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名著读后感【推荐3篇】

时间:2016-02-03 02:11: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外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一

《傲慢与偏见》——破除偏见,寻找真爱的故事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偏见和误解的社会中,两位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和误会后,最终找到了真爱的故事。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其启发,对于偏见和真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班纳特家有五个女儿,她们的母亲极力推崇找个好丈夫是女人一生的目标,导致她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变得功利和急迫。而班纳特姐妹们也被贴上了各种标签,比如美丽的简、聪明的伊丽莎白、病态追求财富的玛丽等等。这些标签使得人们对她们产生了偏见,无法看到她们真正的内心世界。

而达西先生刚开始也是抱着偏见的态度对待班纳特姐妹们,觉得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交背景不符合他的要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了伊丽莎白的真实个性和内在美,对她产生了爱意。最终,他们两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误解,走到了一起。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理解到了偏见的危害性。偏见会让人们错过认识真正优秀的人的机会,也会让人们在无形中伤害到他人。在《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姐妹们因为被贴上了各种标签而被人们忽视,他们的真实价值无法被看到。而达西先生也因为刚开始的偏见而没有看到伊丽莎白真正的魅力。只有当他们都破除了偏见,才能够真正找到彼此。

另外,《傲慢与偏见》也给我带来了对于真爱的思考。在小说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误会和磨难后,才最终走到一起。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磨砺。这让我明白了真爱是需要经历考验和付出努力的,它不仅仅是外在的吸引力,更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和相互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傲慢与偏见》后,我对于偏见和真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部小说通过班纳特姐妹们和达西先生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破除偏见,才能够寻找到真正的幸福和真爱。这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和警示。

中外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二

《红楼梦》——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世间的悲欢离合。读完这部小说,我被其所传达的关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深深触动。

小说中,贾宝玉是一个富贵公子,他在荣府中过着纨绔的生活,却常常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对于生命的迷茫。他对于红楼中的人和事感到厌倦,渴望追求一种真实和纯粹的生活。而在贾府中,他遇到了林黛玉,她是一个性格独立、有思想的女子,与贾宝玉有着共同的追求。然而,命运的安排让他们无法在一起,最终导致了黛玉的死亡。

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我深刻思考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贾宝玉追求纯粹和真实的生活,希望摆脱权势和财富的束缚。他的内心深处渴望找到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而林黛玉则是他心目中理想的人。然而,命运的安排让他们无法实现彼此的愿望,最终导致了林黛玉的悲剧。这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权势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另外,《红楼梦》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剧的存在。小说中,林黛玉是一个性格独立、有才华的女子,她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然而,命运的安排让她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常,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面对这种无常,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

总的来说,读完《红楼梦》后,我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部小说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真实的幸福和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和权势的获得。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人生充满了无常和悲剧的存在,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这些启示对于我们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外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三

中外经典名著读后感3篇

  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经典名著读后感,欢迎查看。

  经典名著读后感一:

  每读一本好书,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好像一位高人指点了迷津。前几天读了一本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让我受益很深。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差的的孩子都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了一些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怎样对待每一个孩子,也就是对每个孩子都要有信心,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他们都是未来的成功者。

  总之,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心去感受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努力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让每位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让我们的教育如同一缕阳光,照亮学生的心胸,驱除其心中的阴郁,让学生坚定信心,在成长的路上大步前行,取得成功。

  经典名著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

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经典名著读后感三: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 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 复读《西游记》,让我觉得其不属于一般名著的特点。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远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话、英雄”三个主题,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中外经典名著读后感【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