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精彩6篇)

时间:2016-08-04 05:32: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一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读完《论语》十二章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这些哲理不仅对古代的社会和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作用,也对现代社会和我们个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十二章中的《述而》和《学而》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就不会有威严和影响力。只有不断学习和修养,才能够使自己的品德和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成为一个有威望的人。而在《学而》一章中,孔子则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快乐和满足。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在人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次,十二章中的《里仁》和《为政》一章给我带来了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的思考。在《里仁》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衡量其是否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重,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重。在《为政》一章中,孔子则阐述了他对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观点。他说:“政之所兴也,虽不世其亦可以治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进步和繁荣的关键。只有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十二章中的《雍也》和《述而》一章给我带来了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在《雍也》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而不是随波逐流或追求个人私利。在《述而》一章中,孔子则强调了行为的重要性,他说:“行有不得者,惟力。”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行动,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总之,读完《论语》十二章后,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这些哲理不仅对古代的社会和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作用,也对现代社会和我们个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哲理,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将这些哲理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和品德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二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读完《论语》十二章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这些哲理不仅对古代的社会和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作用,也对现代社会和我们个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十二章中的《为政》和《里仁》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为政》一章中,孔子阐述了他对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观点。他说:“政之所兴也,虽不世其亦可以治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进步和繁荣的关键。只有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在《里仁》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衡量其是否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重,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重。

其次,十二章中的《学而》和《述而》一章给我带来了对于学习和修养的思考。在《学而》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快乐和满足。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在人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在《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就不会有威严和影响力。只有不断学习和修养,才能够使自己的品德和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成为一个有威望的人。

最后,十二章中的《雍也》和《述而》一章给我带来了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在《雍也》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而不是随波逐流或追求个人私利。在《述而》一章中,孔子则强调了行为的重要性,他说:“行有不得者,惟力。”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行动,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总之,读完《论语》十二章后,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这些哲理不仅对古代的社会和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作用,也对现代社会和我们个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哲理,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将这些哲理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和品德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三

  第十二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本章孔子旨在告诉我们贪生怨。《说文解字》曰:“放,逐也”。《广雅》以“放”为“置”。《庄子·天运》有语“放风而动”,“放”是依赖,依靠的意思。《新唐书·隐逸传序》引用孔子语义,曰:“放利之徒,假隐自名。”“放”是追逐的意思。后儒孔安国也说:“放,依也”。他认为每事依利而行是取怨之道。宋代士大夫多用心于义利之辩。今不妨引用不同学派之代表性解读,综合参考之。理学家程颐在《程氏经说》中说:“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盖欲利于己必损于人”。程伊川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以损人利己为招怨之道。王荆公后学陈祥道在《论语全解》中说:“利者,外物也。求在我,所以寡欲也;求在外,所以多怨也。所谓多怨者,不怨已多怨乎人,人亦怨乎已”。清儒认为陈祥道多杂老庄思想,寡欲说可证清儒不虚也。然而就“多怨”至简的说法,陈用之解释为自己与别人互相埋怨倒也比较中肯。湖湘学派张栻《癸巳论语解》多经朱熹编辑,敬夫、晦庵二人已是多年朋友,可以把《癸巳论语解》看做朱夫子赞成的解释。张敬夫说“放,依也。放于利而行者,凡事毎求便利于己也。怨,由不得其欲而生。彼虽每求便利而事亦岂能尽利于己哉?不得其欲则怨矣。其胸次扰扰,无须臾以宁也。若夫君子正己而已,无所求利,故无不足。而奚怨之萌哉?”

  综上所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的原则是逐利或者凭利益行事的话,那么,当他做事损人利己时他就会招致对方的怨恨,如果他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埋怨社会或者别人。其实,古今一人,凡人就有欲望,都有需要。而如何才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需要却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中国的道家智慧是清心寡欲,道法自然。佛家的智慧就是缘起性空,因果报应。儒家的智慧就是崇德立业,推己及人,以仁为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这句话,有了更为开阔的对待人生的考察视野。多怨的人往往多有心理依赖,习惯于依赖个体、依赖家庭、依赖单位、依赖社会,而一旦撤掉依赖或者依赖不在,自然就会充满抱怨。抱怨他人者自然会被他人抱怨。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儒家的启示就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主体性与担当意识和遵法守德的人生价值的取向。如此,方可乐天知命、少生埋怨。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十二章中的第一则,我觉得把它放在开头是很好的选择。一句话,说明了三个道理——复习、以学为乐、为人之道(可改用三个句子来概括)。

  复习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以前对此句理解甚浅,虽然也复习但从未“时”习之,不按时。每次都是等到大考时,再一起复习。现在,在爸爸的帮助下,稍微好了点。我看过某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图:刚学完时能记住很多内容,但是在学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经过一段时间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过,此时记住的只剩百分之二十了。因此,按时复习是很重要的。(从心理学理论来证明,有说服力)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是人生中的一条路,一个助手(可改为一位良师、一笔财富等)。但这里的“朋”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的确很开心。我觉得不但是学习如此,连兴趣也是一样。每当我和一些爱打乒乓球的人在一起打乒乓球时、学乒乓球(可改为练球、学球)时,别提多开心了,学得也起劲!

  最后一句是说德行、修养的。可我却不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最恨的就是别人冤枉我,只要一点说得不对,我便会火冒三丈、破口大骂。看来我得改啊!

  这一则对我影响颇深,使我发现了我的两个缺点。我会竭力改正的。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五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篇六

  论语是儒家大师孔子的弟子编写的。

  论语里面编写的是孔子说的话以及弟子听说的孔子说的话。

  论语分为二十章: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治长、雍也、述而、太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

  论语中我记忆最深的是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按时温习,这不是好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可自己并不生气,这难道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我记忆深的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其乎。意思是: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了?与朋友交往守信了吗?每天是否复习了?

  读完论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少年阶段正是我们读古代经典的好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把前人的经典记忆下来。我们要把前人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发扬的。并且论语还是儒家重点书籍之一,更是四书之一,所以论语是我们要读的重中之重。

  我们要发扬祖先的思想,传承中华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