于叛逆期,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合理安排合作学习,避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浪费时间。首先,合理控制时间,如果合作学习时间过长,学生可能会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反之,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影响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控制时间,促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讨论内容;其次,引导并鼓励学生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言,启迪学生思维,也可以向学生提问,营造积极、共同参与教学氛围。
(四)建立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师反思及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必不可少。合作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单纯用分数来衡量教学效果。因此,应建立并完善新教学评价体系,深入研究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适当增加一些软指标,例如:平时表现等,有的学生原本不爱回答问题,参与教学,现在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应当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分数并不能够代表一切,应关注平时学生的表现。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本质与内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分组、分工,把握合作讨论时间,并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