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 篇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读完《孟子》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孟子的思想深邃而实用,对于人的修养和治理国家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被孟子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所折服。孟子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知,懂得区分善恶。他相信,只要我们遵循良知的指引,追求仁义道德,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个观点给我带来了希望和信心,让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造和提高的。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治理中,我们都应该坚信人性本善,用善良的行为和态度去面对世界。
其次,我对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孟子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的。他主张人应该与自然相和谐,顺应天道,追求道德的境界。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人可以达到与天地相融合的境界。这个思想让我明白,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共生共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最后,我被孟子的为政理念所感动。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用仁爱的态度去治理国家。他主张君主要关心民生,为民众谋福利,使国家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这个理念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用仁爱和智慧去领导和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读完《孟子》后,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一直秉持孟子的思想,努力追求道德的境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后感 篇二
《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孟子的思想深邃而实用,对于人的修养和治理国家都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我被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深深打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善良的本性。他相信,只要我们遵循良知的指引,追求仁义道德,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个观点给我带来了希望和信心,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潜力。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治理中,我们都应该坚信人性本善,用善良的行为和态度去面对世界。
其次,我对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孟子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的。他主张人应该与自然相和谐,顺应天道,追求道德的境界。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人可以达到与天地相融合的境界。这个思想让我明白,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共生共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最后,我被孟子的为政理念所感动。孟子主张君主以仁义为本,用仁爱的态度去治理国家。他认为君主要关心民生,为民众谋福利,使国家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这个理念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用仁爱和智慧去领导和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阅读《孟子》,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一直秉持孟子的思想,努力追求道德的境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后感 篇三
孟子读后感3篇
读孟子的读后感(一)
孟子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孟子》也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从中学及大学语文中,我们对孟子及他的一些言论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也学习了《孟子》中的部分篇章。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未全文的去学习、品味过《孟子》,而这一次品读名着并写读后感正是一个契机。于是我早早地就去图书馆借回了《孟子直解》一书,慢慢开始品读起来。
有关孟子思想的研究,自古以来就不乏大家。孟子的四端说、性善论,在政治上实行王道、仁政,个人修养方面反求诸己的思想等都为我们所熟知。短短的一千字远不足以概括《孟子》所要表达思想。所以以下就取《孟子·公孙丑》上篇中有关个人修养方面的两篇来谈谈我读后的一些感想。
《孟子·公孙丑》上篇第四篇就讲到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虽然讲的是治理国家时,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太平时特别要警惕不可放松。但联想到我们当今的世界,联想到我们平时的生活,同样也适用。当代世界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的主题,除了一些局部的战争,全球基本是和平。在和平的环境下,我们不用过多地考虑温饱等一系列问题,于是人们逐渐减弱了警惕。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一些同学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入大学以后沉迷网络、游戏或者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目标盲目度日。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努力。等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去责怪他人、归咎于世事不公、归咎于老师课堂没有讲。就以现在的经济危机来说,有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归咎于现在是经济危机,归咎于在学校学不到知识或者缺乏实践的机会等,却不从自身找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危机的确导致了部分行业不景气,影响到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但我们若能做到未雨绸缪,在大学期间通过读书、参加实践等方式来不断地充实自己,那么到找工作时就不会那么困难,是金子总会发光,总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尚书》中不也提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同样也是强调祸福是由己、不由人也不由天,一切都是自求。
《孟子·公孙丑》上篇第七篇虽然在刚开始讲了仁不是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不为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选择,在这一篇的最后,孟子还是用射箭作比喻(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愿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来讲解反求
诸己的问题。也就是强调,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问题都要经常做到反躬自问。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可以说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要身先士卒,从自我做起。孟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国之道、交友的标准、理想人格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可能带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仍对人们提高修养等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随历史而逝去,而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地积淀、凝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样,越陈越香。
读孟子的读后感(二)
看完孟子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
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读孟子的读后感(三)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